能源江湖,从来都是地缘博弈的主战场,而这场博弈的核心,正是资源、通道、市场的 “三权演义”。
谁掌握油气储量,谁就手握资源权的筹码;谁控制航运海峡、跨国管道,谁就卡住了通道权的咽喉;谁主导定价规则、结算货币,谁就握住了市场权的权杖。俄乌冲突中,四方势力围绕天然气三权的拉扯点燃战火;美国借页岩革命实现 “三权统一”,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当清洁能源崛起改写 “三权” 逻辑,制造实力成为新核心,这场演义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局?中国能否借势破局?
或许有人会说,用“三权”框架解读能源地缘政治过于简化,现实中能源贸易往往掺杂意识形态、军事同盟等复杂因素,单靠资源、通道、市场的权力分析未必能触及本质。
比如俄乌冲突的核心是地缘安全矛盾,能源“三权”博弈只是附属品,过分强调其作用难免本末倒置。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俄乌冲突的确源于历史积怨、安全格局等多重因素叠加。
但深入观察会发现,能源“三权”是贯穿矛盾的关键线索:俄罗斯的资源权、乌克兰的通道权、欧盟的市场权与美国的域外国影响力相互交织,才让冲突的发酵有了现实土壤。
没有天然气管道的过境纠纷,俄乌关系不会频繁激化;没有美国页岩革命带来的资源权转变,其也难以深度介入欧洲能源事务。
“三权”框架并非否定其他因素,而是提供了理解能源与地缘互动的核心视角,就像解析棋局时抓住关键棋子,能更清晰地看清局势走向。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质疑“清洁能源将颠覆传统能源三权”的判断,认为化石能源仍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80%以上,且能源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短期内清洁能源难以撼动传统格局。
毕竟欧洲多国在能源危机中又重启煤电,美国也在扩大油气开采,清洁能源的替代速度显然被高估了。 这种对现实的考量不无依据,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短期内确实难以动摇。
但能源革命的关键从来不是“瞬间替代”而是“趋势转向”。历史上煤炭取代泥炭、石油取代煤炭都经历了数十年,却都深刻改写了地缘格局。
如今清洁能源的优势已显现:中国光伏度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超90%,风电成本下降超60%,且电力是AI、智能汽车等前沿产业的核心动力。
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的“三权”逻辑已在形成,制造能力取代资源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欧洲重启煤电只是短期应急,其长期碳中和目标未变,美国的油气扩张更多是短期战略选择,无法逆转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或许还有人会指出,中国清洁能源的制造优势存在“卡脖子”隐患,核心材料如高纯度硅料、高端轴承等仍依赖进口,所谓的“三权”优势实则根基不牢。一旦遭遇技术封锁,整个产业链可能陷入停滞,更谈不上争夺地缘话语权。
这一担忧点出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现实短板,核心技术自主化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需看到,中国已在加速补齐短板:2023年多晶硅自给率达98%,风机轴承国产化率从5年前的不足10%提升至40%以上。
更关键的是,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完整性远超传统能源,从硅料、组件到风机、储能电池,中国已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制造能力,即便部分高端环节受限,中低端产能仍能支撑产业运转。
反观传统能源,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超70%,而清洁能源的资源禀赋(风、光)遍布全国,制造能力又有规模优势,这种韧性正是新“三权”优势的底气所在。
还有人可能反驳“美国能源‘三权统一’不可持续”的观点,认为美国既有页岩油气的资源权,又有美元结算、军事护道的市场权与通道权,且科技实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兼顾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不会重蹈荷兰、英国的覆辙。
这种对美国实力的判断有其合理性,但历史的镜鉴恰恰在于“路径依赖”的陷阱。美国油气产业规模庞大,2023年油气开采投资占能源投资的65%,相关就业人口超1000万,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力极强。
正如当年英国固守煤炭、荷兰固守泥炭,美国很难快速转向以制造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新逻辑。其清洁能源制造能力薄弱,2023年美国光伏组件自给率仅15%,远低于中国的85%,这种结构性短板难以短期弥补。
即便美国想兼顾,资源分配的内在矛盾也会使其在新赛道上逐渐落后。 说到底,对能源“三权”与中国机遇的争议,本质是对“格局演变”与“现实制约”的不同侧重。
传统能源的惯性、技术短板的存在都不容忽视,但能源转型的趋势与中国的制造优势同样客观存在。
荷兰、英国的衰落证明,能源革命中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对新能源逻辑的适应能力。
中国在清洁能源“三权”博弈中已占据制造优势这一关键支点,只要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合作生态,就有望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实现地缘话语权的提升,这并非空想,而是基于产业现实的合理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