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嘉嘉
难以避免,9月27日这天将成为许多江苏城市本次苏超的终点。接下来,前八的城市展开激烈的冠军角逐,而剩下的将成为观众。南京奥体中心场馆里,宿迁队试图抓住前一种命运。他们和连云港、淮安积分相同,并列第七,为了保住晋级的名额,他们需要倾尽全力在和南京的这场比赛里多得一分。
奔跑的球员不是唯一试图抓住机遇的人,赛场四周滚动的Logo背后,隐藏着另一群“机遇捕手”——他们在苏超爆红之前便做出了赞助南京赛区的决定,现在随着南京的晋级,他们的“投资”换回了物超所值的关注度和知名度。
现在,这些“机遇捕手”中的佼佼者,曾被日本人称为“工装大王”的华瑞时尚创始人康宜华,正坐在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的会议室里。2023年结束在云南大山的3年支教之后,他选择二次创业,用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光机产业园来开启人生的第三个三十年。这里将是他90岁之前的“主战场”。
但看起来,康宜华更像一个负责调解的居委会干部,嘴角时常浮现微笑,话多且密。偶尔有创业者来向他寻求帮助,即便受膝盖发炎困扰,他仍坚持站起身回答对方的问题。
前段时间,许多人来到华瑞时尚调研,寻找它在今年1-8月外贸接单同比增长29%的秘密。
康宜华归功于团队,但一些伏笔确实是由他埋下的。如果1999年他被架在柬埔寨机场里的大炮和机场外的战火吓退,没有毅然走出布局海外产能那一步,华瑞时尚如今恐怕早已深陷国际贸易环境的剧烈波动之中,甚至被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所吞噬。
这种前瞻性眼光,正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所描述的那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企业家的特征之一。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天赋,但康宜华并不认同。
为什么?
答案或许要从云南深山里的那堂课说起。
飞机降落昆明机场,乘机场巴士到昆明火车站,转高铁到楚雄自治州,换小巴深入双柏县,再驱车驶入哀牢山,在山路上颠簸4个小时以后,你会抵达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小学——阳太小学。
这就是康宜华支教3年的地方。2021年他经历漫长的旅途来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是向全校的孩子们介绍山外面的世界。“我给你们一个支点,但你们自己要有目标,走出大山,造就人生。”他说。
那堂课也是康宜华前半生的缩影。
1980年夏天,一封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了康宜华走出李堡镇的理由。
那是一个全家乃至全村都感到自豪的时刻。父亲从校长口中得知儿子作为镇状元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消息时,正像往常一样靠为镇里的住户担水挣钱,听闻后扔了水担立即骑着自行车往农村家里赶。“我儿子考取大学了!”父亲逢人便说。
大门打开,门后是无限的可能。后来,因为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出色,康宜华成功留在南航任教。再后来,学校计划组建经济管理学院,选拔了一批教师去上海、北京学习管理和外贸相关知识。康宜华再一次成功入选。
南航开拓了康宜华的国际化视野,教会了他如何管理和经营一家公司,也把他送去了内乱中的柬埔寨。
1999年,下海创业第7年的康宜华顶住家人和公司的反对,踏上了柬埔寨的土地。
飞机落地,机场内还架着大炮、停着坦克,但康宜华有不得不去的理由。
虽然凭借贸工一体化的经营策略,华瑞时尚已经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但由于并非国营企业,公司没有配额,无法开辟欧美市场。
这是一个标准的“逆水行舟”时刻——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服装产能正在高速扩张。康宜华判断,为了避免中国产能对欧美就业市场造成冲击,欧美必将采取一些限制措施。这将导致国内陷入激烈的竞争。
为了应对风险,康宜华研究了国际贸易政策,发现欧美对正在内战的柬埔寨实行免配额。于是计划到柬埔寨收购一家企业,将国内的面料出口到柬埔寨加工,再进一步出口到欧美。
事实证明,康宜华的这步棋走对了。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虽然名义上可以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同台竞争,但在服贸领域,欧美仍对中国实施了5年的过渡期,直到2006年才彻底开放。凭借在柬埔寨、越南的产能,华瑞时尚躲过了这道限制,抢得了发展的先机。
这种对国际贸易的前瞻性判断,后来体现在华瑞时尚的许多决策里。时至今日,它已经建立了一站式的增值服务体系,面料开发、设计开发、订单服务、原料采购、成品生产、质量控制、物流运输、清关配送,全都在海外进行了布局,直接或间接促成了公司今年1到8月外贸同比增长29%的成绩。
康宜华不愿意将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和过去30年里涌现出的许多商业“天才”不同,他不喜欢将一切权力牢牢握在手中,更像是以培养学生的方式经营公司。
他用3个10年来形容自己与公司的关系:前10年自己带着团队做,第二个10年团队做我在旁边看,第三个10年完全放手。
许多管理学大师的著作支持他作出同样的选择。而他自谦地给出理由:和后来科班出身的管理者相比,自己并不专业。“实践证明,团队比我干得好。”康宜华在朋友圈里写道。
但或许还有别的原因——那颗敏感的雷达已经接收到了来自未来的信号。
被问及为何选择具身智能、光机等产业作为孵化器培育的重点时,康宜华举例,机器人替代会是社会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未来的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2023年,华瑞时尚30周年庆典上,康宜华宣布了自己二次创业的消息。这次创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立一家公司,而是打造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包括经营产业园、建立基金、提供企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功能。
构想或许是在云南形成的。
2021年康宜华刚去云南支教时,华瑞时尚的许多高管认为这或许是一个短期行为。但康宜华真正到了当地之后意识到,短期改变不了什么,塑造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他印象很深,有一名女生明明考上了大学,却没能入学。因为家里供不起两个大学生,只能把机会让给弟弟。
这让康宜华意识到帮扶需要通过可靠的机制运行,简单给钱了事未必能帮到那些更加上进的人。于是,他设计了一系列帮扶制度,除了一对一资助学生之外,还提出了受资助学生必须勤工俭学等要求,连当地的老师也被纳入其中,设置了和升学率相关的激励措施。
你能从康宜华的产业孵化器里,能看到这套理念的影子。
为了挖掘具有潜力的学生和科研项目,康宜华在南航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每年100万,用来支持校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而其中的佼佼者,将进一步被招引至孵化器内,由他免费提供场地和工商财税、政企对接服务。
不过,这些佼佼者必须通过定期的“考试”,康宜华要求企业每3到6个月必须进行一次路演,只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那些,才能继续获得后续的支持——
近期,华瑞时尚正在与江宁区合作第一个基金,规模约有5个亿,这些钱将被用于投资高新科技企业从天使轮到上市的各个环节。
另外,康宜华还在园区里为创业者们开课,分享自己的管理、创业经验。为此他精选了许多管理学著作当作教材,一翻开全是笔记。一开课就要洋洋洒洒讲上4个小时。
考试,上课。看起来,康宜华在孵化器里找回了30多年前在南航教书的那段时光。但更本质的驱动力是对时代的回馈。
30周年庆的那份PPT上,康宜华分别写了两句话。一句是“钱除了代表财富,更是沉甸甸的道义与责任!”另一句是“企业家精神,更多是创新、愿意冒风险与承担风险。”
这两句话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孵化器里一切支持的源头,反过来你能看到被吸引的企业的轮廓。
目前,华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已经成功引进和投资了多个机器人相关产业项目,包括因克斯、神源生、思来智能、云恒信息等企业。
其中,云恒信息今年5月获得了《南京日报》整版报道,报道里写道:云恒正深度融入南京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力打造“创新研发—中试转化—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
此外,九龙湖光机产业园项目也已经奠基,预计今年年底交付使用,未来将吸引集聚更多光机领域的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就在康宜华宣布二次创业的2023年,南京发布了一份名为《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重要文件。
这项由当时的南京主要领导,在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发布会上发布的计划,提出了在“十四五”末,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稳定在30%以上的目标,并将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列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中,康宜华高度关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光机等产业,正是南京“拼抢国内制高点”的六大产业集群,和“抢占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中的两项。
这场双向奔赴,揭开了康宜华借上南京的势,从而大展宏图的一角,而类似的脉络也体现在华瑞时尚的生长轨迹里——
华瑞时尚1993年在南京太平北路成立,1994年进入江宁开发区设立工厂。公司成立的前一年,江宁开发区从县办自费开发区的身份起步,随后开启了阶梯式跃升:1993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1997年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园,2002年被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审批权限。
正如土壤肥力决定植物长势,江宁开发区的每一次“进化”,都为华瑞时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几乎踩着开发区的成长节奏同步进化: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逐步投入研发力量,再到创立自主品牌,每一步都和开发区能级提升带来的产业配套、政策支持精准契合。
城市成就企业,企业繁荣城市产业。随时间推移,南京与康宜华、华瑞时尚的共振愈发强烈。包括这次赞助苏超,也是华瑞时尚在南京发展服务型经济大潮中,双方一拍即合的缩影。
据现代快报报道,在今年6月30日的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会上,南京市委书周红波明确提出要放大“苏超”出圈效应,推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为什么苏超能推动南京的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于它承载的情感共鸣——大家一起在网上玩梗,最终转化成了线下的消费浪潮。
这暗合康宜华对行业发展作出的判断。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从单纯地卖产品,向产品、服务并重过渡。后者取决于顾客的感受,因此,如何建立与大众的情感连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苏超的火爆,让康宜华回想起08年北京奥运会对行业的影响——那股延续至今全民健身热潮,正是李宁、安踏等一系列中国运动服装企业崛起的关键托举。对正在力推子品牌LAGOGO的华瑞时尚而言,苏超不失为绝佳的契机。
又一次,康宜华借上了南京的势。随着孵化器的蓝图不断成为现实,他还会继续长久地扎根在这座城市,直到90岁降临。实际上,连90岁之后的生活,他也做了规划。
显然,和苏超赛场上的球员们一样,康宜华还在“全力奔跑”。对他而言,当下正是与南京共赴新程的热忱时刻:
当苏超用赛事点燃情感共鸣,南京用产业搭建舞台,他要做的,就是带着孵化器里的高新企业、带着对华瑞未来的规划,继续在这座“永远向上”的城市里,把“创新、敢闯”的企业家精神,写进南京产业勃发的篇章中。
毕竟,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奋斗者从不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