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华稀土三板斧:自断退路的战略昏招
最近,芝加哥的风不仅吹得猛,还吹出了一场令人费解的国际闹剧。G7和欧盟在此召开会议,竟对中国稀土挥出三板斧——设定最低价格、加征关税、开征碳税。表面看是要去中国化,实际却像在玩自断经脉的危险游戏。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这些国家还眼巴巴盼着中国多出口稀土,如今突然翻脸,活像饿汉还没吃饱就先砸了饭碗。
政策急转弯背后的焦虑
这场变脸并非毫无征兆。2023年中美关税战升级后,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全球供应链立刻绷紧。欧洲企业一度陷入稀土荒,德国车企甚至靠库存边角料维持生产。西方随即陷入战略焦虑,但应对方式堪称教科书式反面案例:一边指责中国武器化稀土,一边仓促推出关键矿产行动计划,试图摆脱对华依赖。
然而,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中国掌控全球80%的稀土供应,欧盟95%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在这种依赖度下,限价加税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路透社披露,G7的新政策旨在逼企业采购非中国稀土,但问题在于——西方根本没有替代选项。
资源与技术:双重困局
欧洲的稀土储量不足全球1%,勘探和开采周期动辄数年。即便找到矿源,提炼技术仍是致命短板。中国凭借高效低成本的提纯工艺稳坐头把交椅,而欧盟连完整生产线都未建成。美国的教训更直接:加州Mountain Pass矿开采多年,却因提炼能力不足,不得不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堪称挖矿十年,加工绕回原点。
如今G7强行加税,等于给本已脆弱的产业链再插一刀。新能源车、风电设备等产业首当其冲——稀土涨价将直接削弱其竞争力。更讽刺的是,行政干预市场可能引发反效果:设定最低价格若导致中国减少出口,而其他地区产能又跟不上,欧洲企业恐将陷入无米下锅的绝境。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政策刚落地,欧洲企业已叫苦连天。德国汽车协会警告,原材料成本飙升将重创行业。中小企业可能直接被压垮,大企业则不得不裁员减产。而中国却从容不迫: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在亚洲、非洲新兴市场供不应求。欧洲断购反而帮中国筛选了更稳定的客户群。
长远看,非洲、拉美或许会加速开发稀土,但基建落后和技术壁垒注定其难成气候。G7的脱钩操作最终只暴露了自身软肋——既缺资源,又缺技术,却偏要硬扛。
合作才是正解
这场闹剧本质是西方用错误答案解答真问题。稀土并非武器,而是全球绿色转型的基石。与其筑墙自困,不如务实合作。正如外媒评价:G7此举只会加剧内部阵痛。当暴雨来临,明智者会选择找伞而非裸奔。但愿这一刀,别砍得太深。
(改写自《扬子晚报》2025年9月25日报道《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