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中秋国庆假期将至,铁路售票“发售即候补”再度成热门话题。国家铁路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2.4亿人次、同比增长6.7%,创历史同期新高。自7月进入暑运以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在这样庞大的出行需求背景下,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凭借“高速抢票”“专人帮抢”等服务迅速兴起。这些平台宣称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帮助用户提高购票成功率,节省购票时间,还由此衍生出“加速包”“抢票券”等多样化附加项目吸引大量急于购票的用户,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购票的重要选择。
然而,与此同时,有关这些平台产品效果与宣传不符、隐性收费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的质疑也日益增多。为了深入了解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的消费现状,省消保委开展了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调查项目,并于9月22日发布《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调查报告》。抢票“加速包”,真的能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加速吗?记者展开采访。
收费暗藏陷阱 隐性扣款问题突出
“今年夏天,我在去哪儿平台购买7月12日南京南站至北京南站的G4次列车(二等座成人票533元/张)时,本打算购买45元专人抢票服务,总价格预计578元。然而,确认订单界面中‘光速抢票、成功率更高’相关按钮以醒目的橙色标识呈现,让我误以为是确认服务必经步骤,致使误触发付费操作。”一位不具名的消费者表示,其在该第三方平台购票时,平台在其已经选择购买代抢票服务的前提下依然用表述具有迷惑性的按钮诱导用户点击,导致该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额外支付50元,最终实际支付的抢票附加费达到了95元。
诸如此类的消费问题在第三方平台上并非少数。本次调查收回的4507份有效问卷中,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存在的消费问题在4134名受访者的问卷选择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其中,存在隐性消费陷阱(如“加速包”等附加服务勾选隐蔽、提示模糊致误付费)的占比最高,达53.02%。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省消保委的数据,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省内涉及第三方火车票抢票相关舆情信息36045条,“加速包”虚假宣传误导消费、隐蔽性捆绑消费和平台推荐或擅自更改方案致强制扣费是舆情数据显示的突出问题。
“部分抢票平台将‘加速包’、会员服务、保险等附加项目,通过默认勾选、勾选框位置隐蔽、提示文字模糊的方式呈现。消费者进行抢票操作时,易因疏忽未察觉额外收费项,被动勾选付费服务,陷入不知情消费。”省消保委投诉部主任傅铮表示,一些平台抓住用户抢票“求快、怕错过”的心理,在按钮设计上,把含附加费的“极速抢票”等按钮进行高亮设置并放在显眼处,将无额外收费的“普通抢票”按钮置于视觉次要位置,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这种界面引导、收费不透明的做法,是导致不知情付费的主要套路。
效果言过其实 高溢价难换强保障
除了各类隐性收费,这些“加速包”的实际效果是否真如平台所宣称的那般也被不少消费者打上问号。其实,早在今年初,铁路12306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便表示,抢票软件所谓的“加速包”“抢票成功率”,其实只是一个忽悠旅客的营销话术。事实上,铁路票源全部在12306系统中,抢票软件没有任何票源,成功率达到多少更没有保证。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上,声称购买“加速包”“抢票套餐”能提高抢票成功率的依旧大有人在,且这些平台大多数均根据抢票成功率划分出不同价位的“加速包”,部分平台还会在购买页面显示“当前成功率”的具体百分比数值,以此强化用户对“付费即提效”的认知。比如,途牛旅游的“加速包”分为牛魔王、光速、超光速三档,价格从28元至40元不等;美团分为快速、极速、VIP三档,VIP“加速包”最高需支付70元。
支付溢价购买了“加速包”,真的能比12306更快候补到火车票吗?本次调查中,省消保委派出的体验员模拟平台购票场景、亲身体验抢票全流程后发现,从抢票结果来看,高额的代抢费用并未对应更高的抢票成功率,不少第三方平台出票时间均晚于12306官方候补,还有近半数平台全程未抢到票,这与这些平台承诺的“抢票成功率高”“抢票速度更快”等描述显然并不相符。同时,体验结果显示,附加费高低与抢票结果亦无明显正向关联,高价服务未兑现实际效果。
流程亟待规范 着力提升实际体验
庞大的出行需求下,消费者为了尽早满足出行需求而为火车票支付额外溢价,第三方平台也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而推出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加速抢票”服务。然而,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不仅可能收效甚微,还很有可能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有的平台会要求输入远超购票所需的信息,有的甚至涉及人脸特征、职业、收入水平,这显然已经越界。”省消保委公益律师团队成员黄宇森指出,这类过度收集、强制授权的行为不仅不必要,而且潜藏隐私泄露风险。一旦信息被不当使用,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的用户协议文本存在明显问题,比如,单方随意修改条款、免责范围过宽,甚至出现“因不可抗力导致失败,概不负责”的模糊表述。省消保委强调,这些“霸王条款”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往往忙着抢票,根本没精力去读冗长的协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自己信息的保护。
随着中秋国庆假期的临近,旅客的出行需求井喷。如何让市场更加规范、让消费者的权益更好地被保护?“平台应规范收费行为,所有附加服务(如‘加速包’、保险、会员等)均需消费者主动勾选确认,且在勾选界面清晰标注服务内容、价格等信息,在购票流程的关键节点(如提交订单前、支付前),以醒目方式(如弹窗、加粗字体)展示总费用构成,明确区分车票费用与附加服务费用,不得在支付环节临时增加未告知的费用。”傅铮表示,平台还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杜绝以“成功率”为噱头的夸大宣传,制造购票焦虑、裹挟消费决策。应将服务优化重点转向实际体验提升,如优化技术稳定性与流程流畅度,完善多车次智能推荐等实用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的购票辅助。她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付费服务,不盲目相信“加速包”“VIP 抢票”等付费服务的宣传效果,避免因焦虑心理陷入消费陷阱。同时,谨慎选择第三方抢票平台,使用时仔细阅读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和收费规则,重点关注附加服务的勾选方式、费用构成及退改签政策,不随意授权非必要的个人信息权限,提高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