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第一则是澳大利亚单方面将铁矿石价格提高了15%,却遭到中国拒绝;第二则是中国要求澳大利亚以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贸易,但澳方同样拒绝了,最终中国决定暂停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中澳铁矿石的贸易,和中美之间的大豆生意有些相似。全球粮食市场由四大粮商控制,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而铁矿石的市场同样被少数几家公司垄断,其中力拓和必和必拓是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自从中国在2000年加入WTO后,特别是2003到2009年期间,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而这些巨额利润,背后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如分化中国钢铁行业、渗透与行贿等,最终让这些铁矿石价格飙升,最高一度卖到近200美元每吨。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些铁矿石的运输船单次运量超过30万吨,也就是说,一船铁矿石的价值就能达到6000万美元。根据中国方面的估算,仅在2003到2009年间,单单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就让中国多支付了大约7000亿人民币,相当于1000亿美元。为了应对这种不公平的贸易,2008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功整合了国内各个钢厂,提升了谈判的筹码。中国如今每年进口的铁矿石数量达到11亿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铁矿石买家,也有了相应的谈判实力。
一些外国朋友批评中国的“国家队”主导市场,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大型产业都被垄断,中国若没有国家主导的体制优势,即便全国人民拼尽全力,也不可能积累足够的资本来与这些跨国巨头竞争。
回顾历史,在2006年铁矿石价格飙升时,中国的中信集团在西澳投资了一个名为Sino Iron的铁矿项目,预算为30亿美元,但实际成本却超过了130亿美元,项目的建设经历了重重困难,直到十几年后才勉强投产。虽然2024年该项目实现了小幅盈利,但其支付给矿产公司“权利金”的费用却远超企业本身的利润。即使如此,外方依然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轻松坐享巨额利润。
最近的消息称,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必和必拓集团已经同意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与中国的铁矿石贸易将使用人民币结算。看起来,澳大利亚在经济利益面前不得不“妥协”,从而变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与此同时,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首次出击”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集团不仅是第一家直接在雄安新区成立的中央级国有企业,还被视为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象征,标志着中国在资源竞争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另一方面,美国的豆农们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由于中国减少了对北美大豆的采购,导致收获季节大量大豆滞销。美国农民焦虑不已,而根据最新的消息,阿根廷已经成为中国的大豆供应国,取代了美国的位置。
大豆在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皮等都离不开大豆。而自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大量进口美国大豆,主要因为其价格较低、出油率高,给中国传统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冲击。特别是在2003年,美国大豆由于冻灾减产而大幅涨价,导致中国大豆价格翻倍,达到4400元一吨。为了避免价格继续上涨,中国大豆企业集体赴美高价采购了大量大豆,但随后的价格暴跌导致他们的采购损失惨重,很多企业因此破产。
美国的嘉吉、邦吉、ADM、路易达孚等四大粮商趁机收购了中国的大部分豆油企业,从而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市场。那时中国刚刚加入WTO,尚处于国际市场的“初学者”阶段,而在一些幕后操作中,中国无疑吃了大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商业环境和谈判策略发生了变化。如今,大豆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战中的一项重要博弈筹码。中国通过“检验检疫”手段,阻止了美国大豆的进口,这不仅涉及价格问题,更是直接切断了美国大豆的供应渠道。中国大豆采购转向南美,虽然美国也在努力填补市场空缺,但价格难免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国家之间的博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回应,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会在未来得到反响。
这个过程提醒我们,商业和国际关系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