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夜宵摊的冰镇啤酒碰杯声里,藏着中国40年的消费变迁。
曾经1块5一瓶的“解暑水”,如今动辄卖出数十元,百威、青岛的高端产品甚至突破千元单价。
而且很多酒蒙子可能也发觉,现在的啤酒越来越贵不说,酒味更是越来越淡。
那现在国产啤酒究竟为何会变成这样?中国啤酒为啥干不过美国百威?
百威入华
1995年,带着百年酿造史的美国百威在武汉落下关键一子,斥资1.7亿美元建立啤酒工厂,还以5000多万美元收购当地中德啤酒有限公司80%股权,正式吹响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
彼时的中国啤酒市场堪称“诸侯割据”,全国有超过800个啤酒品牌,小到县城都有自己的酒厂,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标准化生产能力。
百威的破局之道藏在“本土化适配”里,它精准捕捉到当时中国人偏爱清爽口感的特点,将啤酒苦度降至低位,推出淡爽型产品。
为控制成本并强化清爽口感,百威采用大米替代部分麦芽作为酿造原料,这一工艺不仅降低了原料成本,还延长了产品保质期,让啤酒得以铺向全国街巷。
配合1块5一瓶的亲民定价,百威迅速占领武汉高档啤酒市场半壁江山,随后又通过赞助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力。
面对百威的冲击,国产啤酒被迫跟风,青岛、雪花等品牌纷纷调整配方,将大米纳入配料表,原本麦芽香气浓郁的啤酒逐渐变得清淡。
百威的成功本质上是用工业化思维重构了中国啤酒的生产逻辑,它找准了大众消费的痛点,却也让行业在初期陷入“降本优先”的误区,为后来的品质争议埋下伏笔。
涨价潮中成就外资霸主
2013年成为啤酒行业的分水岭,持续增长的产销量突然触底,价格战的恶果全面显现。
在此之前,行业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并购狂潮:华润雪花以“蘑菇战略”为指引,从沈阳出发并购上百家企业,收购四川蓝剑啤酒后站稳西南市场,青岛啤酒三年间在十省市收购28家工厂。
而百威则在2004年以51亿港元全资收购哈尔滨啤酒,拿下东北市场渠道。
之后几年中,百威更是一举收购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大富豪啤酒等多个国货品牌,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还以为这些还是国货,其实钱早就进了外资的手中。
最终市场形成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五大寡头割据的格局,2020年这五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达92%。
但残酷竞争并未带来利润增长,即便是行业龙头,利润也远不及白酒企业的零头。
2014年起,巨头们放弃内卷,开启集体提价,存量市场的“高端化”成为共识。
令人唏嘘的是,这场转型最终让百威坐收渔利。
早在2001年,百威就已占据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半壁江山,通过“国际品牌+本土品牌”的矩阵覆盖不同场景——既有百威、科罗娜等进口品牌,也有哈尔滨啤酒等本土招牌。
当国产啤酒还在摸索高端定位时,百威已通过提前布局锁定利润核心。
这种差距并非技术代差,而是国产品牌在长期价格战中丢失了品牌溢价能力,给了外资品牌抢占高端市场的机会。
高端突围
啤酒的高端化之路始终绕不开白酒这座大山。
从消费场景看,白酒承载着商务宴请的社交价值,是中年人的社交利器;而啤酒长期被贴上“消暑解渴”的标签,即便涨价也难改大众对其“平价饮品”的认知。
市值差距更显悬殊,国内全部啤酒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尚不及茅台一家。
但转机正在显现,精酿啤酒赛道迎来爆发,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大关。
Z世代和女性消费者成为主力,推动精酿向低度、果香方向迭代,消费场景也从酒吧扩展到居家自饮、户外露营等。
虽然行业仍处于分散状态,近五年有超4000家企业进入,每年也有数百家居于劣势,但500毫升精酿2-3元的原料成本能支撑10元左右的售价,印证了高端化的可行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市场的突破,湖南宝庆啤酒登陆科特迪瓦超市,将本土精酿推向非洲;狮王精酿以“文化先行”策略布局海外华人社区与主流渠道。
非洲、东南亚等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与当年中国相似,有望成为中国啤酒的第二增长曲线。
结语
从1块5的“解暑水”到千亿规模的产业,啤酒的40年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
它曾在成本与品质间摇摆,在外资与本土间博弈,如今在精酿创新与海外拓展中找到方向。
啤酒不必追求“茅台命”,其承载的日常快乐与社交价值,本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条差异化的高端化之路或许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