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本文字数:224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后歆桐
受交易业务和企业贷款业务活跃推动,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本周均陆续公布了超预期的第三季度收入和利润。但在近期私募信贷市场持续爆雷的情况下,部分大行CEO对美国经济和市场前景表达了一些担忧。
超预期三季报
今年以来,屡创新高的美股推动对冲基金和其他机构增加交易和借款,助推了投行多项业务。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增加了市场波动性,但无论是美国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出于对TACO交易的押注,均未离场,反而选择逢低买入。同时,企业对人工智能(AI)的巨额投资,以及数据中心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引发企业融资活动激增,并购交易不断增加。
比如,今年见证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即游戏开发商艺电(Electronic Arts)的私有化,该交易由高盛担任顾问,摩根大通提供了高达20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而美国银行也预计将获得有史以来单家银行披露的最高交易费,金额高达1.3亿美元。
整体来看,美国六大银行在过去三个月里总计盈利近4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在咨询费的推动下,高盛第三财季的投行业务收入增长了42%,并有望在主要投行和市场部门创下有史以来最佳年度业绩。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三季度的投行业务费用同比分别跃升16%和17%,前者有望连续第二年实现超过500亿美元的年利润。
交易撮合活动的增加,推动债务市场迎来银行家们记忆中最繁忙的一个9月。债务资本市场活动和对企业放贷业务正在激增,高盛第三财季的债务承销收入同比增长了30%。许多企业在今年夏天对现有债务进行了再融资。一些银行家建议客户进行再融资,而不是等待利率进一步下降,并警告称未来一两年有可能出现地缘政治或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在沉寂多年之后,初创公司竞相上市,使华尔街投行从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回暖中再度受益。高盛的股票承销收入增长了21%,摩根大通增长了53%,花旗增长了35%。
在市场部门,交易收入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创下新高。摩根大通和高盛的交易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25%和12%。摩根士丹利的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全面增长,涵盖了富裕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主要由财务顾问为富裕客户管理投资的部门,资产增加了17%。在主要由E*Trade组成的零售财富业务中,日均零售交易数量更增长了24%。
不仅投行业绩斐然,资管巨头贝莱德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3.5万亿美元,在第三季度吸纳了2050亿美元的新客户资金,录得该机构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财季之一。
对前景表示担忧
尽管业绩强劲且好于预期,但银行股还是在当地时间15日出现下滑。特朗普上周五对贸易政策的最新表态,导致美股一度创下4月来最差单日表现。而当投资者担心贸易局势拖累经济时,银行业通常会受到打击。除了中美贸易局势紧张外,笼罩美国经济的其他风险包括美国政府停摆。美国财长贝森特15日表示,政府停摆可能每天给美国经济造成高达150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经济数据一段时间以来开始释放互相矛盾的信号,就业市场降温,而通胀依然高企。联邦政府停摆可能导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领不到薪水,也意味着投资者将无法收到关于就业和物价的定期宏观经济数据。而银行业通常被视为整体经济的晴雨表,因为它们能展现美国家庭和公司财务的诸多细节,并帮助投资者观察美国消费者的储蓄和消费习惯等。
花旗集团首席财务官梅森(Mark Mason)称:“关税不确定性和通胀不确定性均依然存在,而且显然还有增长放缓的前景。我认为,你们所看到的市场反应中包含了一些未雨绸缪的成分。”
高盛首席执行官(CEO)苏德巍(David Solomon)认为:“毫无疑问,我们的各项业务活动充满活力,且目前投资者情绪相当高涨。整体来说,我对未来前景感觉良好,但市场是周期性运行的,严谨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尤其需要保持警惕。”高盛近期还已通知员工,作为提高效率的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该行将启动新一轮裁员。
摩根士丹利CEO皮克(Ted Pick)也坦言:“地缘政治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围绕美联储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表现也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完全忽视这些是愚蠢的。”
除了宏观层面的忧虑因素外,一些华尔街机构人士还认为,超过10年未出现长期的经济衰退或信贷周期、美股接近历史高点以及近期两家汽车业公司的意外陆续倒闭,也是值得警惕的经济信号。汽车贷款机构Tricolor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irst Brands近期均申请破产,且背后涉嫌欺诈和会计违规等操作,已波及美国一些最大的银行。First Brands令杰富瑞金融集团和瑞银相关风险敞口暴露,随后美国银行也表示是First Brands的贷款方之一。在Tricolor破产案中,摩根大通也已报告称因此计提了1.7亿美元的费用。
对于这些破产案是预示着美国经济已存在根本性问题,还是一次性事件,高管们意见不一。摩根大通CEO戴蒙(Jamie Dimon)已针对投资者仍对信贷风险漠不关心发出警示称:“这些情况应被视为市场可能存在一些过度投机行为的早期迹象,如果经济稍后面临衰退,更多类似情况将接踵而来。这就像,当你看到一只蟑螂,很可能后面还有更多。人人都应对此有所警惕。”
微信编辑| 雨林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