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港股创新药企IPO浪潮中,来自江苏南京的维立志博成为一匹“黑马”。上市首日股价翻倍的表现、“TCE第一股”的名号,让这家低调运营11年的药企名噪一时,管理层抓住机会,将融资额提高一倍,成功募资了近14亿港币。
维立志博,是一家肿瘤免疫治疗公司,当前有14款候选药物,其中6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维立志博创始人、董事长、CEO康小强告诉36氪,2026年要申报5个新药IND;公司重磅管线LBL-024,除了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关键性临床,今明两年要扩8-10个肿瘤适应症,包括患者群庞大的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
“差异化”,是康小强时常提及的词,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肿瘤治疗领域,做出独一无二的药,才是企业竞争力所在。“我甚至想把公司命名为‘独一无二’。”
虽是笑谈,但一定程度概括了这家创新药企所追求的气质。在肿瘤治疗赛道创业之初,维立志博没有选择拥挤的PD-(L)1靶点,而是决定去做K药、O药等尚不能解决的患者问题。
从最初选择LAG-3靶点,到下功夫攻克因肝毒性、而让多家跨国药企折戟的4-1BB靶点,康小强认为,做出有竞争力、差异化的新药,是支撑药企公司市值的关键。“必须在现有疗法上更进一步,解决当前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
近日,维立志博披露其两款创新药临床研究成果,将在ASH(美国血液学会)上公布,届时备受关注的TCE(T细胞连接器)等新药数据结果,也将直接左右股市对公司价值的判断。
肿瘤免疫2.0:由小及大,“海选”适应症
在肿瘤治疗领域,PD-(L)1抑制剂作为划时代的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造就了年销售峰值295亿美元的全球药王。但临床中,存在大量PD-1抑制剂无效或耐药的患者群体。
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不够活跃,肿瘤微环境常呈现缺乏T细胞浸润的“冷肿瘤”状态。如何将其肿瘤微环境转化为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攻击的“热肿瘤”,成为众多新药开发者尝试解决的难题。
维立志博靶向PD-L1和4-1BB的双抗药物LBL-024(奥帕替苏米单抗),则尝试“条件性激活”4-1BB,解决长期困扰4-1BB靶点的毒性问题的同时,通过增加T细胞的数量,将缺乏免疫应答的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由于4-1BB广泛表达,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该药物具备与PD-(L)1抑制剂相媲美的广谱抗癌潜力。
4-1BB是一个强大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一旦被激活,就能极大地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但问题在于,T细胞遍布全身,尤其富集在肝脏等免疫器官。传统的4-1BB激动剂抗体进入人体后,会无差别激活T细胞,导致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进而引发严重肝毒性。这也是既往辉瑞、BMS等跨国药企在该靶点上折戟沉沙的关键。
维立志博LBL-024选择了对称分子设计,并使抗体对肿瘤微环境标志物PD-L1的亲和力远远高于4-1BB。这意味着,该抗体药物只有在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才会改变构象、“唤醒”对4-1BB的激动活性,实现T细胞在肿瘤组织内的精准激活。这一设计机制,让降低肝毒风险成为可能。
该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显示出了良好安全性,截至今年6月,LBL-024的单药治疗临床试验入组175名患者,肝毒性发生率远低于传统4-1BB激动剂。
在临床开发上,维立志博选择了“由小及大”的策略,先推进LBL-024在肺外神经内分泌癌(EP-NEC)的单臂临床试验,进行概念验证。该癌肿患者基数小、缺乏有效药物,目前已经完成关键临床试验入组,2027年有望成为该适应症的首个获批药物。
“第一,要最快地进入市场,还是要从(肿瘤治疗)后线做起。如果最开始就选一线的小细胞肺癌,时间会显著拉长,竞争也非常多,”康小强介绍其临床开发思路。
“第二,我们看到神经内分泌癌是一个冷肿瘤,LBL-024能够将冷肿瘤变成热肿瘤,这说明在其他适应症上,我们的抗体可能也具备这样的功效。所以,很多PD-1没有获批的适应症,我们都可以去尝试。”
维立志博部分管线临床进展
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报内,维立志博也披露了LBL-024联合标准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数据:入组的 52 名疗效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86.5%、疾病控制率为96.2%。目前,小样本量试验显示出了该药物疗效的优异潜力;未来若其能在更大规模的III期注册临床试验中,给出优异的长期生存获益数据,那么LBL-024有望成为肿瘤免疫2.0时代的基石大药。
此外,2025年下半年,维立志博已经或计划启动该药物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胆道癌、肝细胞癌等II期临床研究。那么,同步开启多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是否会带来巨大的研发费用压力?
“针对LBL-024,我们计划拓展8-10个适应症,但拓展过程中,需要讲究效率。”康小强解释了其适应性临床试验策略,比如一个适应症队列计划招募40名患者,无需等到全部做完再评估结果,可能先看前10名患者的数据。如果一个都没有应答,就可以无效中止;如果10个患者有8个应答,那也无需招满40位患者。
新药开发领域,“Fast try,Fast die”是一种理性策略。通过较低成本的临床试验进行“海选”,确定LBL-024治疗潜力最大的癌肿,进而开展更高投入的大规模三期临床,以规避盲目投入,提高成功开发的概率。
在肿瘤免疫治疗版图中,维立志博曾BD授权给百济神州的LAG-3单抗LBL-007,也是备受关注的管线。2025年5月终止与百济合作、收回该药物的全球开发权益后,维立志博也在9月启动了该单抗与LBL-024联用的临床研究,以评估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效果。同时,仍在寻求与全球药企的合作机会,以加速LBL-007在海外市场的推进。
开源节流,推进多平台管线
当前,维立志博正同步开发肿瘤免疫2.0、TCE、ADC(抗体偶联药物)三个技术平台的14只新药管线,这无疑需要充足的研发资金支持。
在美国研发新药多年、经历过biotech的周期更迭,康小强认为,“企业融资必须顺周期而行,在市场高点多融资,囤积充足弹药,而不是过分在意估值和股权稀释。”
去年筹备港股上市时,他和团队也做了“市场不好就多次递表”的心理准备,今年市场火速回暖,其便将募资额提高近一倍,募资1.89亿美元。此前,2021年七八月份,康小强意识到资本市场正在转向,将C轮融资额从原定的3亿元人民币提高至6.2亿元,这笔融资支持公司度过了四年资本寒冬。
除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输血,BD授权合作成为中国Biotech获得现金流的另一关键。维立志博曾与百济神州合作开发LBL-007,获得2亿元首付款;另一款自免TCE药物LBL-051,则通过与美国Aditum Bio成立NewCo公司的模式,有权获得35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付款。
“当前市场倾向于临床前资产做NewCo,合作开发到临床一二期、完成概念验证后,再卖出管线权益。”康小强认为,“临床阶段资产进行license out,不是卖产品,而是一种合作。因为中国Biotech很难到美国做临床、做销售,进行全球化合作,是更高效的方式。”
对于合作方的选择,他指出有两个核心维度,“第一是有钱;第二是重视,对方是否真正认可你的管线价值,愿意重点开发你的产品,而不是因人事变动等偶发因素耽误研发进程。”
另外,具有“重磅炸弹”潜质的管线,Biotech是否要选择Co-development,像传奇生物与强生共同开发、共享商业化成果的“豪赌”模式,也值得探讨。
除了前述LBL-024,维立志博的TCE管线LBL-034也备受期待。该药物是全球临床进度第二的GPRC5D靶向TCE,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在最新披露的临床数据中,LBL-034的高剂量组ORR(客观缓解率)达到了90%,与百万一针的CAR-T效果相当,而价格有望降低八成。
据了解,当前维立志博正尝试与头部药企建立BD合作,来提高LBL-034的临床及商业价值。
除了开源,康小强认为提高研发效率格外重要。“也许因为身在南京,(环境)比较安静,我们的研发团队很稳定,五十多个人(药物发现及临床前研究团队)做出了许多成果。有时关键是高效的研发机制和氛围,而不在于堆砌大量资金。”
谈及当前创新药行业的热度,康小强坦言“有一点泡沫”,但他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泡沫才能成长,关键在于身处其中的公司能否利用资源,创造独特的价值,否则泡沫终将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