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创始人
2025-05-25 16:34:11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她的心愿。

  在安徽南陵县,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李家英。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穿过挂着“光荣之家”匾额的大门,进入屋内,墙面上挂着的照片,和屋里的书籍几乎都与老人的哥哥李家发烈士相关。

  李家发烈士在家中排行第五,与最小的妹妹李家英感情很好。1951年,李家发烈士参军入伍时,只有7岁的李家英抱着哥哥的腿,哭着不让他走。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他跟我讲,等他回来以后,买糖给我吃,带我做花衣服。我一等几十年,一直等到现在也没等到他回来。

  1953年7月,李家发烈士所在的连队主攻敌人扼守的轿岩山。在攻占主峰的战斗中,为了给受阻的部队扫清前进障碍,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地堡机枪眼,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李家发烈士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李家发烈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各一枚。李家发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烈士陵园里。烈士的母亲生前一直盼望着能去看看儿子,却始终未能如愿。临终前,李妈妈向女儿诉说了她最后的遗愿。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她说你帮我坟上土捧一把,放到你哥哥坟上,表示我抚摸他,你回来以后把他坟上的土,捧一把放在我的墓上,我要拥抱我的儿子。

  2010年3月,在政府的资助下,李家英老人去了朝鲜,在合葬的烈士陵园给哥哥祭扫,完成母亲的愿望。

  曹家麟是李家发烈士赴朝作战时67军199师的战友,近20年,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志愿军烈士安葬地,以及为无名烈士寻亲。2018年,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九峰里志愿军烈士陵园,他找到了李家发烈士的安葬地。

  如今,李家英老人已经81岁了,作为李家发烈士唯一在世的直系亲属,她也有自己的心愿。2010年6月份开始,李家英着手给哥哥李家发烈士建立纪念馆。

  奔赴军营 给“哥哥”戴上自己的荣誉绶带

  李家发牺牲后,李家英总会想起和哥哥在一起的日子。长大后,李家英主动报名参军,选择了和哥哥一样穿上军装。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我要接过哥哥的枪,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我要向他学习。

  1967年,23岁的李家英继承哥哥的遗志,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第105医院的一名女兵。她参军第一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荣获“五好战士”称号。

  2024年,李家英老人获得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她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去哥哥曾经的部队看看。为了完成李家英老人的心愿,记者和李家发烈士曾经的部队取得了联系。李家发烈士参战时所在的部队是67集团军199师595团1营1连,现为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

  到了出发的这天,李家英老人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早早地和外孙陈庆豪站在门口等待着。上午10时多,列车出发了。从安徽到山东,高铁需要5个多小时。火车换乘汽车,下午5时多,李家英老人来到了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营地。

  一下车,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家发班的战士们早已在营房门口等待,他们将李家英老人热情地迎进了宿舍。在家发班宿舍里,那张为李家发烈士永久保留的床铺纤尘不染。一旁,李家发烈士的塑像身姿挺拔,仿佛正深深凝望着远道而来的妹妹。

  在李家发的塑像前,老人一遍遍抚摸着哥哥的面庞,拿出去年自己获得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的绶带,给哥哥戴了上去。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党和国家给了我最高的荣誉,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我觉得这个荣誉应该是李家发的,是哥哥的榜样力量激励我这么做的。

  AI跨越时空 英雄兄妹在军营重逢

  来军营时,李家英特意带上了外孙陈庆豪。陈庆豪自小就听家人讲述舅爷爷李家发烈士的英勇事迹,那些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他一直渴望能到李家发烈士所在的部队看一看。当看到红一连英烈精神的传承,陈庆豪自豪、感动。

  李家英外孙 陈庆豪:从小我奶奶还有妈妈都跟我说,李家发烈士19岁就牺牲了。当时我也受感染,在我19岁的时候我也参军入伍了。我是第一次来家发舅爷爷的连队。保卫祖国,强军有我。

  相见,是间隔在生死之间的人们最难以实现的夙愿。总台记者送给了李家英老人一份特殊的礼物,借助总台的AI技术,让同是军人的兄妹俩在军营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聚。

  岁月悠悠,而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我们有幸陪伴李家英老人,借助AI科技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血脉相连的兄妹得以“重逢”。看着她在哥哥曾经所在的部队里,为哥哥戴上她最珍视的荣誉绶带,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战士们一声声“我是李家发”,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完成老人的心愿,也是我们的使命。

  临别之际,我们和老人约定:如果条件允许,来年再陪她重返军营,聆听家发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6年时间41场婚礼 村里的“帮...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新村有个"帮喜团"。这个"帮喜团"用6年时间帮办41场婚礼,让喜事新...
新闻调查丨应对贸易摩擦 中国玩...   汕头澄海,一个中国人并不是太熟悉的地名,但是,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塑料玩具都产自这里,从上个世纪8...
玉渊谭天丨美教育界称受到调查威...   当前,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争端仍在继续。谭主独家采访了美国教育委员会负责政府关系的副会长萨...
江西新余:千年夏布一支独“绣”   央视网消息(记者 胡梦洁)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幅近九米长的...
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生态有守...   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西藏人权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和历史...
北京客厅“落日音乐会”上最浪漫...   5月23日晚,北京海淀公园,刚参加完“援定南疆 情牵和田”百姓宣讲活动的新疆和田洛浦县农牧民宣讲...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一老...
科技盛宴重磅来袭!   ◎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魏依晨 张蕴 王祝华 杨宇航 雍黎 洪星 马爱平  5月24日至31日是...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
雪域白鸡鸣高原:6代科研人用6...   盛夏时节,拉萨河畔绿意葱葱,44岁的冯静穿梭在拉萨市雪域白鸡养殖基地的孵化车间内,精准地给孵化器...
在戛纳,他们集体点赞中国电影   当地时间5月24日,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幕。总台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人,包括发行...
多地加力推动“好房子”建设――...   今年以来,“好房子”成为民生领域的热词,引发广泛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
“琴澳旅游团”跑出“加速度”(...   上午在澳门品尝葡式蛋挞,下午在横琴欣赏湿地自然风光……“琴澳旅游团”政策实施一年来,往返琴澳两地...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
从田间到临床 从生产到研发 老...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立足中药全产业链布...
米价居高不下 日本新农相承诺投...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日本新上任的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24日说,政府计划直接将储备米卖给零售...
影视机械臂、仿生熊猫……AI摇...   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在广东深圳举行。本届文博会面向全球集中展...
微软封锁电邮事件凸显欧洲数字主...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24日电 综述|微软封锁电邮事件凸显欧洲数字主权困境  新华社记者张欣 报道员...
博览会好物多多 中东欧客商爱上...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正在浙江宁波举行。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制造的创新产品...
焦点访谈|政策组合拳助力设备更...   中国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生产力,设备很关键。2025年国家加力扩围实施“...
专访|哥伦比亚加入共建“一带一...   哥伦比亚对外大学教授莉娜·卢纳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哥伦比亚正式加入高质量共建“一带...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   它是夏商王朝  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  开启了古代中国的  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它为长...
极限反转!登顶亚洲!武汉队获得...   新华社武汉5月24日电(记者赵建通、乐文婉)极限反转的整个赛事!极限反转的决赛!小组赛仅以小组第...
朝鲜司法机关拘留3名新建驱逐舰...   新华社平壤5月25日电(记者冯亚松 王超)据朝中社25日报道,朝鲜司法机关拘留了3名与新建驱逐舰...
商务部:4月商品消费增速加快 ...   商务部5月23日消息,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在介绍2025年4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表示,4月份,...
科技“整活”文化,这届文博会含...   当AI咖啡师递来一杯拉花精准的拿铁,当“硬核”机械臂现场挥毫泼墨,当隔空“打鼓”成为现实——走进...
千年文脉激起新浪潮——来自“中...   新华社深圳5月24日电 题:千年文脉激起新浪潮——来自“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一线观察  新华社...
凡人微光 | 老外爱上“中国购...   策划:崔莺馨、黄安琪  统筹:郭依格、卓越  制作:沙琳、王翔、李雨熹(实习)  出品:新华社新...
茂名荔枝的“甜蜜经济”:打好这...   又到一年荔枝季,岭南大地处处飘散着香甜味道。  广东茂名被称为“中国荔乡”,是世界最大的荔枝连片...
中东故事 中国印记   2025年春天,来自阿联酋的学生法蒂玛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访问中国的旅途。一年前,他们致信中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