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9月22日下午,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淮安。探访这座“走船不走车、井水不犯河水”的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工程,见证它从“亚洲最大”向“世界最大”的跨越之路。
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的交汇处,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以“上槽下洞”的独特姿态矗立。它上层通航渡槽承载南来北往的船只,下层泄洪涵洞疏导奔流向海的洪水,如同为江河“架起”的立体通道,实现航运与防洪的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作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枢纽,它不仅是淮安的水利地标,更是淮河下游防洪体系的关键一环。
淮安市委网信办供图
“大运河立交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控制工程。”淮安枢纽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介绍,工程采用“上槽下洞”型式。上槽为长125.7米,宽80米的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下洞为15孔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成为守护江淮百姓的安全线。
2003年7月4日,刚建成通水仅一周的淮河入海水道紧急启用,连续泄洪33天,累计泄洪总量达44亿立方米,成功将洪泽湖水位降低0.4米,单此一次便创造了27亿元的减灾效益。2007年,淮河入海水道再次行洪22天,共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的蓄水量。
为进一步筑牢淮水安澜根基,2022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这项总体初设概算投资439.85亿元、建设工期84个月的超级工程,是江苏治水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大,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建成后,大运河水上立交也将由亚洲最大变成世界最大。
据了解,二期工程仍沿用“上槽下洞”型式,但防洪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新增30孔地涵后,整体行洪流量将从227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7000立方米每秒。工程建成后,将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洪泽湖防洪标准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时有利于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降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启用概率,改善渠北地区灌排条件,并为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创造条件。
大运河水上立交的升级之路,既是一代代水利人接续奋斗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守护淮河安澜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