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环境中,您是否曾思考过,手卫生究竟有多重要?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最“低成本高回报”的防护措施。它不仅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无需高额投入,却能有效切断近半数病原体的传播路径。根据研究,规范的手卫生能够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30%以上,尤其是在手术部位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中,手卫生的依从性与防控效果息息相关。然而,在临床中,很多医护人员对“什么时候该洗手”依然模糊不清。
2019版《手卫生规范》和2025版《安全注射标准》明确了手卫生的核心指征,我们可以将其提炼为易于记忆的“四前四后”。这两组指征覆盖了整个诊疗过程,帮助医护人员精准把握洗手时机,构筑起坚实的感染防线。
首先,什么是“四前”?它指的是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务必进行手卫生,以确保清洁底线。具体来说:
其次,“四后”则是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潜在的感染隐患:
然而,仍有一些常见误区需避免。比如,有人认为“戴手套就不需要洗手”,这是错误的。手套并不是“万能屏障”,长时间佩戴可能滋生细菌,脱手套后也需及时洗手。此外,还有人认为“只有接触血液才需要洗手”,实际上,患者周围环境的接触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手卫生虽看似简单,却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掌握“四前四后”的洗手指征,形成肌肉记忆,不仅能保护患者的健康,也能保障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让我们共同重视手卫生这一平凡而重要的行为,向生命最基本的敬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