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24日电 题:穆迪重拳击穿美国金融“双赤字”
作者 胡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继5月16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20日再次出手,宣布将摩根大通银行、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的长期存款评级均由Aa1下调至Aa2。这一连串动作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凸显美国财政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的严峻现实。
美国财政状况已明显不健康
穆迪此次评级调整并非孤立事件。回顾历史,标准普尔早在2011年就率先剥夺了美国主权信用的Aaa评级,惠誉则在2023年跟进下调。穆迪的最新动作意味着美国彻底失去最后一个Aaa评级,标志着其财政信誉的全面下滑。
深层原因在于美国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已接近20%,远超10%的警戒线。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每10美元税收中,约有2美元需用于支付债务利息,仅剩8美元可用于其他支出。穆迪预计,到2035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付可能占到其收入的约30%,财政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当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之间,仍处于高利率周期,导致新发债券利率显著高于存量债务,这种“利率悬崖”效应使得美国债务成本呈现“滚雪球”式增长。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达36.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124%;2024财年利息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仅在2025财年上半年就已达5825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支出项。评级下调是对这一风险的合理反映,也是向市场发出的明确预警信号。若这一趋势持续,美国联邦政府的负担还会越来越重。
美债违约风险几何?
近期,美国国债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截至5月2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613%,为自2月13日以来的最高水平,引发全球投资者关注。这种动荡表面看似是技术性调整——部分杠杆投资者为补充保证金被迫抛售国债,但深层反映的是市场对美债信用基础的担忧。
虽然多数分析认为美债发生“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性较低,但其“隐性违约”风险正在积聚。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可能通过二级市场操作变相“兜底”,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如购买国债、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种政策在短期可能稳定金融市场,但长期可能引发货币超发和通胀风险。二是债务货币化将稀释债券实际价值。当债权人拿到偿还的本息时,其购买力可能已大幅缩水。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价值侵蚀尤为危险。假设某投资者持有票面利率3%的10年期国债,若期间年均通胀率达到5%,则其实际收益率将为-2%。更严峻的是,在债务货币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通胀预期可能变得难以锚定,这将进一步加剧债券实际价值的波动性。
当然,长期来看,美债凭借其流动性高、体量大的特点,仍是全球核心避险资产。不过,评级下调与隐性风险已对美元资产造成连锁反应,导致美元指数走弱、国债收益率上行。
总之,穆迪的降级行动揭示了美债的结构性风险,而美联储的潜在“兜底”行为可能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尽管短期抛售压力可控,但长期来看,美债市场的健康度与美元信用正面临严峻考验。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需警惕“隐性违约”对资产价值的侵蚀,并重新评估美元资产的配置策略。(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