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漂洋过海守护你。
拿着旧地图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近日,2025阿里云中企出海峰会召开。阿里云正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在全球每个节点部署全栈AI能力,增强出海合规、服务和生态团队建设,全力服务出海中企。
最好的“反内卷”就是出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凡是在中国“内卷”的厮杀中活下来的企业,基本上在国外都可以咔咔乱杀。
经历国内市场淬炼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供应链、运营效率及品牌塑造上已形成显著“能力盈余”。我们看到,传音手机在非洲成为非洲之王; SHEIN、Temu等电商平台在欧美国家迅速崛起,与亚马逊、eBay等老牌电商巨头分庭抗礼;新能源车企加速驶向东南亚、俄罗斯、拉美等市场;在游戏产业,米哈游的《原神》、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更是横扫全球榜单……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就像歼十一样,在国外豪取战绩。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中企开始扬帆出海。经过20多年发展,出海模式已然剧变。有分析认为,当下,中企出海不是比拼某个单项能力,而是考验企业认知、模式乃至整个价值链创造的体系化能力,从出海扩张走向出海经营。
同时,中企出海已从传统的“实体出海”向“数实并重”跃迁。数字化能力(云计算、AI、大数据)与实体业务深度结合,成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本地化效率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洞察到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阿里云致力于成为中企全球化首选智能技术伙伴,为中国企业在全球铺路。
这一次出海,阿里云可以说下足了决心,给足了资源。
今年五月份,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强调“将以战略级投入,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技术和服务”。并宣布以“战略级投入”打响三场关键战役:
战役一,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
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了87个可用区,可提供394款云与AI产品、59项技术服务,是亚太规模第一的云服务商。
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超过380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阿里云将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并保持国内和海外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服务平台。
战役二,加速模型出海,加速AI产品国际化。
目前,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个模型,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
在增加海外AI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阿里云加速AI产品国际化。
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灵骏将在海外多个区域开服;在平台层,PAI的开发、训练、推理服务已覆盖全球17个地域;在模型服务层,阿里云百炼国际站Model Studio新增多项能力。
战役三,打造海内外一体的服务体验。
吴泳铭称,将增强出海咨询、技术和服务团队建设,提供7*24小时的海内外一体化服务。
“三大战役”的推进,势必将为中国出海企业打造全新的基础设施。或许,阿里云会成为中企出海的第一站。
我们知道,在早期,能出海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制造、能源、矿产等传统企业,然而在新一轮的出海浪潮中,AI企业正在成为新的主角。
借助阿里云AI基础设施,生数科技旗下视频生成应用Vidu已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B端服务客户数量及调用量环比增长300%。基于阿里云全球一张网,生数科技打造海内外统一的技术架构:阿里云跨地域、云边端一体化的弹性资源池,帮助Vidu能够平滑应对流量的峰谷变化;基于阿里云推理加速技术(DeepGPU),相比IDC同等算力下, Vidu生成不同分辨率的视频速度提升10%+;借助阿里云提供的高性能存储带宽、容器服务ACK和镜像仓库ACR服务能力,Vidu模型预热时间缩短50%;基于阿里云全球覆盖,稳定、高效、灵活的跨地域组网能力,就近接入可降低时延40%以上,为Vidu提供高可用的全球网络。
作为国内第一个AI原创图像社区,LiblibAI全球用户访问量已超1亿。从全球基础设施、模型训推到业务部署、数据分析,LiblibAI基于阿里云全栈AI能力打造全球统一云原生技术架构:阿里云海外基础设施的合规能力,保障了LiblibAI海外业务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合法合规性,支持图像生成服务在多个国家顺利落地,顺利承接全球流量的快速增长;基于阿里云OSS等技术,PB级数据通过冷热分层得到存储,Flink与Maxcompute通过数据实时计算与分析,帮助LiblibAI快速决策,同时PAI-Rec提供了最佳搜索推荐策略。在社区层面,LiblibAI通过接入通义系列模型实现多模型并发调用与推理成本控制。据悉,LiblibAI的海外上线效率提升60%,研发运维效率提升79%,版本迭代实现90%加速。
MiniMax凭借强大的模型技术和全球化的产品布局,成为AI出海的重要力量。为了满足MiniMax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到模型训练、推理,阿里云提供全面支持:在模型训推方面,阿里云灵骏大规模训练集群以高通信效率保证了训练的稳定性;阿里云ACK对GPU和CPU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能力,有力支撑了模型的强化学习;云上数十万核大规模ECS弹性计算和ACS算力,满足了MiniMax数据处理和Agent Infra弹性的算力需求;阿里云CPFS与OSS的协同分工,满足了模型数据处理和训练不同阶段的需求。此外,阿里云全球基础设施满足了MiniMax多地域计算资源互联的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的网络保障。
从2014年布局第一个海外业务开始,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经服务了25万家中国企业出海。在阿里云的护航下,中国出海企业的底气更足,基础更牢,越来越多的企业世界各地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围着整个地球守护你,阿里云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哪里?
新一轮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基础设施。根据Gartner数据,阿里云是中国最大、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海外市场规模五年增长20倍。
云业务是一个技术和规模效应并重的领域。多年的高强度投入,让阿里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
翻开2025财年年报,围绕“AI驱动”战略,阿里云智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80.28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阿里云公共云收入增长加速,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阿里云全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
在阿里集团的多个板块内,阿里云的增长速度名列前茅。
在产品方面,阿里云已经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覆盖IaaS, PaaS, SaaS及全栈AI能力。
当然,更不用说阿里集团强大的内部协同能力: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达人民币1323亿元,同比增长29%,主要由速卖通(AliExpress)、Trendyol和Lazada等跨境及区域零售平台的强劲表现驱动,尤其是在重点市场加强本地化供给和提升经营效率的策略收效显著。截至3月31日,全球速卖通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阿里集团海外业务,支撑其全球技术、服务、智能化及客户体验的幕后力量,正是阿里云。在实战中,这些海外业务也淬炼了阿里云的能力和韧性。
在基础设施方面,阿里云全球布局已扩展至29个地域、90个可用区,仅半年新增墨西哥、泰国、韩国三地节点。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投入530亿美元(约3820亿元人民币),加速建设横跨中日韩、东南亚、中东、欧美的云基础设施。”
除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阿里云在服务和生态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阿里云在全球建设了2个全球服务中心、4个区域服务中心和18个本地服务团队,与全球12000家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这是本地化交付和服务的关键。
从这些布局和优势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阿里云的目标绝不仅是一家云服务商那么简单,它正在全球加速 “铺设”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阿里云的全球化,也是阿里新一轮全球化的前哨站。
建设全球化的商业网络,是阿里巴巴未来战略投入的又一重点方向。
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吴泳铭在履新仅三天后,便通过一封全员邮件,明确了阿里的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两大战略重心,并围绕这两大核心,对业务战略优先级进行了重塑。吴泳铭指出,阿里将加大对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的战略性投入。
事实上,阿里从创立之初就立志于全球化业务,比如说,阿里巴巴国际站是阿里巴巴集团在1999年创立时的第一个业务。然而,这么多年来,阿里全球化的成绩只能说喜忧参半,有成功有失败,总体而言与人们的期待还有些距离。
不同于此前,新一轮的全球化阿里将“AI+云”视为最大的变量。
在年报致股东信中,蔡崇信、吴泳铭表示,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AI时代的阿里巴巴,在市场上处于绝佳的战略地位——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占据重要身位,作为亚太规模第一的云服务商,阿里云还在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加速AI产品国际化,支持中国企业全球化,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有信心,依靠我们的人才、技术与资源,将把握住发展机遇,把‘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长曲线。”
阿里云在此时再度“扬帆起航”,寄托了阿里的未来。然而,海外市场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阿里云而言,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与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等全球巨头贴脸竞争、波诡云谲的国际竞局势带来的扰动、深度本地化需求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压力,仍是其需要持续攻坚的堡垒。
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以AI为最大增量的全球化浪潮中,阿里云作为核心“智能底座”提供者,其成败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深刻影响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与其在有限空间内无限内耗,不如扬帆驶向更广阔的蓝海。阿里云正努力成为那个帮助中国企业扔掉“旧地图”、开拓全球“新大陆”的关键引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