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谢碧鹭 北京报道
9月19日,以“理念与实践并行发展同质量共生”为主题的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由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Wind ESG、天眼查、商道融绿、华夏ESG观察联盟等提供支持。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发表了一场主题为“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演讲。值得一提的是,彼时距离2024年9月24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发布重大政策已近一周年。
回顾这一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深刻变革。吴晓求认为,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资本市场已告别“到了3300就跑”的短线思维时代,通过资产端、资金端和制度端的系统性改革,正构建起长期向好的新发展逻辑。尽管市场短期波动难免,但改革方向明确,基础不断夯实,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吴晓求强调,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转折点,源于对市场定位的根本性认知升级。如今已明确资本市场是经济与现代金融的枢纽,其核心功能并非单纯的融资,而是服务投资者财富管理的投资市场。这一认知转变直接指明了改革方向,即围绕投资者利益保护构建法律、政策、规则与制度体系。基于这一核心逻辑,过去一年的改革重点聚焦三方面。
首先是推进上市公司结构性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吴晓求表示,改革从发行环节入手,着力推动高科技企业、科创型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主力军,以此助力中国产业升级迭代,这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战略任务。
他解释,资本市场作为风险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具备风险收益率,而科技型、科创型企业恰好能提供不确定性中的可持续性与成长性,正是这类企业的逐步崛起,让市场逐渐具备预期性、成长性与可投资价值。
其次是改善市场流动性,推进需求端改革。吴晓求指出,过去市场虽重视资产端(供给端)改革、强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但长期忽视了资金端(需求端)流动性的重要性。事实上,只有市场具备充分流动性,资产价格才能合理定位,价值发现机制才能有效运转,而作为财富管理核心市场,更需要引导基于长期财富管理的大资金有序入市。
他以险资为例说明,随着中国保险业长期发展,险资规模将持续扩大,这类“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是市场成长的重要支撑,但此前受考核期限、偿付能力等规则约束,大资金入市受限。过去一年,监管层已着手调整相关规则,同时央行去年9月24日推出的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为市场信心筑牢底线。
第三是推进制度平台改革,这一领域以证监会为核心推进,重点聚焦三方面:一是确保市场透明度,因为透明度是市场公平的逻辑起点,所有改革均以提升透明度为目标;二是保障规则公平,杜绝歧视性条款,让大资金与个人投资者在规则面前一律平等;三是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威慑,严厉遏制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财务造假等行为。
吴晓求介绍,为实现这些目标,监管层正推动法律体系完善,从刑法入手建立“刑事处罚+民事赔偿”并重的处罚机制,取代过去以行政处罚为主的模式;同时对发行制度、交易规则、并购重组、信息披露、退市等市场运行规则进行系统性调整。
不过他也提到,制度改革是漫长复杂的过程,仅法律修改就需多环节推进,以退市机制为例,不同退市情形对应不同规则,核心是建立“违规退市赔偿机制”——若因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控股股东违法占用资金等导致退市,必须对投资者予以赔偿,这类机制的完善仍需时间。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