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这个数字,不像是在谈判,更像是在赌气。5月9日晚,北京时间,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句话,把中美之间本就紧张的贸易氛围再度点燃。对中国商品加征80%的关税?还说是斯科特·贝森特建议的。这话一出来,市场震了一下,人心也跟着抖了抖。可转过头来看,美国方面却还是在催促中国加大进口美国产品的节奏。这一唱一和,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说,这不过是特朗普一贯的“先砸桌子,再要好处”的套路。可问题是,这个桌子他砸了好几年了,关税从10%加到25%,从单一商品扩到大范围征收,结果呢?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没怎么减少,反倒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先喊疼了。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的报告早就指出,加征关税最终是美国人自己买单。这不是谁的观点,是数据摆在那儿的现实。
把时间倒回去看。2018年开始,美国陆续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一年之后,美国农业出口缩水,制造业陷入不确定,苹果手机、玩具、自行车的售价都上涨。连沃尔玛都不得不提醒顾客:东西可能要涨价了。而这一轮80%的说法,更像是特朗普为了选战拉票抛出的“强硬姿态”,是政治算盘在精打细算。
但问题是,对中国挥舞大棒,就能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吗?恐怕没那么简单。美国制造回流口号喊了十年,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工厂外迁、用工成本、物流体系……哪一个是短时间能逆转的?真正把制造拉回去,不是靠几条推文、几句口号,更不是靠一纸加税命令。
这场贸易摩擦,表面看是数字的较量,本质却是信任的博弈。中国市场对美国产品并不排斥,从大豆、飞机到芯片,合作机会大把。但如果一边要求买货,一边又层层设限、加码打压,这样的“合作”谁愿意接招?谈判桌上讲的是诚意,不是讹诈。80%这个数,听起来像是在“要挟”,而不是“磋商”。
其实稍微观察就能发现,美国内部对于这一轮关税提法也并非一致。有议员提出质疑,认为大规模加税可能伤害美国中产阶级利益,甚至引发新一轮物价上涨。而企业界更是私下抱怨不已,许多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公司正面临两难:不走继续受罚,走了成本翻倍,结果还是转嫁给了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情绪化回应。这种克制不是退让,而是战略耐性。面对贸易战这类复杂博弈,冲动不值钱,冷静才是稀缺品。中国有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积累,和谁做生意不是做?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对话怎么继续,而不是火药味怎么升级。
可惜特朗普团队似乎更喜欢制造声量,而不是解决问题。这80%的关税提法,听起来威风八面,实则漏洞百出。谁来买单?美国人自己。谁来执行?大概率也难推进。最后恐怕只是喊一喊,等对方坐不住,才再“慷慨”让步,试图收割谈判红利。这种伎俩,用一次两次还行,用多了谁还信?
中国的态度一贯明确,合作可以,打压无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情绪化,只会让谈判之路越走越窄。这场由“80%”引发的风波,也许只是又一次选举周期里的政治表演。但不容忽视的是,每一次言辞挑衅,都会在彼此关系中种下隐患,代价可能远比想象的大得多。
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让美国更强大,那他该问问自己,靠着关税威胁,中国会退吗?答案恐怕不需要猜。贸易战打了这么久,没见到赢家,只有反复受伤的现实。可惜这道理,有些人明白得太晚。
未来怎么走,还得看理性多一点,还是冲动再加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不会被吓倒,也不会随便妥协。这不是态度问题,是原则问题。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银行严禁信用卡套现“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