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突如其来的道歉
5月15日,娃哈哈突然登上了热搜。
原因是娃哈哈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公司和今麦郎确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代工期间公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2025年4月起,公司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此外,娃哈哈还特地强调:
“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通过更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全方位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为大家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产品。”
没有安全事故,为什么要突然切割?
原因是最近有不少网友发视频称,自己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由今麦郎生产,对此十分疑惑。
在娃哈哈所有饮料板块中,纯净水可是娃哈哈的一块金字招牌。
它几乎是普通消费者能在市面上买到最纯净的纯净水。
在很多高校、科研机构,更是把娃哈哈的纯净水作为化学实验的标准用水。
理由也很简单:娃哈哈的纯净水,足够纯。
据专业测试,娃哈哈纯净水的导电率为1.56μS, 是唯一能满足PCR级别的纯净水。
早在2005年,娃哈哈分析中心就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
当然,造出好的纯净水也并不容易。
娃哈哈纯净水采用了多层深度过滤技术,引入国际先进的RO反渗透深度净化技术,能将水中各种有害物质和杂质进行几近完全地去除。
所以,这些都需要成本。
但娃哈哈纯净水长期以来也面临着一个困境:不赚钱。
02
让今麦郎代工,很宗馥莉
目前市场上最走量的纯净水产品,主要有三个:娃哈哈、农夫山泉(绿瓶)、怡宝。
从价格上看,怡宝的价格最贵,555ml 2元一瓶,而娃哈哈纯净水596ml一般是售价1.5元。
农夫山泉(绿瓶)刚推出的时候,为了拓展市场,也走了低价路线。
去年促销时期特惠价最低仅为0.66元/瓶,当时娃哈哈也是被迫降价,但最低只降到了1.08元。
这对娃哈哈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
在此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娃哈哈让今麦郎代工,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原因有二:
一:今麦郎纯净水的批发价格,只有娃哈哈的一半,让今麦郎代工,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过去,娃哈哈的纯净水一直没有涨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宗庆后想对市场保留一份“贡献”。
但不得不说,相比于其他产线的毛利率,纯净水几乎是不赚钱的。
二、娃哈哈自己表示:去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故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公司出现产能紧张,娃哈哈迅速启动了应对措施,委托代工厂生产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或许和娃哈哈的转型有关系。
众所周知,去年娃哈哈的股权变动,引起了坊间的极大争议。
近日,娃哈哈陕西公司多位一线职工反映所在的乳品车间于今年2月停产,车间50余名一线员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缩减,时隔近3个月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原因,就是股东争议问题。
此外,娃哈哈还提到,因前期娃哈哈商标的转让目前尚处于登记备案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为此娃哈哈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并已为此次转型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很多采访中,宗馥莉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不是想接班,而是要做出和娃哈哈一样的企业,再“并购”掉娃哈哈。
去年也有很多媒体爆料,宗馥莉的工作重心,并不是娃哈哈,而是自己控股的宏胜集团。
把纯净水交给今麦郎生产,非常符合宗馥莉的风格:
1.娃哈哈要赚钱,纯净水不能只是保本赚吆喝。
2.采取更市场化的办法,让商业的归商业,交给今麦郎产,又不违法。
03
今麦郎尴尬住了
娃哈哈委托今麦郎生产,对于今麦郎来说,原本是件好事,有这个产能,干嘛不赚这个钱呢?
可娃哈哈毫不留情的公告,让现在今麦郎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此狼狈。
“代工期间公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
这一句话,打得今麦郎头晕目眩。
本来企业没什么负面舆情,娃哈哈 “主动道歉”是谈成了,但承接屎盆子的,却是今麦郎。
实际上,今天的今麦郎的市场处境,已经很难了。
很多业务,都是在帮别人做嫁衣。
今麦郎的原型,是华龙,最早的国产方便面品牌之一,尤其是那款5毛一包的方便面,是学生时期的快乐源泉。
但后来,随着康师傅、统一的进入,主打低端市场的华龙渐渐失去了声响。
直到2006年,华龙升级成“今麦郎”,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标康师傅,从泡面到饮料,品牌升级,全面出击。
在保留华龙原有亲民特色的基础上,开始推出更加高端化、多样化的产品。
曾几何时,张卫健代言的“今麦郎弹面”,也是很多消费者的童年记忆。
但不得不说,最近这些年,面对行业内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如元气森林、东鹏特饮等,今麦郎无论是产品营销、还是品牌塑造上,都显得有些老气。
但由于底子好,对供应链把控得深,众多大牌会找今麦郎当代工厂。
也不仅仅是娃哈哈,你会发现超市里有不少品牌方便面,挂面,饮用水,都是今麦郎生产。
其实,这场代工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了中国快消品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娃哈哈让我们看到,短期解渴的产能补充,很有可能演变为刺向品牌根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今麦郎的尴尬也如同镜像,让我们看到传统制造在产业升级浪潮中的集体困境:当“世界工厂”的光环逐渐褪去,怎么把代工能力转化为品牌势能?
商业模式的进化,没有终点,企业如何在品质坚守与成本控制之间跳舞?
传统老牌,该想想未来的路了。
上一篇:传媒课堂 | 泰山财经:如何打造区域性财经媒体 传媒课堂 | 泰山财经:如何打造区域性财经媒体
下一篇:66家头部量化全名单揭晓!天演资本等领衔!幻方量化三连榜 鍥藉唴澶撮儴閲忓寲鏈烘瀯骞绘柟閲忓寲 閲忓寲璧勭宸ㄥご骞绘柟閲忓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