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就业基本面 解码就业基本面 基本面解码
创始人
2025-05-15 19:21:22


文/竹林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就业事关民生,它不仅仅只是个宏观话题,更是一个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微观话题。

2018年,我国开始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政府提出“六稳”,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政府提出“六保”,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是排在第一位,可见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大家普遍感受就业形势不乐观,很多人已经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现实感受和公开数据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如果周边有较多的朋友就业受到了影响,对比公开数据,这种落差感是自然而然的。正是因为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国家还事关个人,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就业问题。

讨论中国就业的基本面之前,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前提。人们的很多感受之所以与公布的统计数据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情况下其实是由于概念和前提条件。

比如,某公司因为业务不景气需要裁员10%,这个比例对于这家公司的人来说,就会感觉到10%的人会变成失业人员,再假如这些裁员的人员来自某一部门的人居多,甚至有些情况下一些部门会全部被裁撤,那么他们感受到的失业率那就很高。但是,放到全国就业人口的基本盘下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7.72亿人,就业人口数量为7.4亿人。而这里所谓的劳动力数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参与劳动市场、寻找工作或者已经就业的人口数量。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劳动年龄段的人已经长时间不再找工作躺平,那么就不会被统计为劳动力了。

说到劳动年龄人口,我国统计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范围是男子16岁至60周岁,2024年以前,女子为16岁至55周岁,这个数据大概是9.2亿人,那么可见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相差大概1.5亿人,这么多人处于劳动年龄段,为何不属于劳动力?其实,很容易我们可以从定义可以推出来,长时间没有参与劳动市场或者找工作的,并非全是有工作能力而不工作的人,还包括了大量学生、没有劳动能力的人。16岁正好是高中生的入学年龄,截至2023年,我国高中在校生2804万人,高校在校生总数量为4763万人,二者相加大概7567万人。这些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显然不属于劳动力。我国残疾人大概有8591万人,这些残疾人中,相当数量的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这些数据拟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何劳动力数量只有7.72亿人了。

还是回到个人感受最直接的失业率问题上,其实这个公布的失业率更准确的说法叫做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统计部门,会通过抽样的方式去获取这个数据,而且从全称来看,是调查的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率数据,2023年这个数值是5.2%,而我们可以算下劳动力总人口与就业人口的差值,可以简单得出3200万人属于失业人口,那么这个数量除以劳动力总人口得出的失业率是4.14%。可见,另一部分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失业人数更少,或者被视为失业的人更少。这里其实有个很大的误解,统计部门在统计城镇失业率的时候,对就业人口定义为调查参考期内(通常为一周)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一小时及以上,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周内只要工作超过1小时即被视为参与了就业,而农村大部分人口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又不同于城镇的职工,所以,很多在农村的人会有“活少”的感觉,但是仍属于就业人口。

所以这个概念定义与大众普通的感知之间确实是存在差距的,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说统计部门的定义不合理,因为,劳动就业市场本来也是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现在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基本上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差不多了,没有单位,靠自由职业获取收入,劳动时间不确定,有时候忙起来也丝毫不比上班差,所以也确实难以定义到底工作多少天才算是就业人员。

前段时间,媒体公布了202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1222万人,有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发布信息毫不负责任,竟然直接说2025年将有1222万大学生失业!全部失业?为了流量不惜胡说八道创造耸人听闻的效果。这些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不假,但是至少国家公务员要录取将近4万人,各级省考公务员估计也有数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一百多万人,再加上各企业的相关招聘,无论从哪个角度也不能得出全部失业或者千万毕业生失业的说法。

根据统计数据已经可以明确计算出失业人口总数量大概在3200万人了,自由职业者2亿人,第一产业、农村的就业人员大概1.7亿人,这两部分人加起来,排除一部分重合的,我们就算是3.5亿人没有具体工作单位,这比统计的失业人口也多出十多倍了,这也许是大众的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存在落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所谓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不固定,确实有可能过去几个月都没有劳动没有收入,在大众认知里面,这确实属于失业状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定义,自由职业者就是就业人员,媒体一般的说法是灵活就业人员。

我们继续看几个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6882万人,第二产业21520万人,第三产业35639万人。第三产业早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了,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至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升至30.2%,超过第一产业。单纯从就业数据来看,我国从农业、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发展成为工业国也才有十来年的时间。

202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为48.1%,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第三产业将继续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产业。除了农业和工业之外的所有行业,都被归为第三产业,比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房产、教科文卫、政府机关及社会组织等,只要是非生产性服务部门都归属进来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将被广泛应用,所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不可避免地持续缩小。

第三产业GDP从1991年占比突破三分之一,当年达到34.5,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GDP的创造进入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时代。2023年第三产业GDP的占比为54.6%,总数达48.26万亿元,而去年我国GDP总量大约为12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第三产业GDP占比突破一半(当年占比50.8%)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加开始放缓,对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数减少的速度也放缓,近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都在7%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都在38%左右徘徊。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的就业人口结构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想扩大就业人数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第三产业潜力挖掘还有很长路要走,而且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目前我国人口面临出生率走低,人口总数已经进入下降通道,但是关于劳动力人口,未来数年内,应该是低于这个降幅的。原因就在于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延迟退休的政策要从2025年开始实施了。根据最新的退休政策,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0周岁逐步延迟至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和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和58周岁,整个过程预计用时十五年。延迟退休除了大家首先关注到的养老金问题相关,还将对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有减缓作用。

大趋势是人口数量下行,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人口少了,那么岗位空出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竞争者,相应就业压力就会小。需要指出的是,人口总数的减少并不一定减少就业的压力。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随着适龄儿童数量的减少,很多地方的幼儿园、中小学数量相应开始减少,那么对应的在这些学校就业的教职工岗位必然就会消失,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减少非但没有让就业压力减小,反而由于需求的减少而让更多的岗位消失了,原来的就业人员成为了需要另谋职业的人,也就是成为了存量岗位潜在的竞争者,其结果就是,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所以,就业问题的解决,基础还是建立在足够的需求之上,换句话也可以说是足够的市场规模之上,只有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张,才会有助于就业数量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对应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一定也是放缓的,未来我们依然会面临长时间的就业压力。

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今年政府开始鼓励大学生进入家政行业,一时间更是给很多人学历不值钱的印象,网络上更多地还涉及到“脱下长衫”的讨论,人们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偏见仍然存在,就业观念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

就业问题现实存在,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点。总体看来,针对特定群体的就业促进措施或者相关政策,一定时期内固然可以对就业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逻辑,还是要培育社会总需求。而所谓的社会总需求,其实就是市场需求,无论投资、出口还是消费,都是不同类别的市场需求。政府和企业需要投资搞建设或者扩产,相关基建或者设施类的行业需求就会扩大,国外市场需求大,必然会刺激出口,外贸行业的需求会扩大,而消费,目前也是被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需求,也就是国内市场的需求,这取决于国内消费者能否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

经济学名字说起来拗口,干脆用大白话来,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每个消费者,挣到手的钱敢花多少?如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敢花掉全部,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是100%,GDP中的工资收入部分就可以全部转化成市场需求,形成终端产品企业的销售额,进而带动中上游链条企业的轮动,市场需求就会连锁反应般扩大。具体到全体国民,不可能全部花掉收入,那么未花掉的部分当然就形成储蓄,压力同步也就给到了银行。

要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就要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敢于消费,怎么才能做到?其实就是个信心的问题,要让消费者有信心,那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有信心呢,进一步就是要让人们都看到希望,看到环境向好的趋势,这就要靠各方面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完善了。

大多数人是看到后才相信,只有少部分人先相信而后看到,如果让大多数的人看到了希望,这种向好的合力该有多大!这是推动解决就业问题、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取款人死在银行门口,家属和银行... 人死了,但关于为什么会死,家属和银行的说法却大相径庭,一时间让这桩“取款命案”变得复杂了。事情是由死...
运动相机“老二”IPO:年入3...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见习作者 | 何欣欣编辑 | 金玙璠经历四年IPO长跑的“国...
恒生银行回应裁员传闻:受影响的... 恒生银行恒生银行(0011.HK)回应裁员传闻。近日,有消息称,恒生银行将进行大规模裁员,个别部门削...
小微盘风格强势复苏,热点轮动后... 自4月8日A股市场震荡上行以来,小微盘风格再度席卷而来,超九成小微盘个股实现上涨。数据显示,截至5月...
欲开辟电影之外新“阵地” 儒万...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5月13日,万达电影(002739.SZ)发布公告,其子公司北京影时光电子...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23条意见... 资本市场迎来重磅新规,司法保障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出炉。为进一步强化司法与行政协同,加强...
【经纬晚班车】2024年证监会... 【晚间热点要闻】中国对巴西等5国实行免签政策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
雷军,刚刚宣布!小米芯片来了 ... 作 者丨雷晨编 辑丨朱益民视 频丨许婷婷5月15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发文称,小米...
监管部门"5·15&... 投资者保护再迎新规,司法保障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以及证券纠纷调解等...
网易Q1超预期赚103亿,美股... 老大哥腾讯亮眼的一季报之后,网易也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5月15日,网易发布财报,2025年一季度...
湖北宜化拟斥资超32亿加价回购... “中国氮肥第一股”加价回购“弃子”,布局上游煤炭业务。5月14日,湖北宜化(000422)公告称,为...
雷军官宣小米自研手机芯片,5月... 5月15日,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微博正式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玄戒O1”...
方洪波没有观众 方洪波没有观众... “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总会在某一刻,忽然意识到命运的不可抗拒。”这是美的掌门人方洪波2022年回复被裁...
瑞联新材控股权之战 瑞联新材控... 第 2292期〡 2025/05/15在资本市场的权力游戏中,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争夺从来都是最扣人心弦...
原创 阿... 【财报】淘天集团不给力,阿里巴巴连续两个季度没能跑赢老对手京东。 根据阿里巴巴(9988.HK/BA...
中上协报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 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上协)15日对外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
工行西安华南城支行高效服务外籍... 2025年5月11日,工行西安华南城支行成功为一名来自阿塞拜疆的外籍男士办理了银行卡开户业务,凭借专...
5月15日锐新科技发布公告,股... 证券之星消息,5月15日锐新科技发布公告《锐新科技: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上海虢实、上海虢盛)》,其股...
百度2亿在山东成立科技公司,含...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百度(山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黄龙,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
销量暴跌!又一车企更换董事长 据全国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显示,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冯兴亚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閤...
科特迪瓦学者:美国政府滥施关税... 新华社阿比让5月15日电(记者张健)科特迪瓦经济学者、发展问题专家亚历克西斯·比赫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
关于德国秩序自由主义|《财经》... 《经济学的未来: 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 [德]拉尔斯·P.菲尔德 胡琨 [德]丹尼尔·尼恩提特 郭...
刚刚!梁文锋参与发表回顾性论文... DeepSeek刚刚发表了一篇名为《深入解读 DeepSeek-V3:AI 架构的扩展挑战与硬件思考...
今年首次降准落地,后续宽松空间... 2025年首次降准今日落地,向金融市场注入约1万亿元流动性。此次降准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2025摩托车1-4月销量出炉... 1-4月燃油摩托表现不俗日前,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了,最新的摩托车月度销量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1...
淘天集团业绩全面超预期,天猫6... 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年3月份季度及2025财年全年业绩。淘宝天猫表现亮眼,淘天集团营...
万亿长沙银行的进阶密码:当区域... 中小银行唯有突破路径依赖、走出转型桎梏,才能培育出符合新质生产力、数字AI时代、区域经济转型需要的核...
吉利管理层谈“回归一个吉利”逻... “回归一个吉利,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15日在吉利汽车一季...
皇氏集团要被国际乳业巨头收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5月15日,在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皇氏集团:“有传言相关国际乳业巨头想要收购...
阿里巴巴一季度营收2365亿元... 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BABA.NYSE/09988.HK)发布2025财年第四财季(截至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