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以及资本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实际,起草了《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在指导意见中,证监会重点强调了引领净化资本市场生态。日前,南都曾报道干扰资本市场生态的荐股乱象,揭发行业背后的“吸粉—引流—拉群—收费”的荐股灰色产业链,助广大投资者对此提高警惕。
严打“小作文”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在第三部分,指导意见重点强调了引领净化资本市场生态:依法打击编传虚假信息、“维权黑产”、发行上市环节不正当竞争等干扰市场正常运行、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市场生态。
对于通过编传“小作文”等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针对发行申请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的恶意代理维权、“有偿删稿”、恶意制造诉讼案件阻断发行上市审核流程等行为,人民法院支持相关主体依法维护名誉权等合法权利,支持相关行政机关依法追究治安管理、反不正当竞争等行政违法责任;构成敲诈勒索罪或虚假诉讼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强司法与行政协调配合,强化对资本市场“吹哨人”就业权利、公平待遇等方面的司法保护,维护资本市场“吹哨人”的合法权益。
南都报道
软件伪造高收益,“假股神”收费违规荐股
南都·湾财社在近日的报道中,就曾聚焦资本市场生态的荐股乱象,揭发行业背后的黑灰产。
“持仓当日涨幅达12.07%,获利15.7万元”、“累计收益率已达到2300.30%”······在社交媒体上,超高额收益的股票交易“实盘记录”满天飞。他们自称,“直接跟着我抄作业,明天我买啥你买啥,就能赚”,有的甚至宣称”拥有“内幕消息”,能够精准预测股票走势。
乍看上去,社交媒体上的股票交易“实盘记录”收益相当可观。然而,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后发现,许多所谓的超高额“实盘记录”,其实是通过“股票交割单”生成器伪造的“暴利神话”,目的是为了诱导投资者进入收费社群、兜售炒股课程或为代客炒股引流。
湾财社调查中,某付费炒股“圈子”社群的入门条件需支付5999元/半年或3588元/季度的课程费。这其中,某些社群组织者甚至会自称为券商工作人员,在他们的介绍中,所谓股票运作群,“主要是为了配合机构布局,为上市公司做股价拉升,做超短线。
这种伪造高收益诱导投资者的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屡禁不止,并形成了一条“吸粉—引流—拉群—收费”的荐股灰色产业链。
受访专家表示,使用模拟器伪造股票交割单并以此牟利属于欺诈行为,这些都是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大部分金融消费者可能没有办法判断它是真是假,这是个典型的虚假广告。从定性来讲,这是违法行为,严重的话构成刑事犯罪。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股票交割单乱象:软件伪造高收益,“假股神”收费违规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