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语
今年第一个被打破的铁饭碗,已经出现了。
近日,《中国机构编制》杂志介绍了湖北鄂州市统筹配置教育领域编制资源的做法,提到:
提前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
,明确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不超过8850名”;
将编制保障重点从小学转移到中学阶段,核减小学阶段教师编制500名
,增核至初中阶段;
更多的“缩编”动作正在出现。数据显示,整个江西省近年来教师编制招聘人数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官方数据显示,近5年来总体降幅高达84%。
江西下面的一个县甚至发布公告称:“今年不再招聘新教师了!”
很多地方都开始动起了教师的铁饭碗。据成都商报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10多个省市宣布将探索“教师退出机制”,对“不能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待岗甚至解聘。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做出的模型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接近200万教师,真的要过剩了吗?
为何曾被认为最稳定的中小学教师,却第一个出现大缩编?
教师铁饭碗不牢这件事,早有端倪。
以江西为例,从2021年开始公开招聘的编制教师人数就逐年下降:
2021年,招聘13344人;
2022年,招聘11111人;
2023年,招聘7821人;
2024年,招聘3957人;
2025年,招聘2146人;
不仅招聘人数逐年下降,甚至跌幅还有扩大的趋势:2022 年减少 16.7%;2023 年减少约 30%;2024 年减少约 50%,5年来总体降幅高达84%。
事实上,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招聘新的老师了。去年济南市平阴县教体局就曾公开回复称:
受教师超编、省市严控进人计划的影响,2024年平阴县将不组织教师的社会招聘。
教师缩编,不仅让等着上岸的师范学生“躺枪”,很多在职老师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因为很多地方开始试点起“教师退出机制”了。
湖南省衡阳县去年曾公告,选调100名教师到其它事业单位。黑龙江鹤岗市则发文称,已分流206名教职工到区级研培训机构和社区教育中心工作。
更严重的,是被“优化”。贵阳市在《贵阳贵安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教师“末位退出机制”,对教师在综合考核中排名末位的,实行“首次取消目标绩效、再次调离转岗、三次落聘退出”。
当然,目前被分流、辞退的老师仍属于极少数。有些城市还传出待遇福利减少甚至“断崖式降薪”的传闻。
曾经的师范热,正在消退。智谷趋势梳理发现,近两年多地教育部门提出,严控教育类专业布点增设、控制教育类专业招生规模。
比如四川就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并规定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
一些老牌的师范院校也开始寻找出路,鼓励师范生们“转行”,比如去卷医学生的赛道。
湖南师范大学在去年8月成立了医学部,11月到12月短短两个月间连续成立了5所与医学相关的学院,一年内揭牌2家附属医院。
这一连串的事实似乎在说明:教师行业“一上岸就等退休”的好日子,再也回不去了。无论是等待入行的师范生还是身处行内的局中人,都要为接下来的变化做准备。
教师行业,为何在短短几年内就陷入了“过剩危机”?
本质上,这和我们人口的大周期有关。
从上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曾经长期维持在1600-1700万的区间,并在201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和当年全面开放二胎有关),随后便开始迅速回落,到2022年已经跌破1000万。
出口人口的增减,会在几年后传导到学生入学人数和在校人数上来。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团队的模型预测,中国的义务教育总在校学生数将会在2024年达到峰值,随后将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由每年减少一两百万(2025—2028 年)加速至每年减少三四百万(2028—2035 年),最终到2035 年减少到约 1.10 亿的水平,比2020年减少约3000万人。
即使按照国家1:19的小学师生比标准来看,未来面临“无书可教”的教师人数,也相当夸张。
最先受到冲击的还不是小学,而是幼儿园。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园幼儿数量从2021年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了13万人,2022年减少了178万人,2023年直接减少了534万人。
而整个2023年,全国的幼儿园数量比上年减少了14808所。
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是中国的人口第一大县,2022年有户籍人口229.3万,比很多地级市人口都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缺人”的县城,2023年就曾公告有50所幼儿园终止办学,全县幼儿园总数的11.8%。
到了去年,很多地方的小学也开始扛不住了。2024年7月,福建泉州公布了22所学校的注销公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学。而四川达州下辖的渠县,在去年4月一口气关停了18所民办学校。
人口变化对于教育行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当前生育低迷所引发的涟漪效应,有可能会一步步从幼儿园,蔓延到中小学,甚至高校。
但相对而言,财政薄弱地区的教师们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编制教师是很多地方最大的“铁饭碗”之一。
例如宣布锁死教师编制的湖北鄂州,据当地编制办的文章介绍,教师编制约占事业编制总量的48%,接近一半左右。而在改制前,当地还有足足2000多名编制外老师。
根据鄂州市2023年财政决算案,鄂州市当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0.2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5.59亿元(含上级补助和政府一般债券资金安排的支出)。这是一个需要上级转移支付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的城市。
因此当地提前锁死教师编制,不只是为了应对生育变化,也有财政“节流”的考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严控财政供养人员”。以后,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更要和当地人口、财力相匹配。
这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普遍“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教师编制已经很难再扩张了。
教师行业的巨变,也许只是人口拐点对当前各行各业影响的一个缩影。
几年之前,教师还是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工作稳定、有寒暑假、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职场人面临“35岁裁员危机”的时候,编制教师却给人“一眼望到退休”的安全感。
据红星新闻报道,2012-2021年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从17.2万人次跃升到1144.2万人次,10年翻了66倍。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里,上岸教师是一个重要选择。
然而短短几年之后,这样一个“铁饭碗”就有了被打破的迹象。对于每年数十万的师范毕业生,和1000多万的在职教师们来说,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其实,严格来讲,“教师过剩”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在乔锦忠团队的预测数据中,根据现行的生师比,结合出生人口数据给出的模型。在现有的比例下,未来中国的教师数量确实是过剩的。
但是,乔锦忠团队同时也给出建议: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
这事实上就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行的“小班制”教学,一个班级只有二十多人甚至十几个人。而我国现行的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如果能够完全实行“小班化”,不仅可以解决教师的“相对过剩”,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关注。
虽然小班制的想法很美好,但要在全国普遍推行,不仅要考虑到校舍、师资等能否配套,还要看地方的财政能否承担起小班化教学的高昂成本。按照欧美国家的经验,也许需要20年以上的周期才能实现。
而一个更为现实可行的方案是:没有学生,就去“创造”学生。
我们的邻居韩国已经给我们创造了先例。同样是面临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韩国的学校和教师们为了自救,只能把教学的对象转移到老年人群体。
2023年3月,韩国蔚山小学140位55岁以上的老人身穿紫色夹克衫,参加了入学仪式。这些白发苍苍的学生们除了学习通识课程,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野餐等校园活动,也算是“重回青春”了一把。
蔚山小学入学仪式没有一个小学生。来源:网络
在国内,老年人大学近年来热度也在暴涨。据媒体报道,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桐乡,老年大学秋季学期的报名通道一,登录人数便达到4000多人,83个班级、56门课程几乎瞬间显示“名额已满”。
不用怀疑,随着老年人比例的增加,以后“年轻人教老年人”将会成为教育行业的常态。
纵观人类历史,对于教育的需求是随着文明进步而不断提升的。只要人类求知的欲望还在,那么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就有存在的价值。
但现实也同样证明: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需求,也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无论“上岸”与否,每一个人都要为长远的未来做准备。
2025年风高浪急,世界格局巨变,面对关税、脱钩,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钱袋子?
若你有这个困惑,一定要看 智谷趋势内部研判 ,每周为您解读 国际、宏观、政策、楼市、商业等 重要动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趋势,直达财富的本质信号。
原价299/年,通过本文订阅,智谷老读者福利价 199元/年 ,还 加 赠一年12场闭门直播 !
限时开放30个名额
299元立减100元
三天后窗口关闭
参考资料:
1.智谷趋势Trend:近200万教师过剩!2024年,第一个被打破的铁饭碗出现了
2.澎湃新闻 湖北鄂州: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核减小学编制五百名增至初中
3.北说 教师的铁饭碗率先被打破?150万小教将过剩,多地引入退出机制
4.玖宫不褂 教师不再是“铁饭碗”?超10省市宣布“教师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