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很有趣,明明每年都有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是靠证监会到现场抽查才发现的。
其实,现场抽查的比例并不高,以省为单位,每年大概只抽查本省上市公司数量的2%左右,但就是这2%的现场抽查率,却暴出了很多“见光死”。
比如上市公司惠伦晶体就是如此,没跟证监会“奔现”时,书面报告上各种没问题,但证监会一到现场,各种问题就立刻全面暴露了。
近日,惠伦晶体发布了会计差错更正公告,把证监会现场检查后自己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更正和追溯调整。
从公告来看,调整的数据面不小,2021-2023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核心数据都有更正,其中还存在虚增、虚减营收和利润的情况。
虚增虚减营收、利润,不管原因是什么,客观结果是形成了财务造假的实质,但惠伦晶体似乎不这么认为,它在公告中用的表述是:
“本次会计差错更正,不会导致公司已披露的相关年度报表出现盈亏性质的改变”。
“会计差错”、“不会导致”,从字里行间感觉到的认错态度大抵是:一时疏忽所致的一点小失误,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惠伦晶体所说,也确实没改变盈亏,以2022年为例,之前披露的利润是亏损8556万,现在更正后变成了亏损1.23亿,只是多了几千万。
但如果把这个事情的描述换个顺序,感觉就不一样了:当年本该是亏损1.23亿,结果弄成了亏损8556万,这叫虚增利润3700万。
当然,到底是差错还是造假,咱们说了也不算,在惠伦晶体自查报告出来之前,证监会早已经对惠伦晶体进行了立案调查,一切以证监会调查结论为准。
不过,惠伦晶体的实控人赵积清已经提前感受到了立案调查的冲击力,连筹划许久并已收了钱的套现计划都被终止了。
早在2024年8月,赵积清和某私募投资基金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拟转让5%的股权,到证监会现场检查时,赵积清已经收到了1个多亿的转让款,该办理过户手续了。
但随着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这笔套现泡汤了。
根据《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董监高在被立案调查期间,或者被行政处罚、公开谴责之后的半年内都不允许减持。
赵积清的协议虽然是在立案前签的,但没有过户,而立案后,也就没法过户了,于是,转让协议解除,并如数退还已收到的转让款。
实际上,上市公司的问题就像人的疾病,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要是早点查,问题可能早就发现了。
惠伦晶体主营晶体谐振器(简称“晶振”),上市于2015年,是A股标准的“三年型”选手,也就是IPO三年一过就变脸。
2018年,IPO之后的第四年,惠伦晶体就开始亏损,还亏得不少,扣非亏损1个多亿,相比3个亿的营收,这无疑是巨亏。
2019年又亏了1.6亿,两年的巨亏算是把积累的历史问题释放得差不多了,于是2020、2021年得以扭亏为盈。
不过,好景不长,2022年开始又不行了,2022-2024年连续巨亏,累计亏损约5.7亿,2025年一季度,仍就继续亏。
如果把惠伦晶体上市10年来的业绩拉通算总账,要是只看盈亏,5年盈利5年亏损,还不算太难看,但如果对比数字的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5年盈利额只有2.1亿,但5年的亏损额高达8.3亿,上市10年赔了6.2亿,全靠的是股民的融资。
根据公开信息,惠伦晶体“IPO+增发”一共融资约7.5亿,赔了6.2亿后,现在账上还剩1.4亿,再挣不到钱,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实控人的赵积清早就在安排自己的退路了,此次因为立案调查被终止的套现可不是第一次。
当然,一切还得从赵积清的起家开始说起。
赵积清是内蒙古包头人,曾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干了6年,1976年复原后被分配到了包头风机厂,干了12年,1988年成了包头晶体材料厂的厂长。
赵积清与晶体材料打交道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生产的材料除了国内用,还出口,彼时主要是通过香港做转口贸易。
既然货要从香港走,很显然广东的地理位置就占尽了天时地利,到了1992年,赵积清便辞去了厂长的职务,跑到广东东莞与人合伙办起了电子公司,专做晶体材料出口。
实际上,那个年代做出口是需要指标配额的,谁能拿到配额,谁就能挣钱,这就是那个年代出口贸易的游戏规则,而赵积清正是凭此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出口指标配额限制没有了,资源红利也就没了,赵积清便从晶体材料出口转战晶体谐振器(简称“晶振”)。
简单说,以前晶体材料出口是把晶体材料卖给外国客户做晶振,而转型后则是自己生产晶振卖给国内客户。
我国晶振行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的,赵积清2002年创立了惠伦晶体的前身开始做晶振,应该说,刚好踩在了行业的节奏点上。
本世纪的头10几年也正是我国消费电子需求升级的大发展时期,晶振需求很大,惠伦晶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稳了脚跟,并于2015年成功登上深交所。
不过,如果从现在往回看,2013年的惠伦晶体已经到了发展的顶点,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2015年的IPO实际是股东们变现盛宴的开始。
创投股东们的限售期只有12个月,从2016、2017年就开始了减持,而实控人有三年限售期,赵积清的首次套现是从2019年开始的,当年大约套现了1.05亿,2020年又以协议转让的形式套现了1.38亿。
2023年,赵积清开始筹划转让控制权,先是宣布卖给国资,后来又和自然人签订了股权主让的意向协议,但都没有最终成行。
然后才有了前面所述的转让部分股权给某私募投资基金,并因立案调查而被终止。
股东信息显示,赵积清目前还有近20%的股权没有脱手,不过,60%都已经质押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质押也和套现差不多。
可以预见,立案调查只是延缓了时间,赵老板离去之心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