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
5月20日开盘,王子新材(002735.SZ)一字涨停,收报15.26元/股。从股民情绪来看,受可控核聚变概念影响较大。王子新材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最近上涨应该是市场开始关注核聚变概念,公司间接参与了聚变新能的一个项目,就项目技术对接已经和客户接触了两到三年,提供的电容是一种电子元器件,基本上是定制产品。
近一个多月来,可控核聚变概念多次受到资金热捧。除了最近3天3板的王子新材,还有常辅股份(871396.BJ)、辰光医疗(430300.BJ)等股跟涨,3日涨幅分别为25.6%、13.69%。不过市场上短线情绪明显,如常辅股份前一日上涨22.02%,转头却下跌8.89%。
对于可控核聚变受关注一事,某券商首席投顾称,这和我国时隔多年又核准了多个核电站项目有关。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中国一直重视核电发展,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停止核电项目,随着电力需求增长,受重视程度可能更加凸显。
核聚变概念股受热捧
截至5月20日,王子新材已连续收到3个涨停板,3日涨幅达33%。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指数(BK1163)显示,王子新材已连涨5天,本月涨幅61.65%,成为这一波上涨中的可控核聚变概念龙头。
4月9日以来,可控核聚变指数已经出现几波集中上涨行情,这一概念从4月9日开始明显走高,已经从1189.1涨至1453,总体上涨22.19%。这与大盘趋势一致,但涨幅更高。同期,沪指从3145.55涨至3380.48,涨幅7.47%。深证成指从9424.68涨至10249.17,涨幅8.75%。
可控核聚变概念成分股中,常辅股份以56.1%的本月涨幅排在第二。并且自2025年开年以来,常辅股份的涨幅已高达184.04%。
目前来看,核聚变对业绩的影响仍然有限。从主营业务来看,王子新材的收入大头为电子产品塑料包装,常辅股份则是阀门驱动装置。常辅股份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已为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相关产品,由于目前核聚变技术尚未实现商业应用,相关产品对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小。
王子新材方告诉记者,“薄膜电容是一种基础的电子元器件,基本上是定制产品,根据客户需求而调整。”据了解,2025年初,王子新材的子公司宁波新容成为了聚变新能的供应商,为安徽合肥的可控核聚变项目提供储能电容和支撑电容,如今已在陆续交付,将于2025年交付完毕。
某券商首席投顾告诉记者,近期市场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关注主要是因为政策影响。202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浙江三门三期、广西防城港三期、广东台山二期、山东海阳三期、福建霞浦一期在内的5个核电项目,10台核电机组。其中,中国广核集团2个核电项目4台核电机组;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华能各1个核电项目2台核电机组。
据了解,以上机组均采用压水堆核电技术,即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
自2019年重启核电审批起,这是我国连续7年核准新核电项目。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数量为57台,总装机容量为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前3个月,核电发电装机容量为6083万千瓦,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为1.77%。
从未来10年来看,我国核电增长空间比较可观。2024年,全球核能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为10%。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能公众沟通委员会主任王炳华曾公开表示,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达到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核电装机规模可达到4亿千瓦,发电量占比18%左右,接近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商业化路途遥远
随着政策信号明确和热度兴起,不少券商认为核聚变板块有较强前景预期。如中信证券指出,5月16日,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聚变能源发布了重大活动服务项目采购公告,代表相关实验装置已处于稳步推进状态,而据测算国内在建实验堆总投资额或超600亿元,会带来确定性的上游零部件订单需求。
不难看出,央国企正在抢摊核聚变。2025年2月,中国核电(601985.SH)和浙能电力(600023.SH)通过战略投资,分别对中国聚变能源增资10亿元、7.5亿元。此外,安徽省能源集团旗下的聚变新能也在2023年成立当年,获得15亿元天使轮融资成为独角兽企业,并于202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等投资方的A轮投资。
和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的核裂变技术不同,核聚变一直以来更像是一个“科学幻想”。核聚变又称为核融合、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等,典型的聚变反应如氘原子核和氚原子核在超高温和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氦原子核和中子,而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因此,核能可以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也可以是可控的能量来源。
林伯强告诉记者,核聚变仍是一种未来能源,加上成本和安全问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如果现在不投资,也自然就没有未来可言。
根据核网数据,核能在成本上的竞争力受到挑战。预计到2025年,核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将保持在0.08—0.10美元/千瓦时,略高于太阳能和风能的0.05—0.07美元/千瓦时。但核能在满足工业用电需求和电网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效应可能成为主流。同时,利用核能制氢的成本已逐渐接近经济可行范围,预计到2030年,核能制氢的成本将降至2—3美元/千克。
目前来看,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是否加速仍未可知。国泰海通证券认为有望加速,其表示聚变新能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提前两个月开始总装,有望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实现聚变发电。据了解,总装要将包括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在内的聚变堆“心脏”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现场装配的部件数以万计,总重高达6000 吨。涉及到的上游材料商包括永鼎股份(600105.SH,子公司东部超导,高温超导带材),精达股份(600577.SH,参股上海超导,高温超导带材);中游设备商包括佳电股份(000922.SZ,核电主泵、风机),中核科技(000777.SZ,核级阀门),江苏神通(002438.SZ,核级阀门)等。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