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I 的商业模式并未错位。当前,中国 AI 产业呈现出多元且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消费领域,AI 助力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创造价值,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并非错位。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AI 用于智能制造、质量检测等,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基于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而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合理且极具潜力的。中国 AI 以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模式,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存在错位的情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朱说,作者:吕建伟,原文标题:《感觉中国的人工智能走歪路了》,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我每天同时使用好几个AI:Kimi、DeepSeek、豆包、智谱、通义。同一个问题,看不同AI回答有什么差异。
我注意到这些AI今年都上新了很多通用应用,就如同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也会自带很多通用应用一样。
我注意到,有以下这些基于基础大模型的通用应用:
1. 信息获取:联网搜索、网页摘要、深度思考;
2. 研发:机器翻译、论文阅读、AI编程代码生成;
3. 办公:文章生成、PPT生成、excel数据分析、语音会议生成文字纪要;
4. 多媒体:图片生成、音乐生成、视频生成。
AI强在学了全人类的所有知识,对于人均学历为小学水平的用户市场,AI会对知识/信息进行自动整合-摘要-结构化输出,方便用户。
AI卡在幻觉,不过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看不出来,只有极少数专家可以看出来。不过这无所谓。
中国的专业人士一直是中国IT、中国互联网的垃圾客户,感觉现在用AI搞文档生成、excel数据分析、PPT生成、论文阅读、机器翻译,都把路走歪了。专业人士既不付费,还嫌AI有幻觉,又哔哔哔。
二
我感觉中国的人工智能走歪路了。首先看用户需求。
我过去讲过中国人有四大永恒不变的诉求:
小孩要聪明;
老人要健康;
女人要漂亮;
男人要雄起。
所以把这些需求落实到AI应用中,应该是:
小孩:需要AI应付作业;
老人:需要AI看病。现在在医院里已经能听到不少这样的场景了:病人对医生说人工智能是怎么说怎么说的,医生说那你找人工智能看病去吧,病人说,你能有高科技厉害?
女人:需要AI美颜;
男人:需要AI进行明星换脸色情。
这符合我过去说的新技术扩散周期:从黄赌毒扩散到休闲娱乐再扩散到电子商务消费,最后才轮到企业服务。
不过,多媒体技术是AI目前的短板,就连OpenAI也很难突破,去年发布了轰动一时的Sora最后也不了了之。中国的AI还得从图片视频突破,但是这AI技术又不成熟又消耗资源大。不过一旦突破,中国AI就是全世界顶尖。
我过去还说过,AI可能会率先在以下三大行业爆发:
学校之外的教育;
医院之外的健康;
银行之外的金融。
三
从商业模式方面来看,我感觉中国的人工智能也走歪路了。
先说定价:DeepSeek去年把价格一下子打下来了,而且还把最新的模型开源免费了。
这挺像中国的SaaS企业。在国外:Salesforce早期号称比Siebel低一半价格、缩短一半实施周期。而在中国,本来软件时代就不值钱、软件要不到年度服务费,到了SaaS时代,价格更便宜,ROI就不划算了。
再说商业模式,在美国,OpenAI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最终用户订阅付费-Token计费;
企业API调用付费;
生态企业把收费Agent上架到Agent应用商店抽水。
但在中国,这三个商业模式都很难形成。中国的AI怎么盈利,就如同中国的SaaS一样,探索了十年也没找到。中国的AI目前都是互联网巨头在搞,他们依然幻想像互联网一样:先圈用户,走着走着可能就有商业模式了,就如同早期的雅虎/谷歌/Facebook。不过,中国互联网巨头搞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也是十年了,用户也没圈着,商业模式也未形成,也苦逼的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朱说,作者:吕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