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从区域合规到全球共识,从年度报告到全渠道沟通,ESG信息披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5 月 17 日,“第七届中欧 ESG 高峰论坛”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现场发布了《2025 中欧 ESG 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兼具“重资产、长链条” 特性的新能源行业,正成为 ESG 实践的 “前沿试验田”。据《白皮书》,2023年度已对外披露ESG报告的1687家A股企业中,制造业披露的数量最多,为468份,较上一年度多出62份;增幅最大的是能源行业,本年度共披露35份,较上一年度增幅为16.7%。
ESG如何重塑新能源企业的战略版图?在“双碳”目标与“走出去”战略叠加的关键期,企业如何在短期投入与长期价值之前寻求平衡?新能源企业的ESG表现是否就具有天然优势?针对相关议题,《时代周报》对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事务)、ESG研究领域主任王雅瑾教授,解码行业从合规底线到价值创造的进阶路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事务)、ESG研究领域主任王雅瑾教授
趋势前瞻:企业构建ESG核心能力的关键逻辑
时代周报:修订版《信披办法》于 7 月 1 日施行,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报告纳入法定披露框架,并强化了交易所《指引》和《编制指南》的衔接。您认为这一政策变化如何从“形式合规”推动上市公司迈向“实质管理”?
王雅瑾:修订版《信披办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依据交易所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将企业运营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加系统与成熟。过去因披露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存在 “为报告而报告” 的形式主义问题,导致投资者难以通过评级穿透真实风险。
未来治理体系应实施 “分类施策”的原则:对大型企业和关键领域设定更高披露标准,对中小企业则给予弹性过渡空间 —— 强制统一指标可能引发数据异化,而真正的 ESG 管理应融入企业运营逻辑,成为企业自省的工具,帮助其评估自身优势和短板,优化风险管理。
形式合规只是初级阶段,实质管理才是核心目标。企业应将披露作为价值创造的起点,结合自身优势和核心业务,把握市场机遇,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增强组织韧性,提高员工留存率,提升品牌价值。
时代周报:您曾提到未来 3-5 年是 ESG 抢占市场的黄金窗口期。结合政策与市场变化,您认为 ESG 将呈现哪些新趋势?企业需在哪些能力上提前储备?
王雅瑾:全球 ESG 信息披露标准正加速统一,重点行业规则细化已成必然趋势。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考虑在ESG方面的本地化情况。我们不应仅停留于一份合规报告的递交,而应转向与利益相关者的深度沟通与共创。通过沟通,真正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以及与当地文化和价值观的共创。
这需要双重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涉及技术和透明数据管理的问题。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企业能够实现数字化、标准化和透明化,从而更高效地展示其实际贡献。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从单纯的信息披露转变为有效的沟通能力。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ESG代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共同语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是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展开对话。在这一领域,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包括绿色技术和供应链优势,这些都应融入我们与外界的交流中。
行业破局:新能源行业ESG 的认知误区与价值验证
时代周报:不同行业在践行 ESG 理念时有着不同的切入点和创新模式。在您的以往研究中,新能源行业在践行 ESG 的主要着力点是什么?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绿色转型成本高、短期收益低的困境。您如何看待“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王雅瑾:首先需破除认知误区:新能源企业在“环境(E)”方面具备一定的行业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ESG整体表现上就具备优势。比如,环境维度关注的也并非限于终端产品本身,而是全生命周期的影响;同时,ESG 评估涵盖环境、社会、治理三维度,部分企业可能因供应链劳工管理(S)或董事会结构缺陷(G)拉低整体评分。要真正做好ESG,关键在于回归本质,思考企业的核心业务差异化在哪里,以及如何进行整合。
至于“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看公司的规模。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生存尚且艰难,怎么可能要求它们从内到外进行变革性的绿色转型呢?它们必然是从与业务相关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大型企业时,我认为它们在社会责任和整体能力储备上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时它们可以做一些更深层次的转型思考。
现在中外普遍都降低了中小企业在合规方面的ESG压力要求。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认为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我不这么看,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体系进化。当体系开始走向成熟时,它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不同行业,制定出更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策略。
时代周报:从您的观察看,ESG 表现优异的企业在融资成本、客户黏性、出海合规等方面获得了哪些具体优势?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您认为 ESG 表现良好的企业在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获得长期稳定资金支持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吸引力?
王雅瑾:我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ESG是一个重要的非财务指标风向标。过去,我们评估企业时更关注其财务表现。然而,在当今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充满变数的背景下,一个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与治理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其稳定性和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而这些正是ESG反映的核心内容。如果一家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不错,但ESG表现明显薄弱,这往往是投资者需要警惕的风险信号。
以特斯拉为例,尽管其股价曾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但在ESG评估中,社会(S)和公司治理(G)方面的评分相对较低。随着马斯克涉足政治竞选、以及大规模跨界投资等事件的出现,企业非财务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愈加明显,也再次体现了ESG指标在识别潜在风险方面的价值。
出海启示:ESG 从准入门槛到价值赋能
时代周报: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ESG 对新能源企业出海有何双向影响?
王雅瑾:首先,合规准入是基础性的要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不遵守相关法规,企业根本无法进入某些市场。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必答题”。当企业试图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当地往往会通过政策、标准等方式来保护本土企业,限制外部竞争。因此,从商业角度出发,我们应尽量避免将这些问题政治化,而应更多地从商业维度去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ESG已不再是可以“运动式”投入或简单贴标签的概念,追风式投入的方式已经走不通。如今,企业应更加重视将ESG理念真正融入实际运营和战略核心中。
此外,我想再次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今年白皮书的主题。这种沟通不仅仅是信息披露,而是多维度、常态化的,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沟通。海外消费者对此非常重视,因此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报告。企业的产品、整个物流过程、行为方式,以及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所谓的“沟通”。你怎么做事、怎么运作、怎么与人相处,都是一种沟通。这也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时代周报:作为投资者,在阅读ESG报告时,如何才能辨别它究竟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具有实质内容?
王雅瑾:许多ESG报告缺乏具体的实践内容。虽然ESG评级评分不是只看报告,但报告写得怎么样,往往能反映出企业在ESG管理上的基本功。换句话说,评级评分的高低往往可以侧面体现出企业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质量。
其次,议题选择的重要性也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报告应体现出议题与企业核心业务的高度关联。越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议题,越能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指标数据,这样的报告质量自然更高。相反,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缺乏业务结合和策略深度,那么报告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明确的可量化指标,即用真实的数据来支撑观点。例如,具体说明在各个环节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效等。带有真实数据和结果支撑的报告,与只有口号和愿景的“概念式”报告,其差距一目了然。
此外,报告还应客观地分析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向。不仅展示成绩,也诚实面对挑战,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样的报告通常质量较高。反之,那些回避问题的报告,若更像宣传材料而非真实反映,往往信息价值有限,难以获得外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