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 孟樸
一家影响并陪伴国内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企业,一家已从专注于无线连接发展到如今让智能计算无处不在的创新引领者,一家在中国不断深耕推动产业变革的跨国公司——高通,在1995年带着CDMA技术初探中国市场,便与这片创新沃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5年是高通成立40年,根植中国的第30年,高通也是跨国企业与本土产业生态共荣的一个样本和范例。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有幸见证了高通在华快速发展的历程。
01“三十而立”,根植中国,见证移动通信产业的“破”与“立”
1985年成立的高通,在1995年便进入中国市场,恰逢中国通信产业从模拟信号技术向数字信号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彼时,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尚在萌芽,高通凭借早年专注于CDMA技术的开发,参与了中国CDMA网络的相关测试。尽管初期CDMA并非全球主流,但这一技术为高通在3G时代奠定了先发优势。
孟樸回忆:“3G时代的标准正是基于CDMA,随着进入4G技术演进为OFDMA(正交频分多址),有人开始认为高通的影响力会变弱,但事实证明高通在4G时代,仍然是行业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逐渐加深了对高通公司的了解。”
这是与中国的初识,而高通在中国重要的关键节点出现在5G时代。2015-2016年,全球进入5G筹备期,国内产业链对于高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孟樸强调:“当5G进入准备期的时候,包括中国的运营商、系统设备商、终端厂商在内的业界各方,比较全面地认可高通在5G的技术标准或者技术路线演进中起到的作用。”这是他心中高通在华的一个重要发展节点。
除此之外,在当年3G到4G的过渡阶段,移动终端的发展相对滞后。他说:“在5G时代,得益于高通与中国终端厂商的合作,使得终端的成熟度同步于甚至早于系统的成熟。随着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进入5G时代,终端第一次没有拖后腿,这一点对于5G的快速普及也十分重要。”
当孟樸回忆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时,他说:“2018年,高通联合中国头部手机制造商启动了‘5G领航计划’,最终业界将5G商用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年。2019年6月,中国与全球同步开启5G商用,首次实现‘5G引领’,高通助力多家中国手机品牌第一时间向全球市场提供首批5G智能手机。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从‘3G突破、4G同步’走向‘5G引领’,更是很多中国移动终端厂商以及我个人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 2018年,高通携手中国手机厂商启动“5G领航计划”
回头看,2010年正值3G发展最好的时期,然而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只有一家中国厂商,而现如今的5G时代,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中有8家都是中国厂商,这一变化背后离不开高通的鼎力支持。孟樸说:“高通与中国终端厂商的合作,不仅助力中国厂商进入全球主流市场,还大大缩短了先进技术商用化的时间,这对于推动5G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G成为了展现高通价值的黄金窗口。5G的发展不仅激动人心,更重要的还会对千行百业和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谈及高通如何在5G时代赋能千行百业,实现成就中国价值,孟樸认为,高通在中国30年发展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对“植根中国,分享智慧,成就创新”理念的坚持。
孟樸说:“高通的‘植根中国’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体现在我们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从未变过。无论是在中国发展的30年里,还是在过去的10年当中,尽管经济、技术、全球地缘政治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
▲ 2023年5月“苏州高铁新城·高通中国·中科创达联合创新中心”正
在“分享智慧”角度,孟樸分享了高通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在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过去快速发展的20年里,各种商业机会都很多,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跨越界限与自己的客户形成竞争关系。但高通一直秉持的是分享我们的智慧,不和我们的客户抢生意,也不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这一点在我们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
再就是“成就创新”,一直是高通坚守的生态合作理念。高通始终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拓展市场,惠及最终的消费者,让他们能有更好的应用体验、使用更好的终端产品。早期与小米的合作便是典型的例子:高通不仅是小米的技术供应商,更是其早期投资者之一。双方深度合作15年,推动小米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品牌,如今双方的合作早已从智能手机延伸到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领域。
▲ 与中国合作伙伴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印度和日本等地开展市场
再回想2021年,荣耀正式独立后的首场新品发布会。当首发搭载骁龙778G的荣耀50系列亮相时,高通深知一家新公司首款产品的重要性,孟樸选择亲自出席站台支持。他回忆说:“当时很多人会对荣耀的独立和能否成功产生怀疑,但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韧性。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做雪中送炭的角色。”自此,双方紧密合作换来荣耀在2023年Q2登顶中国市场的成绩。
高通根植中国30年,是见证和积极参与,更是共同成长。从中国3G时代的追赶强者到5G时代的引领全球,30年长卷里,高通中国见证并参与了每一次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破”与“立”。
02“四十不惑”,端侧AI革命,高通的“中国解法”
当ChatGPT掀起云端AI热潮,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一鸣惊人,迅速将云端AI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球科技厂商都将AI竞赛聚焦云端算力。然而,高通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将筹码重点押注在终端侧AI。这一看似逆流而动的选择,在2025年的中国竟显现出惊人的前瞻性。据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35%,并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0.8%。届时,中国端侧AI在全球占比将超过30%!
早在十多年前,高通便启动对AI领域的研究,并走出了自己的路径。对于AI的发展,高通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是“混合式AI架构”,即人工智能的未来需要云端、边缘云和终端侧的协同发展。与当前很多厂商推行的云端AI不同,要实现混合式AI架构的落地,终端侧AI是关键,并且高通预判未来的智能终端都必须具备本地化的AI处理能力。
▲ 高通公司在2024年进博会展位上展示基于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的
▲ 高通公司在2024年进博会展位上展示基于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的端侧视觉大模型应用
为什么高通如此重视端侧AI?
孟樸解释说:“混合式AI架构的最终落地需要一个重要抓手,而这个抓手在于终端侧。”与依赖云端算力的通用大模型不同,高通主张的这个“终端侧AI”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专用大模型”——云端处理通用任务,终端解决更实时性、更专业且个人隐私保护性较强的具体需求。
孟樸举例说:“以当前的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购车时附带的维修手册,用户其实很少翻阅,只有当出现问题时才会临时查找相关信息。这类信息量大且相对普遍性较高,因此用户可以调用云端AI来获取帮助;但当用户面临个体性较强且时间敏感强的具体问题时,是很难依赖云端AI的,而车辆本地化部署的终端AI的优势就在于此。随着用户对车辆的使用时长增加,车机系统的AI大模型会经历学习和推理的过程,逐渐会比用户自己更了解汽车的状态和用户的偏好,而这些用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是需要得到妥善保护的。”因此,就高通而言,专用大模型相比通用大模型,既能保障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又能规避隐私风险。
▲ 骁龙数字底盘概念车在2023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上展出,高通通过“骁龙数字底盘”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与孟樸讨论端侧AI的专用大模型时,不难发现他多次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是“个人”。这可以理解为端侧AI的个性化和对个人感知的重视。他举例说:“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多信息需要依靠手机、PC甚至车机的各种应用来记录,比如日程、行程、短信和邮件等,通过在终端部署的专用大模型,可以整合所有关键信息,并通过一个账号就可以实现在本地共享整合这些关键信息。很多简单的日常生活应用,都可以通过终端侧的AI智能体来实现,从而逐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
为了能在端侧AI占据一席之地,高通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未停歇。这种持续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其对现有技术的不断突破上,还表现在其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大胆布局。具体到处理器领域,高通选择了自研Oryon CPU。孟樸认为:“高通最主要是打造终端侧AI算力,我们的异构计算架构里面要有NPU提供AI处理能力,还需要确保芯片非常省电、在能效上面要有优越性。这些都是我们技术实力的积累,而且每个技术模块的能力要非常强大。”
高通自研CPU能够在芯片设计当中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带来更加强大的性能。高通完成了SoC全自研,在PC端、旗舰手机端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自研技术拼图更加完整,这使得高通能够顺利打通各类智能终端之间的联动需求。“这不仅能在技术层面取得很大进步,在商业层面也让高通在服务客户时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服务。”孟樸表示。
▲ 2024年7月高通携手小米、荣耀、一加、iQOO、红魔、ROG、星纪魅族、realme真我、努比亚、中国联通等合作伙伴,在ChinaJoy设立骁龙主题馆
除此之外,高通在端侧AI领域还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全球智能手机的规模化优势。孟樸认为:“相比汽车、家电、PC的年均出货量,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能有手机产业这么大。全球每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2亿部,这意味着包括高通在内的半导体厂商每年需要为手机行业的12亿部手机提供芯片。高通在这个行业耕耘几十年,我们的技术创新和与半导体制程相关的技术能力也是全球最先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手机市场的规模效应。”
从技术创新到行业体量,这些都是高通在终端侧AI布局的关键支撑。面对未来中国端侧AI的大爆发,高通的答案依然是“创新、分享、协作”——唯有与产业链共进化,才能让技术浪潮真正润泽千行百业。
站在进入中国30周年的节点上,高通展现了其在华构建的独特生态法则:首先,坚持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每年将营收的20%投入研发,并针对未来5-15年的行业发展技术瓶颈进行布局;其次,秉持边界清晰的协作哲学,坚持“只做土壤,不做花朵”的定位,不与客户竞争;最后,深耕垂直场景的本地智慧,从中国用户的拍照习惯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座舱需求,构建了众多本土化技术解决方案。
当展望2030年对AI的愿景时,孟樸表现出一个技术主义者的情怀:“希望到那时,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是懂得你喜好的AI助手、而不是冷冰冰的AI助手,人类能够有一定参与感,可以共同参与并体验到工作生活的乐趣。”看似感性的期待,实则暗含高通的核心战略——在终端构建有温度的AI生态。
从3G时代的破局者,到5G领先者,再到AI赋能者高通正以“创新与合作”探寻发展新路径。当5G+端侧AI开启“千行百业”的智能革命,高通并不是用技术颠覆行业,而是让领先的技术隐于场景之后;不做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甘当成就创新和客户成功的舞台。这种生态共赢的哲学,正是这家跨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成为样本和范例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