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小工具 ”
免费领取“40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艾小白~
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94岁的巴菲特被问及「人生最后一条建议」时,他没有谈复利或护城河,而是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电影票:
「去看《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吧,她教会我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谁?
她是巴菲特几十年的好朋友。友谊的开始,仅仅源于巴菲特只想捡一下《华盛顿邮报》这个便宜货。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估计当年的巴菲特也没想到,除了赚到钱,还收获了一位受益终身的挚友。
01
1963年之前,凯瑟琳·格雷厄姆专心的做着家庭主妇,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负责管理父亲的《华盛顿邮报》。
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1963年的一个普通的晚上,46岁的凯瑟琳忽然接到一通电话,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自杀身亡。
留下46岁的凯瑟琳和4个孩子,以及一家连年亏损的报社。
当时的新闻界,几乎是男人的天下。
而凯瑟琳,一直以来被灌输的都是「只有男性才能在商业上成功」\「你做不到,女的不应该做这些事」的观念。
她毫无管理经验,公开演讲都会紧张到颤抖,面对管理一家公司,她感到非常害怕。
更不要说,她还要面临一个全是男性的董事会,而这些董事只希望她待在家里,领股息。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就这样被命运推倒了一个「地狱般」的境地。
但是,自卑和性别歧视,并没有打倒凯瑟琳。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接管报社,担任总裁和发行人,决心守住家族产业。
02
那个年代,正发生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新闻之一,凯瑟琳的传奇故事也由此开始。
1971年,一份7000页的「五角大楼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越战决策的谎言。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纽约时报》率先披露后被法院禁言,凯瑟琳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跟进报道可能让刚上市的报社破产,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但沉默则意味着背叛新闻的精神。
为了真相,她押上了一切:报社的存亡、员工的生计、家族的声誉,还有人身自由。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当最高法院裁定《华盛顿邮报》胜诉时,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只是做了报纸该做的事。」
公开「五角大楼文件」的决定,也帮助促成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紧接着,《华盛顿邮报》又报道了震惊美国的丑闻——「水门事件」。
1972年,尼克松政府为了赢得连任,派人偷偷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结果被抓了现行。
当时《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接到爆料,然后顺着线索一路深挖,调查了整整两年。
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政府试图掩饰真相,各种威胁利诱轮番上阵,还在电视上对凯瑟琳进行辱骂侮辱。
但凯瑟琳力挺记者,坚持把真相挖出来公之于众,愣是没在强权面前眨一下眼。
最终,《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成功曝光了尼克松政府的种种丑事,尼克松在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
《华盛顿邮报》因为不畏强权,获得了民众的好感,在华盛顿地区的市占率超过7成。
也是在这个时候(1973年),巴菲特发现了这个「超级便宜」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而且非常看好。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面对总统、威胁、嘲笑,凯瑟琳没有被吓到,她唯一害怕的,是失去报社。
1975年,华盛顿邮报的印刷机在一场暴力罢工中遭到损坏。
图源:《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
那时候,凯瑟琳对于失去报纸的感觉比任何时候都真实。罢工持续了四个多月,报纸的发行量大幅下降。
这让她非常痛苦,比「水门事件」或「五角大楼事件」时痛苦多了,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把一切都搞砸。
03
好在,大大小小的坎,凯瑟琳都跨过去了。
在凯瑟琳的带领下,《华盛顿邮报》从亏损小报成长为媒体巨头,等到1991年卸任时,公司股价距离她接手时,涨幅超过3315%,市值一度突破300亿美元。
凯瑟琳本人也成为美国首位跻身《财富》500强的女性企业家,并担任美联社首位女董事和美国报业出版商协会主席。
听完凯瑟琳的故事,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问题:为何巴菲特如此推崇她?
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投资,不是股票代码,而是对自己人性的押注。
-勇敢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是否打起过「我做不到」的退堂鼓。
还没开始,就先被自己的恐惧给打败了。
而凯瑟琳呢,面对烂摊子,面对着总统对威胁,她难道不害怕吗?
但她「明明怕得要死,却依然选择向前拱卒。」
她第一次主持董事会时,紧张到掐破演讲稿,却强迫自己每月主持一次。
勇气就像肌肉,越练越强壮。
这不是「莽撞」,而是一种敢于突破自我、挑战未知的魄力。
如果你正纠结着要不要换工作、考证书、学新技能,心里打鼓,可又怕失败,不妨想想46岁的凯瑟琳。
命运的彩蛋,总是藏在「我试试」这三个字里。
-原则
无论是五角大楼事件,还是水门事件,凯瑟琳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位新闻人的原则——报道真相。
守住底线,哪怕短期可能吃点亏,长期来看,内心那股坦荡劲儿,会让你更有力量。
对一家公司来说,有些原则,比利润更重要。
对人生来说,对原则的投资,投资收益率将是∞%。
-人生没有「太晚」
过了25岁,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说有了年龄焦虑。
前两天和一位前辈聊天时说起这件事,前辈脱口而出,「和我比起来,你们才多大呀」。
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种想法又多可笑。
不管你是25岁「担心着自己一事无成」,还是35岁焦虑着「被裁员」,年龄焦虑都只会让自己陷入内耗。
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LinkedIn统计,35岁后转行成功率比25岁高17%,因目标更清晰; 心理学研究显示,70%的「年龄天花板」是自我暗示的幻觉。
年龄从来都不是成功的门槛,很多时候,打败你的,其实是你给自己画的框。
就像凯瑟琳80岁拿普利策奖时说的那句话——
「人生没有保质期,除非你自己贴上过期标签。」
如果你想多了解她的故事,可以搜索纪录片,或者读一读凯瑟琳的自传哦~
图源:豆瓣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