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小张奔向银行大厅,冷风吹得整个人都泛凉。
他听人说,放存款不如放理财,知道这是钱生钱的门道,攥着2000块积蓄慕名而来。但当时,理财还是富人的“专柜”,银行经理递来宣传单,明晃晃写着“五万起购”,小张赶忙溜之大吉。
恰巧在这年,一元起投、灵活取用的余额宝出现了,6%的收益,甚至高于银行定期存款。一时间,“货币基金”这个已引入国内十年的理财产品,又掀起讨论的热潮。小张也成了最早一批在互联网“上车”余额宝的年轻人。
12年过去,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各大银行早已参照余额宝推出了“宝宝类”产品,债券基金、黄金ETF基金等多元化理财产品接连走进普通人的日常。毫无疑问,这是“全民理财”迅速普及的12年。
其中,第一批用余额宝的人,或许也看到了更多风景。我们与4位使用余额宝12年的用户聊了聊,试图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浪里,捕捉到他们的起伏与欢呼。
2013年,说起理财,还是个小众话题。
那时,大部分普通人的存款都趴在银行户头,吃着活期利息,就算有人听过理财,联想到的也是炒股、杠杆、指数等疏远的词汇,背后若隐若现的是门槛二字。
这年,小张刚工作不久,月收入不过3000块。同事听完他被5万理财起购价挡下的经历,问他:你听说过余额宝吗?
那年6月份,余额宝横空出世,“一元起投、灵活取用、按日结算”的互联网理财体验,迅速获得广泛关注。
要知道,当时的货币基金大多按月结算,主要服务机构和一些高端VIP客户。余额宝打破了传统服务惯性,改善了服务体验,很多人由此第一次接触理财。
有媒体人偶遇被称为“中国基金之父”的王连洲,下意识问这个产品靠不靠谱。王连洲告诉他,余额宝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增加居民收入大有益处。
实际上,“一元起投”的低门槛,也是小张“试吃螃蟹”的原因。
他再三思索,将准备换手机的几千块都投了进去,像种下一颗悬而未决的种子。第二天凌晨六点,手机响起叮的一声,他赶忙点开余额宝,“昨日收益1.2元”出现在眼前。
每天都有看得见、实打实的收益,理财的观念由此生根发芽。
这年,90后小南刚上大学。记忆中,母亲总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小南也养成了省钱攒钱的习惯,在各种兼职中打转。
某天她突然发现,余额宝成为周围同学的话题中心——比往返ATM存钱取钱省事,收益还高不少,一个星期就能赚一杯奶茶钱。
“那时身边用余额宝的人挺多的,虽然大家在里面放的钱都不多。”小南胆子更大些,把自己攒的一万多块钱都放了进去,但她也没想到,一天就“生出”了2块钱。
“每天都能看到收益在往上涨,看到就证明自己又在挣钱了。”在拼命打工之外,稳定的额外回报再次加固了她的安全感。
小南旧照
相比之下,敏医生用余额宝的答案要直接许多。
他是个很怕麻烦的人,懒得折腾,也不喜跟风,餐厅门口排队超过10分钟他就扭头走,更别说去网点排队、在股市打听小道消息了。
在手机上操作就能随时理财,他“感觉还不错”,于是,转了一部分工资进余额宝里。而理财,就是这么简单。
敏医生生活照
普通人与余额宝的相遇,大多都是意料之外,行业内对潮水的走向则要格外敏感。
金融从业者老金还记得,彼时市场利率处于高点,货币基金收益也相对可观,但余额宝在原本基础上,让收益逐日可见,每天睡前看一眼收益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理财的成就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更何况,老金很早就通过支付宝网购,深知平台的安全性。
信任是所有理财叙事的开始,既能网购消费、也能攒钱生钱的余额宝,也由此走上了中国普惠金融标杆的道路。
2016年,几乎所有大中型基金公司都在积极与互联网平台牵手,“宝宝类”货币基金从VIP柜台走向千家万户。
这年,余额宝用户数超过2.95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公募基金。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余额宝用户主要来自一线城市,到2015年底,四五线城市的余额宝用户已成规模,农村地区的用户比例甚至达到15.1%。
越来越多的人与余额宝产生交集,认可其作为现金管理的工具,感受到它为生活带来的微小而美好的变化。
老金工作时
小张从余额宝迈进理财大门,他的财富观、消费观慢慢成熟。
除了主动了解“七日年化收益率”等概念,他开始尝试购买其他理财产品,渐渐摸索出一套理财方案,他称之为“铁三角理财法”:
工资到账后,他会将钱分成三股流水。第一份流进余额宝,低风险且灵活,用作日常开销;第二份存定期,作为1-3年的长期投资;第三份尝试短期理财,感受金融市场的水温。
以往花钱随心的他,也开始精打细算起来,每次购物都要先计算下这笔钱放余额宝里能赚的收益。“收益感知”像个隐形的天平,指引他把钱花在刀刃上。
余额宝的可视化收益,让每笔钱都有了真切的回响。2016年,小张惊讶地发现,靠着每个月的涓涓细流,水池中积下了4000元。
他想起自己的文学梦,想起每次写稿时都要借用电脑的不便,他没再犹豫,跑去数码城买了台笔记本电脑。
这台电脑如今仍在他的家中,见证也提醒着他这段青春的日子。
依靠在余额宝里存到的15000元,小南精心安排了一场毕业旅行。
人生的前22年里,她忙着读书,忙着兼职,忙着存钱,生活好像一张紧绷的弓,从未松懈过。正好读研前有段时间,她干脆背上包,从北方一路南下,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去了十多个城市。
她没有寻求父母的帮助,将每笔钱都计算到极限。不赶时间的时候,她坐绿皮火车,如果这段城市的资金比较紧张,她就在住宿上把钱省出来。
细想下来,也正是这段完全由她支配的旅行,让她迅速与社会接轨。后来找工作时,面试官问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她用这段经历帮自己争取到了工作岗位。
她依旧记得,在杭州遇到的那位退休后独自旅行的阿姨。
坐在青旅的床上,听阿姨说起路上的经历,小南想到未来。她希望在自己的晚年,也能有这样有闲有钱的状态,和说走就走的底气。
小南在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如今,在千变万化的理财世界,余额宝仍然提供了托底的确定性。
2025年,在推出的第12个年头,余额宝对2000多名12年老用户的调研显示,8成受访者依旧在高频使用余额宝,大部分都是80、90后。在理财风格上,这些用户6成都是稳健型,余额宝、债基在资产中占比最高。
职业习惯使然,老金每月都用一笔固定的钱购买各种理财产品,股票、期货等高风险产品是主力,用来灵活取用的钱放余额宝,“至少要比银行同期的活期存款利率要高,也是小额资金的理财手段”。市场涨跌不定,有时候他回头看,只有余额宝,12年都保持着正收益。
敏医生已经坚持在余额宝签到875天
时间像是某种货币,用智慧交换冲动,用经验取代青春,也带走了小南在理财世界里的青涩与懵懂。
这些年来,余额宝的功能边界不断扩宽,小南的理财方案也更加多元化。她开始分散投资有一定风险的理财产品,每个产品会自己限额,赚不了很多,也不会亏得太过心痛。
但时间也给了她惊喜。
前段时间,金价成为全民话题,小南才想起自己早先就在支付宝上买过黄金ETF基金,再打开看,收益已经超过百分之百。这也是众多年轻人理财进阶的影子,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跌,年轻人群体开始流行起“新三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黄金基金)”。蚂蚁财富平台数据显示,937万年轻人同时持有余额宝、债基、黄金基金,其中90后占主力。
不同的理财产品丰富了小南的人生支点,无形中增加了她面对风险的底气,但她当下持有占比最多的产品,还是余额宝。
她说,相比于在风口上跳舞,她还是喜欢稳定的叙事。
稳定的收入也给了她很大的满足。如今,她靠自己付了房子的首付,并将理财账户看作新房里的宠物,“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日渐丰满,就很开心”。
小南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小张变成老张,如今也是一位理财高手了。
他从余额宝开始不断“打怪进阶”,买过活期,买过债基、ETF,现在又在准备购入企业年金。
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余额宝在他心中的地位也几经变化:最开始,它是刚发现的宝藏,收益很香;后来,它教会自己一笔一笔攒钱,通过攒钱达成目标、实现愿望;如今,余额宝的新服务“攒着”,只能攒钱赚收益,不能随便消费,他跃跃欲试,希望余额宝能继续帮自己管住手。
和我们对话的这几天,他时常会想起12年前去线下排队时手足无措的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这么久。
从0.5元、1.2元算起,老张在余额宝的累计收益已经超过5000块。他将这笔钱浪漫地比喻为时光盖在账本上的邮戳,或许不是多么震撼的数字,但这份启蒙与陪伴更加珍贵。
他终于明白:“理财这事儿真没那么高大上。不需要五万块本金,不需要懂复杂的K线图,我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收益数字,正悄悄告诉我,所有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时间终会给你复利。”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