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今年6月,A股市场IPO受理迎来年内高点: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受理150家企业,占上半年总量的八成以上。其中,北交所以97家成为当月主力军。表面上看,这是一波数量回升,但实质上,更应被解读为A股市场在制度深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导向下,融资生态逐步优化的表现。
这一轮受理高峰的出现,与财务报告更新周期密切相关。根据现行规则,以去年年底为基准的财务报表有效期截止到今年6月底,企业申报存在时间窗口期集中现象。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注册制全面推行、审核标准趋严的背景下,申报热情依然高涨,反映出企业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信心正在恢复,尤其是在硬科技赛道上表现尤为明显。
近期,包括兆芯集成、大普微在内的多家未盈利半导体企业获科创板、创业板受理,进一步表明A股的包容性在增强,资本市场正在从看利润转向看技术。这也意味着,对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科技公司而言,资本市场的接纳门槛正逐步从财务指标向产业潜力倾斜,政策红利正向真科技集中释放。
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交所的异军突起。上半年北交所受理IPO企业超百家,占比近七成,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主阵地。尤其在当前主板、科创板审核趋紧的环境下,部分企业选择从冲主板调整为转战北交所,既体现出企业对北交所市场功能的认可,也反映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逐渐明晰——北交所对接初创型、成长型企业,科创板、创业板面向中型创新企业,主板则服务成熟大企业。
这种板块之间的合理分工,标志着资本市场从扩容阶段走向精准融资阶段。企业在哪里上市,已经不仅取决于估值和募资规模,更与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监管匹配度密切相关。这种精准匹配,有利于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资本与产业形成更稳定的协同关系。
同时,今年IPO撤单数量大幅减少,也释放出监管层对带病申报的高压态势已产生实效。部分企业在严监管下选择主动退出,客观上提升了申报企业的整体质量。正如业内所言,撤的是不合格的,留的是能讲清楚故事、有技术底气的。
未来,A股IPO的长期趋势不会回到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容,而是走向有选择、有标准的精细化供给。以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将继续获得制度优先支持;同时,财务稳健、治理规范、技术扎实将成为IPO能否顺利闯关的硬性门槛。
IPO受理的小高峰,是短期现象,也是长期转型的注脚。它表明,资本市场正逐步从“放与收”的节奏调控,走向“引与育”的内在逻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真正代表未来产业趋势、真正经得起审核和市场双重考验的企业,将成为新一轮资本聚焦的核心。这一轮变化,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重新审视A股市场的价值。
下一篇:AI重塑龙岗精密制造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