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的自由悖论,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现实。一方面,生育自由赋予人们自主决定是否生育以及生育数量等的权利,这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规划和价值追求的体现,是人权的重要部分。然而另一方面,过度强调生育自由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使一些家庭因生育负担过重而陷入困境,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稳定。这就形成了生育自由的悖论,需要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以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发展。
前一篇《女性生育信息补全》是从理性和逻辑的角度分析生育的成本和收益,这一篇我试图换一个视角——从感性和经验的角度出发,去追问一个无法被理性彻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的童年,从我的孩子开始
我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一个匆匆长大的孩子。
童年不只是光阴,它是属于真正小孩的特权。那些没做够小孩的人,被逼着懂事、学会克制、习惯沉默,却从未在该任性的时候任性一次。所以,他们总是迟疑着,不肯真正长大。
童年意味着什么?在我有孩子之前我知之甚少。但现在,看着我的孩子们,我开始慢慢明白了。这就是他们给我的第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通过陪伴和观察他们的童年,我有机会重新体验一个孩子的世界。
童年,是花一整个上午在草坪上逮蟋蟀,给它们安家,或者躺在院子里无所事事,总结出不同松鼠的领地和性格;
是满身满脸脏兮兮,手指缝里全是泥,吃饭动辄用手,进屋不脱鞋,出院子反倒光脚;
是急着写完作业去看电视玩电脑,写得太潦草被叫重写,下次还是忍不住赶紧交票了事;
是有一大票好朋友,成天煞有介事地策划“项目”:设计游戏、做小生意、造航模飞机……;
是想要什么新鲜玩意儿,回家找爸妈要,爸妈二话不说就买,买了很快又丢在一边;
是在学校惹麻烦、被老师告状,回家也不怕,因为爸妈会给老师赔礼道歉但从不乱责备,他们会听你讲前因后果,试着理解你;
是可以挑食,偶尔不好好吃饭的自由,是喜欢的食物可以胡吃海塞,不喜欢的食物一口不吃的权利;
是在爸妈面前可以耍赖、撒娇、胡搅蛮缠,因为你知道他们在意你的感受,关心你的想法。
童年,就是可以毫无顾虑地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幸福的童年,就是长大以后模糊成一团氤氲,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愉悦。
是我的孩子们,让我第一次看见童年的轮廓。他们的童年,成为我的镜子。
孩子是一种自我中心、需求旺盛、理直气壮的生物。他们原始的攻击性和好奇心都很旺盛。如果他们被允许表达和探索,被深深理解和温柔对待,这些原始的生命力就会长成一个健康,茂盛的人格。他们未必完美,却会在失败和痛苦中,学会生命的韧性。
所以现在的我,常常在不知道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的时候,扪心自问——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在经历这些,我会怎么对待他?我会说出怎样的话?我会给他怎样的怀抱?
我女儿在幼儿园看到我,总是满脸期待地跑来,一头撞进我的怀里。那一刻,我就能想象,在她的世界里,我给她的感觉,是多么真实的温暖和安全。她曾指着书上那只笑眯眯的粉色小猪说:“这个像妈妈!”
孩子们教会我爱
孩子开启了我爱的能力,一种我以前几乎不曾体验的情感。当我和冉冉一起在秋千上大笑,在床上胡闹,脱衣服卡在头上时一起念:“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你有大头”;当我和小北搭巨型乐高、听他讲冷笑话、认真讨论为什么不喜欢竞争;当我们三个一起舔冰淇淋、看书讲故事、黏在一起打打闹闹——我在这些碎片化的日常里,尝到了爱的味道。
它不是激情,也不是奉献,而是一种温暖,柔软,含着笑意的东西。
我逐渐明白,爱不是你在痛苦时想要求助的那个人,而是你在开心时想要分享的那个人;爱是好奇心,是注意力的投注,想了解那个人的想法和感受;爱是那个想起来就会忍不住嘴角上扬的人。
书籍和零食是我人生最偏好的两样东西——我总忍不住想和他们分享。现在,这个列表上多了一项:孩子。
我喜欢孩子,因为我和他们是同类。某个部分的我,从未真正长大,仍停留在未完成的童年里。而我的孩子教会我怎么做孩子,然后我才学会怎么当妈妈。
有一次冉冉问我:“妈妈,爱你是什么意思啊?”我说:“爱你就是希望你高兴、开心。”后来有一阵她老问我:“妈妈,你开心吗?”起初我以为她是在担心我,还因此自责:是不是我把情绪转嫁给了她?这是当妈妈的失职。直到有一天,我问她:“你老问妈妈开不开心,是怕我不高兴吗?”她摇摇头:“不是。”“那是因为你爱妈妈吗?”她点点头:“是啊。”
爱就是想让你开心,现在就开心,于是我能做什么让你开心,我就做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灌输的最大谎言是:“我们(让你痛苦)是为了你好。”我就是在这个谎言里长大的。它最恶劣的地方不是它是假的,而是它彻底污染了人对爱的感知。
爱本是最原始、最天然的能力。它让生命愉悦、茁壮,而非痛苦、枯萎。但当你被教导把伤害当作爱,你可能要花一生去辨认,到底什么是爱。
在有孩子之前,我知之甚少。是孩子们教会我爱的形状、温度、语言。他们用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爱,就是生命的喜悦。
我的重生
小北常常拍着我肚子上的肥肉,笑着说:“妈妈你真胖啊!”以前没有冉冉的时候,我只能自己反击,心里却美滋滋的。现在冉冉会跳出来,反驳他:“不,妈妈不胖!妈妈很漂亮!”
小冉冉从小就爱臭美。每次我抱着她站在浴室的镜子前,看到镜子里笑意吟吟、脸圆圆的自己,和曾经那个眼神清冷倔强、脸型瘦削的女孩,判若两人。
有人说生孩子如果保养得当,可以“再造女人的身体”。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我确实在两次生产后,身体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最显著的是体重。
这也许并不值得称赞,反而被看作后遗症——身材走样、告别小蛮腰。但对我来说,A4腰远不如一捏一把的肉更让人安心。大概旁人很难理解一个无法长胖、为此羞愧了大半生的人,在变“胖”的那一刻,体会到的是自由。
没有好好体会过的童年,我可以重新体验;未曾自然流露的情感,我从孩子身上感受到;在爱和温柔里,我慢慢认识了那个未曾被允许出现的自己。
这些,都是孩子带给我的自由——一种从内而外的解放,一种在不自由里活出来的自由。
自由的悖论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就算不生孩子,也并不能就此过上“更开阔的人生”,因为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条件。
有了孩子,外在世界失去的自由,也许恰好被内在世界的成长补足。但这不是逻辑推导,而是一种体验——无法计算,也无法计划。
生死之外无大事。人生大事靠感性,小事靠理性。把一个生命邀请到这个世界来,如此重大的事件,人的意志力能起多大作用,很难说。孩子是缘分,每个人和孩子的缘分不同,具体的个人体验也会不同。
也许,能不把生育当作人生时钟滴答作响的焦虑来源,随遇而安,就已经是很明智的选择了。毕竟生与不生,都需要勇气。生,意味着承担巨大的责任,面对自己和生活的改变;不生,则需要违背期待,独自面对孤独和存在焦虑。
孩子,大概是最无法计划、又最深刻的自由与不自由的体验,也是最无法用理性彻底剖析的,非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