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2025年2月,我国宣布对包括钨在内的25种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美国,第一时间作出强烈反应,试图通过扩大本土钨矿开采和寻求替代供应国,以减轻对我国钨资源的依赖。钨,这种曾经鲜为人知的矿物,如今已成为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地缘安全博弈中的重要筹码。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钨矿争夺背后的深层次真相。
钨被誉为“工业的牙齿”,是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战略稀有金属。其最显著的特性是全球最高的熔点,达到惊人的3422℃,加之极高的硬度和卓越的耐腐蚀性,使钨在军工、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及高端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钨是制造穿甲弹、坦克核心部件、导弹弹头等关键装备的基础材料。在核能行业,钨被用作核反应堆的屏蔽材料;在工业制造中,钨制成的硬质合金广泛用于高效切削刀具、钻头及电极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钨,现代工业体系将面临严重的技术断层。
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尤为敏感,主要源于其钨资源高度依赖进口。自2015年起,美国已停止本土商业化钨矿开采,全面依赖海外供应。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钨供应国,占美国进口钨总量的27%。一旦中国采取严格出口限制,美国的国防、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等多个关键产业链将遭遇严重冲击。钨并非我国唯一受到出口管控的战略资源。自2023年以来,我国先后对石墨、锑、碲、铋、钼、铟等多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限制。这些金属在AI芯片、5G通信、电动汽车及新能源电池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每一种都关乎全球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命脉。
为何中国频繁采取出口管控措施?根本原因在于保护本国稀缺资源,防止低价掠夺,保障国家安全,并强化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在中美长期博弈的大背景下,掌握战略矿产的控制权,就是掌握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竞争的核心筹码。令西方震惊的是,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还几乎垄断了钨矿的开采、精炼与深加工全产业链。换句话说,中国不仅仅是矿石供应商,更是拥有先进技术、成熟工艺、庞大产能和高效率的全能型产业巨头。在这场全球资源争夺战中,钨只是起点。
如果说“谁掌握钨矿,谁就掌握工业命脉”,那么中国无疑是这条命脉的守护者。根据2022年全球统计,全球钨矿总储量约380万吨,而中国的储量达到180万吨,占比高达47.37%。到了2023年,全球钨储量增加到440万吨,中国单一国家储量激增至230万吨,占比突破52.27%,意味着全球超过半数的钨矿资源集中在中国境内。产量方面也同样惊人。2022年,全球钨矿产量为8.4万吨,而中国的产量达到7.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4%以上。尽管2023年全球总产量略降至7.8万吨,中国依然保持6.3万吨的高产量,产量占比保持在80%以上。中国不仅拥有丰富资源,还长期保持全球最大的实际供应能力。
我国钨矿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的资源储备丰富,开采稳定且成本较低,技术工艺成熟。加工方面,中国不仅能将钨矿精炼成高纯度产品,还能生产仲钨酸铵、三氧化钨、碳化钨等多种工业半成品及终端制品。2024年,我国出口仲钨酸铵达到782.41吨,三氧化钨3189.96吨,碳化钨4146.76吨,出口结构覆盖了从原矿到精制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反观美国,在资源储备、加工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几乎处于劣势。美国虽然从德国、越南、玻利维亚等国进口部分钨产品,但这些国家的资源储量和产能远不及中国。美国目前主要依赖7家本土加工企业,采用回收钨金属或从海外采购原材料再加工的模式来满足需求,这种方式在稳定性和自主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面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已开始行动。2023年底,一家美国钨制造商与澳大利亚钨矿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3000万美元、为期五年的供应合同,试图开辟新的供应渠道。同时,五角大楼积极推动多元化矿产采购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加大探矿和开采投入。但新矿山的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且面临严格环保限制,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能。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不仅缺乏资源,还缺乏技术。钨矿从采掘到提纯再到精密加工,均需先进设备和丰富经验。中国早已建立了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而美国若想重建类似体系,不仅难度巨大,还需承担极高成本压力。未来,中国仍将牢牢掌控全球钨矿出口命脉,掌握这一战略资源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出口管制措施体现了国家的战略布局,但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地,还需依赖国内强有力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2024年9月,上海发生了一起钨粉盗窃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某钨粉企业仓库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盗窃超过100公斤钨粉,涉案价值高达38万元。最终,这名“内鬼”被查获并依法判刑,但这起事件暴露出我国钨资源管理存在监管漏洞。钨作为战略物资,出口管控极为严格,但国内仍有部分企业和个人为私利铤而走险,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也容易被境外势力利用。若不加大打击力度,这些非法渠道极有可能成为西方势力获取我国钨资源的“后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国家加强出口管控,市场上的非法流通渠道便会更加活跃。尤其是在国际钨价高涨的诱惑下,走私、偷运和违规出口现象可能死灰复燃。作为关键金属,钨市场价格波动大、附加值高,极易成为“灰色交易”的重灾区。除了出台严格政策限制出口外,更需强化企业合规意识,要求所有从事钨矿及制品业务的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监控系统。必须完善仓储管理,防止员工监守自盗,规范出入库记录。同时,应加大打击走私力度,海关、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应形成合力,重点排查非法运输路径。更要引入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钨制品流向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只有在“政策、执行、技术”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下,国家战略才能不被个别“内鬼”破坏。
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稀缺性,更在于其战略意义。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资源,更要守护好人心。钨矿之争,不仅是一场资源争夺战,更是一场话语权与国家安全的较量。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中国已牢牢占据主动,无论是储量、产能、技术实力还是产业链整合能力,都远超全球其他竞争者。挑战依然存在:外有美国等国家意图产业脱钩,内有部分不法分子心怀侥幸。未来,如何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巩固产业链安全,筑牢监管防线,考验的既是政府智慧,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钨矿争夺仅仅是开端,关键矿产的角力注定将成为21世纪中美战略竞争的主战场。
参考资料:
《商务部回应对钨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新华网 2025年2月4日
《1.5万吨!2024年美国钨矿进口量降近9%》 中钨在线 2025年2月27日
《“钨”以稀为贵——管人员监守自盗侵占稀有金属钨原料获刑》 新民晚报 202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