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一种有趣的现象悄然呈现。一线城市的目光纷纷聚焦在马斯克身上,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以其颠覆式的创新和对太空探索的执着,成为了一线城市人们心中的偶像与标杆。他们渴望从马斯克的成就中汲取灵感,追寻科技进步的前沿。
而在五线城市,马克思的思想却如同一盏明灯,被广泛研读和思考。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理解,为五线城市的人们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武器,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探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发展规律,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和生活。这一现象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城市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与独特性。
今年以来,Labubu之类的盲盒踏上流行巅峰。在一些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同时,另一些人大呼看不懂,看起来也不是很特殊的几个娃娃,是怎么形成席卷各个城市的风潮的?
“潮”从何处起,又往何处去?
我们曾经用《电影票房的下沉特征》和《爆款菜品的发源地》来探究消费的流行趋势变化,但仍然只是管中窥豹——无论是菜品还是票房,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作为观察消费潮流的窗口仍有不足。
于是我们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新例子,就是——名字。
一、名字也是一种潮流
父母在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时,除了美好的寓意,也有时代的烙印,从公安部一年一度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中,我们就能看到高频人名中蕴含的时代风潮。
这样的报告不止在全国层面,在各地都有相似内容存在,我们获取了所有这样的报告与数据,用以计算取名趋势的变化。
下图列出了男性取名为“俊杰”以及女性取名为“欣怡”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到,“俊杰”从80年代开始便稳步上升,在2005年左右达到人气的顶点,随后逐年下降;“欣怡”则从2000年左右才出现,在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略有下降。
那么,这样的趋势变化在不同城市有什么差异呢?仍然以“俊杰”这个男性人名为例,下图显示了各线级城市历年出现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线级城市的“俊杰”比例,上升时间、幅度、达峰的时间、下降的年份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线城市首先开始给孩子取名为“俊杰”,随后是新一线城市们,在图中呈现为黄线,然后才是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上升的趋势,随着城市线级变化严格按顺序排列。
“俊杰”取名的流行时间在一线城市也是持续最短的,1992年,北上广深的“俊杰”就已经达峰了,这些城市的父母们发现俊杰已经是一个过于普遍的名字,于是他们的比例开始下降。到了2010年后,一线城市父母给孩子取名“俊杰”已经非常少见,其比例比其他城市更低。
类似的现象在“欣怡”中也出现了。首先开始给孩子取名“欣怡”的,依然是一线城市的父母们,也就是上图中1990年后最先抬高的那条蓝线,然后是新一线城市的黄线、二线城市的绿线……一直到五线城市的棕线,依然是严格按照城市线级排序。“欣怡”的下降同样如此,在所有城市中,一线城市的“欣怡”首先在2008年左右便大幅下降,随后才轮到其他城市。
如何判断一个名字会在发达城市增长,还是在欠发达城市增长呢?最容易的方式是看这个名字在每个城市增长率,和这个城市的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上图列出了取名为“龙”的男孩在不同城市的增长,可以看到,人均GDP越高的城市,“龙”字的增长速度越快。
上图则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取名为“静”的女孩数量在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快速减少,但在人均GDP较低的城市则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升。
这两个例子,给出了两种潮流的风向。一种风向,会在越发达的地区增长更快,其分地区增长率和地区人均GDP为正相关。另一种则完全相反,在更不发达的地方增长更快,增长率和人均GDP为负相关。我们将不同的年份的名字的增长率与GDP的相关系数算出来,定义其为“潮流指数”,正值代表更受发达地区偏爱,负值代表更受欠发达地区喜爱。
上图列出了2000年女性名字的“潮流指数”,最上方“潮流指数”为正的名字,包括琪、琳、燕等,这些名字在不同地区的增长率和这个地区的发达程度高度正相关,意味着这是更容易被发达地区接受的新潮流。相反,在最底部,婷、瑶、静等名字则呈现为高度负相关的潮流指数,它们在低线城市兴起。
到了2010年,不同名字的潮流指数也发生了剧变。最容易被一线城市接受的名字变成了“诗涵”,而最容易被低线城市接受的名字则是“雨婷”。
现在问题来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直到五线城市,各有各的潮流,对于名字各有各的爱好。
但是,谁的“爱好”更容易成为全国的主导呢?
我们又做了一个计算,看看每一个名字的“潮流指数”和这个名字未来一年在全国的增长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上图列出了1990年的情况。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潮流指数(纵轴)越高——越被一线城市接受的名字,在未来一年内的全国增长率(横轴)就越明显。
2020年,这个趋势反向而行。潮流指数为负,越被低线城市所接受的名字,在全国的增长率反而更快。
30年河东,30年河西。一线城市在取名上“引领全国”的趋势,30年后彻底扭转。低线城市,才是决定流行趋势的领头羊。
二、名字各有所爱,那消费品呢?
相对于孩子起名,消费更为复杂。我们使用了京东2025年二季度的数码产品和图书产品中各品类相对于2024年的变化,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以上两图,列出了潮流指数在图书中的前十名和后十名。可以看到,潮流指数最高(最受发达城市欢迎)的书籍中,“互联网+”遥遥领先,随后是才艺培养、货币银行学、以及儿童主题相关的一些图书。但在潮流指数最低(最受欠发达城市欢迎)的书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企业管理与培训”和“党政读物”排名靠前。
在“数码”品类中的“潮流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品类如下图所示,智能护眼设备、录像带、智能戒指、智能眼镜、智能配饰排名领先。
而户外摄影器材、单反配件、黑胶唱片机等品类,则在潮流指数中负向前三。
从书籍和数码品类的趋势中,我们正能看到这样有趣的趋势——十分新潮、十分智能、在科技圈身处风口浪尖的那些品类,正是一线城市的最爱。而看似保守一些、甚至被嘲笑“老土”、“过气”的品类,在低线城市仍然蓬勃增长。
三、潮何处起?潮何时来?
老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又有一句老话说,第二只老鼠才能吃到奶酪——因为第一只被夹死了。
潮在哪里?潮何时来?20年前的人们突出一个大干快上,乘风而起。从一线城市兴起的潮流,可以迅速席卷全国。
但如今,们更需要耐心。一个消费品类的兴起,固然有产品本身特色的原因,背后的时代进程也值得深思。就像热门的名字,看起来可能是偶然的字词组合和家长的期望,背后折射的却是30年来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育政策的变化。
而消费品领域,潮起潮落乃寻常之事,无论风潮起自一线城市,又或是来自欠发达地区,本质上也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在起起落落的经济大潮中,努力追求幸福生活时的浮光掠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