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7月以来的港股医药板块,正经历一场久违的“估值反转”,持续发生变化。
曾经长期折价的H股医药股,集体迎来折溢价的微妙变化。近期,A+H医药股溢价格局显著逆转,港股医药股折价幅度持续收窄,部分头部标的甚至悄然转为溢价,其中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H股表现尤为亮眼,其H股股价较A股溢价率一度突破20%,成为市场瞩目的风向标。
这一变化不仅打破了H股“天生比A股便宜”的传统认知,更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A+H医药股的定价逻辑。
医药股引领A+H溢价逆转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截至2025年7月14日,160家A-H股企业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招商银行、亿华通、药明康德共5家公司H股较A股呈现正溢价,溢价(A/H)分别为-21.63%、-15.67%、-2.75%、-1.87%、-1.86%。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为中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H股近期表现强劲。目前其H股最新价为74.4港币,A股最新价为57.31人民币。
从走势看,恒瑞医药H股自5月23日上市后走势平稳,7月以来却持续走高,累计涨幅超29%,同期A股仅上涨10.19%,这使得H股较A股出现大幅溢价。
恒瑞医药H股对A股的溢价并非个例,港股创新药板块中,类似的折价收窄趋势正逐渐蔓延。药明康德从年初的折价转为溢价,荣昌生物的折价率也从年初约50%降至约10%。短短半年,这些头部创新药企的跨市场价差显著收缩,折射出港股医药板块估值逻辑的微妙转变。
从A+H股整体溢价指数来看,长期受投资者结构、交易制度与资本账户特性影响,A股因散户占比高、流动性充沛,对本土企业成长故事的共鸣更强,风险偏好更积极;而H股以机构主导,更注重基本面与全球对标,叠加汇率波动、流动性分层等因素,长期存在流动性折价,这使得同一企业的A股价格往往高于H股,在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尤为明显。
2015年之前,A+H股溢价指数曾低于100点,即A股整体折价;但2015年起,A股相对H股的整体溢价成为常态。不过今年以来,这一格局出现松动。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从年初至今几经起伏,3月中旬前持续下跌,3月下旬至4月上旬短暂反弹,4月中旬后再度下行并不断刷新近五年新低。
这意味着A股相对H股的整体溢价正在进一步收窄,尤其在港股整体表现强于A股的背景下,不少A+H公司的跨市场价差已大幅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A+H股溢价指数仍处相对高位,全市场A股对H股的整体溢价尚未完全消解,但医药板块却逆势走出独立行情。这不仅打破了医药股长期“A股贵、H股廉”的惯性认知,更对A股相对H股的传统溢价模式形成鲜明挑战。
溢价背后的多重逻辑
恒瑞医药H股对A股的溢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市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行业深层动力来看,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于建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期港股医药股折价收窄、溢价增加,核心在于创新能力与价值的加速兑现。中国药企正从仿制跟随向创新主导转型,今年上半年对外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金,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能力的信心大增,直接推动了估值提升。
具体到恒瑞医药,其H股溢价是基本面、资金驱动、政策红利的共振结果。
当A股市场情绪偏淡、部分板块估值承压时,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港股医药龙头成了南下资金的重点方向。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的H股凭借性价比优势,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不仅让H股交易更活跃,也逐步收窄了长期存在的跨市场价差,推动估值向合理水平靠近。
港股通机制的完善,让这一趋势更明显。恒瑞医药等纳入港股通后,内地机构投资者投资H股更便捷;尽管散户交易有一定限制,但机构资金的持续流入,实实在在提升了H股的流动性与买盘力量。
从交易层面看,恒瑞H股的流通市值明显小于A股,且部分股份被基石投资者锁定,实际可交易的筹码有限。当资金集中流入时,价格很容易被推高,进而形成溢价。
此外,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让外资偏好的影响更为突出。恒瑞作为创新药领军企业,技术壁垒与竞争力突出,长期受国际机构认可。外资习惯从全球视角评估企业价值,在医药创新的大趋势下,恒瑞的核心地位被看好,自然愿意给出更高估值,与南下资金形成合力,推动H股估值修复。
政策面的积极变化也提供了支撑。医保谈判规则趋于稳定,支持创新药的政策方向清晰,从研发到准入都有具体举措;叠加国产创新药出海频传进展,越来越多产品获得国际认可,行业基本面的积极信号不断释放,进一步增强了港股投资者对医药板块的信心。
不仅如此,港股整体流动性预期转好,而医药板块调整时间长、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对利好因素的反应更敏感。当市场情绪从谨慎转向积极,资金开始重新审视港股医药资产的价值,那些研发扎实、有成长潜力的优质标的成了焦点,推动板块从低估状态逐步修复。
对于恒瑞H股20%的溢价是否合理,于建林分析,近年A+H医药股的溢价中枢基本在-10%至+10%之间,大多是H股折价,仅少数龙头溢价。折价标的多因创新属性偏弱、国际化不足;恒瑞的溢价高于H股平均水平,总体与其创新药龙头、国际化突破的标签匹配,充分反映出它正处于从本土龙头向全球玩家转型的关键期。
“港股投资人看重并提前兑现国际化红利,A股投资者则主要聚焦国内创新放量,这种预期差推高了恒瑞H股的溢价。”
强者恒强、弱者出清
随着港股医药板块价值重估的推进,从个别龙头向更多细分领域扩散的迹象愈发清晰。
于建林指出,中长期来看,H股医药股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出清的格局。溢价公司凭借国际化、技术壁垒与资本运作能力,有望维持20%-30%的溢价率;折价公司若无法实现创新转型或被整合,估值可能进一步下探。两者的分化,由战略决策与创新能力决定。
溢价公司普遍有鲜明特点:一是已形成国际化战略闭环,海外收入占比接近或超过一半;二是通过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甚至垄断,估值体系更接近国际Biotech。相反,这些公司创新转型滞后、持续面临支付端压力,更可能成为被收购的对象。
这种分化还可通过多维度判断:研发管线厚度决定长期成长潜力,管线丰富且进度领先的企业更易获资金青睐;BD(商业拓展)交易活跃度反映资本运作能力,频繁且高质量的交易能加速价值兑现;对政策敏感的差异性则影响抗风险能力,政策适应力强的企业更易穿越周期。
扩散背后,港股作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医药资产窗口的功能愈发突出。以往H股因融资需求存在的折价模式被打破后,优质创新药企赴港上市更倾向与国际同类公司估值对齐。
同时,市场功能的强化,会进一步吸引资金关注,让南下资金与外资的配置合力持续增强。在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下行、A股相对H股溢价收窄的背景下,港股医药股的估值优势与成长确定性将持续推动资金流入;而板块自身调整充分、估值处于低位的特点,也为估值修复提供了空间。
在此过程中,市场参与方的认知在悄然转变。
港股医药股正从单纯的流动性差异定价,转向基于全球竞争力的价值评估。这种转变不仅会改变投资者对A+H医药股的看法,更可能推动板块建立贴合企业真实价值、与全球市场对齐的估值方式,让捕捉中国医药创新的机会更清晰。(实习生刘洋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