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诺泰生物(688076.SH)因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被证监会顶格处罚后,正式变更为“ST诺泰”并复牌交易。当日股价在集合竞价阶段剧烈波动,最终以4.29%跌幅收盘。这场持续数月的资本风波,将一家曾被视为“减肥药风口明星”的企业推向风口浪尖。
监管层披露的调查细节显示,诺泰生物的财务造假始于一场精心设计的“资金闭环”。2021年12月,公司向浙江华贝药业转让药品技术权益,确认3000万元收入。但经查证,浙江华贝既无支付能力也无生产资质,其支付的技术转让款实为诺泰生物通过增资方式间接回流。这场缺乏商业实质的交易,直接导致2021年年报虚增营收3000万元、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更令人震惊的是,该笔收入成为公司2022年扭亏为盈的关键支点,为后续冲刺科创板融资铺平道路。
造假链条的复杂性远超市场预期。实控人赵德中不仅主导技术转让业务的设计,还通过调高浙江华贝估值、安排融资等手段掩盖资金流向;董事长赵德毅作为其胞弟,在审批环节未对异常交易提出质疑;时任总经理金富强虽参与业务审批,却未履行核查义务;财务总监徐东海直接参与估值调整,为虚假交易提供财务支持。这种“家族式管理+关键岗位失守”的模式,让公司内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外部审计机构也因交易复杂性未能识破造假。
财务造假的阴影并未止步于年报。2023年12月,诺泰生物在发行4.34亿元可转债时,将虚增的2021年财务数据编入募集说明书,构成欺诈发行。监管层认定,实控人赵德中组织指使造假行为,时任董事长童梓权对可转债文件真实性负有直接责任。最终,证监会开出7620万元罚单,其中公司被罚4740万元,6名责任人合计被罚2880万元,赵德中个人承担1300万元罚款。这一处罚力度创下近一年A股医药行业纪录,也引发市场对“轻罚时代”终结的讨论。
抛开财务造假的阴云,诺泰生物的业务表现曾是资本市场追捧的焦点。作为国内多肽原料药龙头,公司精准卡位全球减肥药风口: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442.77%至2.27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再增32%-45%至3亿-3.3亿元。其核心产品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原料药供不应求,单批次产量突破10公斤,技术领先优势显著。产能扩张更印证行业景气度,2025年7月,建德工厂七车间投产新增22万升GMP级产能,601、602车间计划年内释放10吨级多肽产能,客户名单涵盖默沙东、梯瓦等跨国药企。
但虚假繁荣难掩战略隐忧。财务造假暴露的治理缺陷,与业务层面的激进扩张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6月,公司变更募投项目,将原计划用于“原料药制造与绿色生产提升”的2.1亿元资金,转向多肽车间建设,折射出对短期风口的过度追逐。
而实控人赵德中、赵德毅的背景更让市场质疑其战略判断能力——前者无医药科班经历且学历不高,后者跨界房地产,两人通过股权代持、一致行动协议掌控公司,却缺乏对医药行业长期趋势的把握。
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催生出庞大的原料药需求。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预计2025年达2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3%,吸引众多企业涌入。
但风口之下,乱象丛生,部分企业通过虚构交易粉饰业绩以获取融资,或盲目扩张产能导致低端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