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7月23日讯(记者 敖玉连)牛市总是伴随着“奔私潮”,这次也不例外。
大盘来到3581点创下年内新高,绩优公募基金经理的(拟)离职名单也越来越长:鲍无可、张翼飞、翟相栋……
据悉,他们的下一站都是私募,包括高瓴等平台型私募。不过,奔私的人越来越多,办私募的却越来越少,基金经理们更青睐加入成熟私募平台。
“从头创业的难度和门槛都变高了很多,监管环境和募资环境都在收紧。而平台型私募往往有完善的投研风控和市场运营体系,很适合公募投研加入。”2016年,何理从0开始创建了止于至善投资,他观察到私募的创业门槛明显抬升。
离职名单越来越长
7月22日,招商基金公告,翟相栋唯一的在管产品招商优势企业增聘他人合管。据记者了解,翟相栋将离职,下一站是私募。
2020年6月,翟相栋离开私募释觉投资,加入招商基金,2022年4月接管招商优势企业,该产品至今的任期回报高达117.9%,年化回报高达27.24%。良好业绩带动下,招商优势企业规模翻了两百倍,接手时仅有0.4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产品规模高达81亿元,摇身一变成了公司规模最大的混合型基金。
从私募中来,在招商基金创造了数一数二的业绩,翟相栋又将回到私募中去。
而在两个月前,深度价值派鲍无可也离开了景顺长城基金,据记者了解,他将加入一家平台型私募。管理基金十年来,鲍无可的年化回报高达15.29%,是市场少有的“双十老将。”
公募的离职名单越来越长,有做股票的,也有擅长固收的。7月17日,安信基金公告,知名固收基金经理张翼飞卸任了所管9只基金,并已因个人原因从公司离职。随后,张翼飞署名发了一封公开信,称将继续从事资产管理工作。据《证券时报》报道,张翼飞或转战私募基金,继续做绝对收益策略。
对于今年绩优基金经理批量离职,有公募人士称主要还是受国央企公募限薪影响。“对已经做出业绩的基金经理来说,公募确实性价比不高了。”
基金经理不爱创业了
“公奔私”并非新鲜话题,而是私募发展史的主线。实际上,当下百亿级别的主观多头们多是前公募人士创建,例如高毅的创始人邱国鹭是前南方基金投研总监、淡水泉创始人赵军是前嘉实基金经理。
不过,近两年的变化是:奔私的人越来越多,但开私募的却越来越少。据记者了解,年内多位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去向是成熟的私募平台,而不是另起炉灶。
对此,私募创始人何理向记者表示,私募的创业门槛明显抬升。
“从头创业的难度和门槛都变高了很多,监管环境和募资环境都在收紧。而平台型私募往往有完善的投研风控和市场运营体系,很适合公募投研加入。”2016年,何理从0开始,创建了止于至善投资。
自建私募或者小私募,很难打开代销渠道,基金经理常要四处出差对接资方。“有公募业绩,但没有私募业绩的话,现在也很难打开渠道。”一位私募总经理称。
今年以来,仅有两家私募基金是前公募人士创建(即上一份工作是公募),还都是公募高管,与明星基金经理埋头苦干做投研相比,公募高管们有更综合全面的资源。
其中,一家是上海理泉私募,公司于7月18日完成备案,实控人/总经理/投研总监是宋小龙是最早一批公募人,1999年至2023年一直在公募业,先后任富国基金基金经理、长信基金副总经理、太平基金总经理、华宸未来基金总经理。另一家是世赢私募,公司实控人王健是前长安基金副总,有20余年的公募从业经历。
相较而言,明星基金经理直接开私募的案例则少很多。上一则要追溯到2024年8月,邬传雁创建了深圳一诺私募,个人持股80%。
前600亿基金经理周运波创建的运舟私募,则是过去三年讨论“奔私”绕不开的案例,业内对此普遍反思:基金经理的成绩多少是平台赋能?多少是个人努力?
2022年3月,周运波与前同事陆文俊一同创建了上海运舟私募,不过,周运波并没有再现公募时的光辉,现在遭遇规模缩水、净值下跌、合伙人单飞等困境。三方渠道显示,除2023年12月成立的运舟致远1号净值为1.47在水上之外,目前其他基金净值都低于1元面值。
奔私十年,0-5亿元,“从没后悔过”
造富神话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公奔私”群体中。
以最具代表性的华夏成长基金为例,基金成立25年来,历任17位基金经理,其中多位从华夏离职后奔私,现在的处境不一。
例如,巩怀志 (2005-2010管理华夏成长)离开华夏后,创建了华夏未来资本,目前规模在50-100亿区间;崔同魁(2014-2015)加入了盘京资产,目前是市场头部百亿主观多头;而孙振峰(2012-2013)所在的浙江观合资产,规模已降至最低区间0-5亿元。
浮出水面的故事是少数,更多的是沉到海底:要么注销牌照,要么成“管理规模0-5亿元”的小私募。
2015年,在华商基金工作的赵鹏因为受不了北京灰蒙蒙的雾霾天气,选择南下开一家私募,深圳广汇缘资产。到今天正好十年,十年间,深圳广汇缘规模一直停留在0-5亿元区间,这是私募计量规模的最下限。
不过,他从来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公募基金的考核机制是错误的,多是比较短期排名,很难真正价值投资。如果不出来的话,我永远也不会懂真正的投资。私募是对自己负责,开一家私募的确比在公募单纯做投研复杂,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奔私。虽然我也起起伏伏走过很多弯路、交过很多学费,但出来之后的经历让我的认知水平、投资能力都有巨大的提升。”赵鹏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