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变能源企业获大额融资:资本押注“终极能源”新赛道
近日,国内聚变能源领域传来重磅消息:某头部聚变科技企业宣布完成超2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涵盖国家级产业基金、头部能源集团及知名科技投资机构。这是继2023年多家聚变企业获数亿元融资后,该领域单笔规模最大的融资事件,标志着资本对可控核聚变这一“终极能源”技术的信心持续升温,中国正加速向全球聚变能源竞赛的核心赛道冲刺。
资本涌入:从“冷门”到“风口”的跨越
可控核聚变因能模拟太阳的能量释放机制,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然而,受限于技术难度与商业化周期,该领域长期依赖政府与科研机构投入,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近年来,随着高温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突破,聚变装置的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资本开始密集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超10家聚变能源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超50亿元,投资方涵盖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顶级机构,以及中核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此次B轮融资的领投方之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表示:“聚变能源是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必争领域,中国需在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构建中抢占先机。”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本轮融资的核心企业,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研发。其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强磁场聚变堆”技术,通过优化磁体设计与等离子体控制算法,将装置体积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3,成本降低50%以上。目前,该公司已完成首台全尺寸原型机点火试验,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100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聚变能源的商业化需跨越工程化、材料耐久性、氚自持循环等多重门槛。”该公司CEO在融资发布会上透露,本轮资金将用于建设全球首个模块化聚变中试工厂,预计2030年前实现千瓦级聚变能输出,2035年启动商用堆建设。
全球竞速:中国聚变生态加速成型
国际上,美国CFS公司、英国Tokamak Energy等企业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美国能源部更将聚变商业化时间表提前至2032年。面对激烈竞争,中国正通过“科研机构+企业+资本”的协同模式构建生态优势: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提供技术源头支持,民营企业主导工程化落地,资本则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整合。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近期联合发布《聚变能源发展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将聚变能纳入“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并提出到2030年建成首个聚变示范电站的目标。此次大额融资的落地,正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缩影。
挑战犹存:商业化仍需跨越“死亡之谷”
尽管前景广阔,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仍面临技术、成本与监管三重挑战。例如,氚燃料循环系统、第一壁材料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台商用堆投资预计超千亿元,需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的融资模式;此外,核安全监管框架的完善也需提前布局。
对此,多位行业专家表示,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不会一蹴而就,但本轮融资标志着中国已从“技术追赶”转向“生态领跑”。随着资本、人才与政策的持续汇聚,这一“人造太阳”的梦想,正加速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