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幸凯
三伏天来了,南方人赶着养生,北方人却被热得“绷不住了”。
近一个月,东北各地持续高温35度以上,沈阳甚至出现近40度的高温预警。而同一时间的三亚,不过33度左右。
曾被视为避暑胜地的东北,居然比三亚还要热。
在新疆,热度爆表的沙漠中,作育出万亩水稻,极端的高温让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在欧洲,高温几度失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多地气温突破40℃大关。罗马的游客因高温险些晕倒,急救部门不得不在斗兽场等景点部署救护车待命。
就连毒虫也开始北上。今年夏天,武汉第三医院前来就诊的隐翅虫皮炎的患者数量,已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以上。
这种被称为“飞行的硫酸”的毒虫,从南方的广东、广西,逐渐北移,出现在北京、天津。
一场覆压全球的气候变化,正悄悄展开它庞大的阴影,带来越来越深入的影响。
天气系统,已经彻底乱套了。
东北空调脱销
东北,一直是人们印象中的“极寒之地”,许多游客们心中的避暑胜地。
但最近,老铁们只有一个感觉:热。
往年,东北的夏天不过20度上下,如今,却出现大片的“3”字头,甚至飙升到40度,极为反常。
去年6月的吉林长春温度,图源网络
今年这波高温来势汹汹。东北全境几乎都超过30度,平原地区则普遍超过35度,连最北端的漠河也直逼37度。
谁能想到,一个年平均气温-2℃的地方,今夏却频频爆出超50度的地表高温。
坐落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市,因曾多次观测到中国冬季最低温度记录,而素有“中国冷极”之称。
但6月底,根河市的标志性建筑“全国最冷温度计”上面,却赫然显示着“39.5℃”。
同时,过去热不过一两天的东北,今年的高温却居高不下,连夜间也难以下降。不少被高温袭击的网友表示:“以前睡觉要盖被子,现在靠电风扇也还是热得睡不着。”
高温威胁下,空调成为了“消暑刚需”,销量爆发式增长。
据媒体报道,米家空调销量最高时达到去年同期的20倍;
美的集团数据显示,美的空调在黑龙江和吉林的增长率高达356%;
京东物流数据也显示,6月24日至今,黑龙江省内空调送货、安装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00%,7月4日订单量更是同比激增400%,创下历史记录。
空调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脱销的局面。
没有空调的大学生则只能各显神通:
楼道扎营睡觉、躺卫生间水池降温,有钱的学生抢住酒店蹭空调,余额告急的学生宁愿在公交车上坐几个小时,不愿回宿舍。校方回应也只能说:“大家都很热,我们也没办法。”
总而言之,东北这回热得极不寻常,颠覆了常识。
新疆沙漠种水稻
反常不仅仅出现在东北,同被北纬40度线穿过的新疆,热到沙漠里可以种水稻了。
其实新疆过往也热,但降雨少。
作为中国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新疆年均降水量普遍不足100毫米,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进入。
这些地理因素导致新疆一直处于很稳定的干热。但意外的是,它的阈值正被持续推高。
去年新疆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指出,新疆气温整体已达到历史第二高度,北疆夏季气温创新高。此外,一些过去不以高温著称的城市,比如伊犁、巴州北部,也在打破自身的气象记录。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沙漠。
气候变迁的路径,并不总是先改变人,再改变农业。去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新疆和田沙漠温室试种快速繁育水稻获得成功。今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育出千亩水稻,柯坪盐碱滩的小麦堆满粮仓。新疆正超越“鱼米之乡”江西、比肩“黑土地之乡”辽宁,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在和田,不少温室大棚建在沙漠上,建设用地成本低,日照时间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认为,正是得益于光和热,和田沙漠成为了非常理想的试验场地。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从农业技术角度来看,这得益于灌溉手段、技术设施和选育品种的突破;
从气候层面来看,本该最不适合种水稻的地方,却因为气温持续偏高、光照充足、热量积累强度超出常年水平,反而具备了培育条件。
或许连新疆自己都没料到,异常的热带来了粮食高产的“神助攻”。
把目光移向欧洲,我们会发现,整个北半球的“凉爽带”正在集体向热屈服。曾经夏季梁爽的欧洲,北欧、中欧、英伦三岛人们习惯不开空调、晚上开窗就能入睡的生活。
但现在,这一切正在被打乱。最近,欧洲的多个国家也陆续经历了超出历史经验的高温冲击。
西班牙局部气温达到46℃,打破1965年以来纪录;
葡萄牙莫拉地区气温达到46.6℃;
法国创下40.9℃的6月气温新高,气象局首次对全国88%的省份启动橙色预警;
意大利对21城发布最高级别红色警报……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高温边界正在不断上移。要知道,这些度假国家的温度能达到40+,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今年5月底,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伯奇冰川突然崩塌,裹挟着冰块和泥沙冲毁村庄,这种极端现象正是持续高温下冰川稳定性被破坏的结果。
气候越来越反常
这些地区异常升温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但都离不开极端气候的变化。
以东北为例,今年副热带高压大幅度异常西伸北抬,这是控制夏季天气的一个“巨型热盖被”,原来只盖在华中、华南,但近年来一路往北压,影响到了华北和东北中部。
在它的控制下,东北地区晴空万里,云量极少,太阳辐射毫无遮拦地直射地面,再加上地面风速偏小,热气排不出去,只能在地面不断累积。
与此同时,西风带暖高压脊形成了一道“屏障”,阻挡了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南下,使得东北地区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迎来带来凉爽的“救兵”。
就好比一个密闭的蒸笼——外部的凉气进不来,内部的热气又散不出去,温度自然会不断攀升。
来源:公众号蓝星地理研究室
而新疆同样遭到了异常高压环流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移与伊朗副高这个巨大的暖空气团的“加码”,双重高压联手,像给新疆扣上了双层盖子,热量难以散发,最终造就了大范围持续高温。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
据国家气候中心初步判断,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3个最暖年份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高纬度地区也难以幸免。不少研究更指出“极地效应”,即冰雪融化导致地表反照率降低,加剧区域性变暖,高纬地区可能升温更快。
像东北和欧洲,都面临着“城市系统跟不上气温变化”的尴尬。
东北的建筑习惯是御寒为主:厚保温层、双层玻璃、密封窗户,冬天保暖,夏天却很难散热。很多老小区不通风、绿植少,室外道路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些都像海绵一样把热吸进去,再慢慢释放。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即使气温不是最高的,体感却是最热的。
欧洲也类似,大量住宅没有空调、老城区街道狭窄、建筑设计强调保温但不隔热,电网调峰能力不足,供水系统受限。洛杉矶、纽约、米兰等城市开始设立“避暑中心”,像在应对灾难一样应对热浪。
社交媒体上,不少留学生都表示“被热得没招了”,开始锡纸封窗自救,在健身房、超市等公共场所蹭空调。
社交媒体上,不少留学生都表示“被热得没招了”,开始锡纸封窗自救,在健身房、超市等公共场所蹭空调。
可以看出,有些地区从未想过自己会变热,也没做好抗热的准备。
可以明确的是,地球未来可能越来越热。面对热浪的追击,我们逃无可逃。每一个城市和个人,都需要做好准备。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参考文章:
1、吴晓波频道:《高温下的东北空调荒》
2、凤凰WEEKLY:《史上最热夏天,到底有多「致命」?》
3、央视新闻:《40℃以上天气频现!最近为啥这么热?》
4、蓝星地理研究室:《为什么今年东北这么热?》
5、澎湃新闻:《46℃!欧洲遭遇“高温休克”,经济动荡与社会裂痕并现……》
6、搜狐新闻:《地狱级高温席卷南欧:40℃炙烤+野火肆虐,气候危机再敲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