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外界原以为这将标志着中美贸易谈判的最终决断,但双方围绕稀土问题的博弈却依然持续,战火不断。此次没有硝烟的争斗中,五角大楼投入4亿美元以及白宫频繁的闭门会议,揭示了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重大短板。
早在7月10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已经以4亿美元投资成为MP Materials这家美国最大稀土公司最大的股东。这一消息传出后,MP公司的股价当天便猛涨50%,资本市场的狂热似乎掩盖了事实的残酷:这笔资金,实际上仅相当于中国领先稀土企业一年研发投入的五分之一。尽管MP Materials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矿——芒廷帕斯,但到2024年,其稀土精炼产量在全球的占比不过3%。而且,该公司生产的稀土精矿依然需要运往中国加工处理。美国本土的分离纯度最多只能达到98.5%,而中国所掌握的“串级萃取工艺”能够将纯度提升至99.9999%。这项技术差距意味着,美国即便投入巨额资金,也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7月31日,白宫紧急召集了10家稀土企业的高管,提出了三项“自救方案”。第一项是提供最低价格保障,第二项是设立5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第三项则是简化环保审批程序。乍看之下,这些措施力度空前,但实际上背后暗藏玄机。首先,最低价格保障揭示了美国稀土产业的脆弱性。中国的稀土价格仅为美国生产成本的60%,如果政府干预采购,必然会推高军工企业的成本,F-35战机的单架成本或将因此增加200万美元。其次,50亿美元的基金如果分摊到整个产业链上,平均每家公司只能获得5亿美元,而中国稀土企业的年研发投入普遍高于这一数额。最后,简化环保审批有可能加快矿山的开发,但美国严苛的环保法规仍然使得这些项目的周期至少需要5年以上。
面对本土产能的困境,特朗普将目光转向了缅甸。7月24日,美国解除对缅甸军政府盟友的制裁,并计划投资30亿美元修建中缅边境稀土运输通道。然而,这一计划面临三大主要障碍。首先,缅甸的稀土主要产区——克钦邦,长期处于地方武装控制,政府军与民地武的冲突导致矿区的年停产率超过40%。其次,当地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从矿区到出海口的运输需经过300公里的山路,运输成本是海运的10倍。最后,即便美国获得了原矿,仍需依赖中国的精炼工艺,因为中国在中缅边境建立了稀土加工园区。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局面,使得缅甸计划更像是一次政治秀。
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的稀土反制措施显示了极强的精准打击能力。自4月起,中国实施了中重稀土出口管制,这直接导致美国军工企业所需的镝、铽等关键元素库存下降至仅3个月的警戒线。此外,中方通过“溯源追踪”系统,将稀土的出口与民用、军用用途进行绑定,这迫使美国在谈判中不得不作出妥协。尤其在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稀土磁体出口环比暴涨660%,而出口许可证的审批通过率仍被控制在25%。这一精准松绑策略既缓解了美国汽车企业的停产压力,又保留了随时收紧的主动权。
欧盟的困境尤为明显。7月10日,欧盟议会以523票通过决议,要求中国无限量供应稀土,但欧盟自身有98%的稀土依赖进口,且本土开发项目因环保问题进展缓慢。更为突出的是,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中,约40%是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转口至美国,这一“曲线救国”反而暴露了欧盟供应链的脆弱性。日本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尽管三菱商事与澳大利亚签订了稀土合作协议,但该项目的投产要等到2028年,而中国已经在日本周边建设了三个稀土回收中心,形成了技术包围圈。由于这种时间差,全球稀土博弈的主导权似乎早已倾向于中国。
这场稀土之争,实质上是两种产业模式的对决。中方经过40年的努力,构建了“采矿-精炼-应用”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资本和政治手段,重建自己的稀土供应链。在技术储备方面,中方掌握了全球78%的稀土分离专利,即使美国投入3000亿美元,也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初步替代。中国目前正通过“第四代半”分离技术实现零污染生产,而美国处理稀土废渣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即便美国建立起本土产业链,也很难在全球市场中与中国竞争。
当特朗普在白宫为4亿美元的投资大肆造势时,实际上,中国的稀土企业已经完成了新一代分离设备的测试。这场较量,也许已经注定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