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智库院长郑敏深刻洞察到 AI 所带来的变革。AI 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正在开启新一轮的能力平权大门。它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和能力壁垒,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以往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智能工具和分析能力。无论是在企业决策、市场研究还是个人生活中,AI 都能为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平等的助力,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信息、挖掘价值。郑敏以其敏锐的视角,引领着人们在 AI 时代拥抱这一能力平权的浪潮,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 (ID:iebrun),作者:亿邦动力
2025被视为产业AI应用元年。特别是在电商及生产制造环节,AI正在穿透产业链毛细血管渗透开来。百万中小企业,应如何看待AI时代的商业机遇?以何种策略拥抱这股浪潮?
日前,亿邦动力董事长、亿邦智库院长郑敏先生在在浙江“平台+产业”AI大会上分享了《AI平权时代下生意增长新机遇》。郑敏认为,AI重塑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的进程,可能是新一轮能力平权,不仅会带来普惠性增长,还有可能为中小企业跃升带来可能性。在这次的演讲中,郑敏首次提出中小企业AI六边形创富模型和拥抱AI的三阶段论策略。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郑敏: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各位汇报我们在AI方面的一点研究和思考。
年初,亿邦动力有一个判断,认为影响今年增长的两大变量,一个是AI,另一个是情绪价值。
产业AI落地
到底给商业带来了什么?
今天讲的重点是AI,它到底给商业带来哪些机会?我们用了半年多时间认真地学习和梳理,发现AI给商业带来的机会,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第一个是运营的AI化。
第二个是产品的AI化。
第三个是商业模式的AI化。
关于运营的AI化,今天上午到现在,我们听了很多很好的案例,接下来的分享也会有很多非常出色的AI科技工具,帮助大家提升运营效率。所以在运营AI化层面,我们把AI当做一个工具,它能够迅速提高效率。
第二个方向是产品AI化的机会。我配了一张图,中间的是炒菜机器人。这是一位美国洛杉矶的华人朋友去年推出的产品,AI自动配菜和炒菜,可以通过感知菜的颜色温度自动调整火候。AI机器人炒出来的中餐,基本上5美元左右一个菜。
前不久,我还看到一个做AI玩具的公司,叫乐享科技。他们做了一款产品叫AI宠物狗,起初用来陪家里的小孩玩,投放到市场上之后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玩具,还能感知你的情绪,自主做出决策。当主人开门的时候,它真的就像一条狗,摇着尾巴到门口来接你。当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它像真的宠物狗一样,摇着尾巴到阳台上去晒太阳。
这让我们看到,产品的AI化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1688平台,有超过六十万家工厂,我们的产品哪些可以带电?哪些可以带芯片?哪些可以带AI?这都是能够打开产品想象空间的巨大方向。
第三是商业模式的AI化。这是一款能感知植物生长状态的AI智能设备,和手机App连在一起,公司的名字叫光合植语。女孩们在办公桌上养花花草草,把它插在花盆里,用手机App就可以跟这盆植物对话。比如,它会跟你说“主人,今天我渴了”“今天我饿了”“我缺什么”。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大的想象空间来自植物的拟人化,比如跟你说“主人,这几天你是不是不开心,我们聊点什么”。
最近十天,我77%以上的时间放在社交和短视频App上。用户的时间在哪儿,商业的机会就在哪儿。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的预测,接下来人们70%以上的时间都会交给AI,而AI社区可能是新流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那么,你说生意的机会在哪?所以有嘉宾刚才为什么那么动情地讲Agent,拥抱AI,我特别能体会。因为将来客户和消费者的时间,大部分会交给AI。
继信息和交易之后
AI正在带来新一轮能力平权
我在电商行业,今年从业正好25年。我清晰记得,当年大佬们畅想互联网有一天会像自来水一样,一是无处不在,二是成本足够低,拧开水龙头,水就来了。
2025年之前,AI是科技圈的话题;2025年之后,AI也成了应用圈的话题。我们看到在AI应用领域,给点阳光就无比灿烂。所以,我认为商业应用是AI最有魅力的地方。
特别是今年,我们感知到的大模型训练成本,一下跌了90%以上。如果按照通义千问的朋友所说,大模型六个月性能迭代一次,那么性能继续往上突,成本继续往下降,是不是摩尔定律也会进一步被替代?
不论是互联网像自来水一样普及,还是AI应用的热潮,都是一种平权。互联网平的是什么权?信息获取权。电商平的是什么?平的是你的交易权。今天,无论你在北上广深最繁华的街区,还是在村镇里,都能轻松获得来自互联网上的信息和商品。
每一次平权背后,都是巨大的商业机会。2004年,中国加入WTO三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把企业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改成了备案制。
这是一次非常有标志意义的平权,让中小企业在外贸领域里突飞猛进。2004年中国外贸出口5933.7亿美元(汇率为8.3元人民币/美元,约合4.87万亿元),2024年外贸出口到达到25.45万亿元,这是中小企业平等参与生意带来的巨量动力和想象空间。
今天,我们再看AI的时候,认为中小企业可以拥抱能力上的平权,进而带来生意上的想象空间。
2006年,还在《电子商务世界》杂志的时候,我们和阿里巴巴联合发布了《网商赢天下——中国网商生存发展报告》。那份报告使我有机会去很多城市,甚至是一些村镇,拜访一些中小企业。
拜访给了我巨大震撼,与北京的跨国公司和大央国企来比,这些中小企业非常聪明,智力一点都不差。中小企业非常勤奋,在创新方面极具胆量和魄力,敢干也能干。但为什么就是竞争不过大企业?
从2006年起,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每一年都会有点心得,到目前为止有点轮廓了。中小企业哪都强,但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成本和效率远不及大型企业。生产要素,通俗来说就是技术、资本(钱)、土地和人才,现在又加上了数据。
中小企业弱在哪?更通俗点说,就是弱在产业资源的配置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连着成本和效率。今天,我们说有了AI,就可以极大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能力和产业资源配置能力上的差距。
AI补足能力
中小企业成“六边形创富能手”
用中小企业的语言来看,捕捉商机、组织产品、营销推广、运营服务、团队建设和财务管理,这六个方面事关生死和发展。今天,在AI补足能力的前提下,我认为中小企业个个可能成为六边形创富能手。
比如捕捉商机,一些跨国公司每年买市场洞察和调研报告的钱几千万起,中小企业肯定买不起。但中小企业用上AI,今天讲了很多案例,泉州的刘世奇,义乌的舒凯,都有了快速、实时获取市场洞察的能力。它虽没有几千万调查报告的系统,但效率会更高。
前不久,我走访了一家做影视周边配件产品的企业,SmallRig,中文名字斯莫格。老板大学毕业之后创业,卖汽车电子显示屏,做了两三年普通卖家,认为再干下去肯定有问题。于是,他坚定地转去做研发。
他围绕摄像周边设备做研发,比如三脚架、云台、轨道和大型相机的扩张器等。他自己并不玩这些,把样品放在网上请用户提意见,根据用户反馈研发出产品,再送给提意见的用户。
SmallRig,年营收十多个亿,利润非常好。它早就从卖家变成了品牌,以至于日本索尼等都找它合作、代工。这就是市场洞察、捕捉商机和组织研发的重要性。
很多年前,电商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叫千人千面。千人千面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每个瞬间和每个诉求,将产品送到他的面前。但是今天,千人千面发生在客服和用户沟通上,不仅仅商品,还是人的千人千面。
做生意的人知道,跟不同用户沟通,一定要用不同的语言。有的人喜欢委婉一点,有的人喜欢直接一点,有的人喜欢文艺一点,有的人对价格比较敏感,这决定了你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在AI的帮助下,中小企业拥有了和大企业一样销售能力,实现用户沟通和客服的千人千面。
在营销推广方面,之前聊的更多是数字人的直播和AI产生内容,带来的提效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
除了营销能力,中小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也相对较弱,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不是中小企业不想生产出好产品,而是确实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质检流程体系和能力。我们看到,AI在质检领域的应用,已经是非常成熟。当然,大企业也在用AI在质检。比如泡泡玛特,用AI做质检,效率能提升40%以上。
AI让中小企业变成六边形创富能手,应用甚至包括财务管理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资金链就断了,其实(用AI)管控一下有可能优化好的。
灵感与信念优势
让新生代生意人更强
很多人担心,AI会替代人,我们一直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AI使人更强,AI一定会让新生代生意人更强。
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中小企业老板里,念完高中的都不算多。但是今天,情况悄然发生变化,一批更高文化素质、更有知识的中小企业从业者已经来到我们面前。
我们研究了一些1688的商家案例,有大学生创业的,也有白领做副业的,还有自由职业者,没有人缺文化。他们有两项能力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第一是灵感,第二是信念。
董建明是一位00后,厂二代,接班之后研究消费者习惯,把一个父亲那代完全2B和2G的纯定制礼赠变成时尚用品。他认为包袋最重要是让用户喜欢,这是他在审美上的灵感。
还有一位90后车主,感觉车里杯架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在需求动态方面产生灵感,开发出自己的杯架产品,价格比同行低,毛利比同行高。
一位辞职的白领,做手串生意,产品采购渠道在1688。但怎么解决同质化问题?他做了很多个性化贴纸和卡片,与手串配合在一起。这是他产品独特性的灵感。
我在想,这些优秀的商家朋友,用AI补齐能力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无论现有的企业家多么强,还是现有的企业家多么优秀,时间是好东西,一定是一代新人胜旧人。
拥抱浪潮三阶段论
中小企业的AI“阳谋”
当AI已经摆在面前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策略去拥抱它?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紧跟平台,第二个阶段叫引领平台,第三个平台叫跨越平台。
这个感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2022年2月24日,那天我跟表哥有一次比较深度的交流。我们在聊中小企业站在数字化的面前,将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到底是被动还是主动?我们分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肯定是被动的,平台推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第二个阶段,中小企业在平台带动下把建成数字化能力之后,就成了数字化的自由民。
我很赞赏,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姿态。他认为,中小企业没有数字化能力的时候,大平台应该领着他们干数字化;当他们真有了自主的数字化能力时,我们愿意成为合作伙伴之一,去成就他。当然,平台也会努力去升级技术和工具。
2025是产业AI元年,我们讲去打造Agent,意味着AI在产业应用属于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我觉得紧跟平台就对了。第二个阶段,运用这些平台工具成为最靓的仔,你就是在引领平台。当你跨越平台,进入第三个阶段的时候,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在中国甚至全球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家和企业。
这种例子,二十多年来我看的太多了,企业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今天上午,我听到来自泉州的刘世奇就在讲,从一个小白一点点思考商业,一点点琢磨产品,把一个2B产品干出92%的毛利率,超越了所有上一代人的想象。
我先汇报这些。关于AI在电商中的应用,我们做了一份《AI电商调研报告》,提供给大家参考。
最后,也有一句感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种,AI to B刚刚开始,大家加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