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立于2004年的老牌公募基金,东方基金凭借超千亿元的管理规模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但细究这份规模成绩单,固收产品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主动权益投资板块正陷入业绩低迷、规模缩水的双重困境,两位任职超十年的“基石老将”王然与李瑞近期更是因产品表现不佳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司权益投资能力遭遇严峻考验。
在东方基金权益投资团队中,任职超十年的王然与李瑞曾被视为核心力量,如今却面临业绩“滑铁卢”。作为权益研究部总经理,王然目前管理三只基金,截至2025年8月14日,这三只产品的任职回报均处于负值区间,管理总规模仅2.05亿元,与公司千亿体量形成巨大反差。
其中,东方品质消费一年持有A/C类自2021年7月由王然接管以来,任期回报分别低至-57.93%、-58.31%,净值双双跌破0.5元,A类份额净值仅0.424元,C类份额净值0.417元。从业绩表现来看,该产品近1年、近2年、近3年收益分别为16.68%、-16.67%、-37.62%,不仅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更是稳居下游,近3年在3069只同类产品中位列2932名,处于垫底水平。
另一只由王然管理超六年的东方城镇消费主题混合,业绩同样不尽如人意。近1年、近2年、近3年收益分别为16.53%、-15.83%、-28.70%,持续低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与沪深300指数涨幅。业绩低迷直接导致规模缩水,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基金期末净资产仅0.28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末的0.46亿元缩水近四成,面临清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王然管理的东方新兴成长混合存在高换手率问题。该产品由其从2015年6月管理至今,任职回报为-30.68%,近年换手率常超600%,2024年二季度末更是突破750%。高频率交易并未带来收益提升,反而使产品近三年亏损幅度扩大至38.71%。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指出,非高频量化策略的基金若换手率过高,往往意味着投资策略不稳定,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相悖,不仅会增加佣金、印花税等交易成本,还可能出现追涨杀跌、风格漂移等问题,最终侵蚀投资者收益。
相较于王然,李瑞曾凭借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的亮眼表现成为东方基金权益投资的“招牌”。该产品成立以来业绩一度高达195.68%,2020年更是以116.3%的涨幅在159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9位,成为市场瞩目的明星产品。
但从2022年开始,这只明星产品业绩急转直下,2022年至2024年收益分别为-31.69%、-32.02%、-2.11%,连续三年亏损,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跌至垫底区间。业绩崩塌直接引发规模“腰斩”,该基金管理规模从2021年底的224.41亿元大幅缩水至2024年底的87.36亿元,2025年中进一步降至78.58亿元,三年时间规模蒸发超六成,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
李瑞管理的其他产品同样陷入规模缩水困境。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A自2022年年中至2025年年中,规模从1.4亿元缩水至0.52亿元,三年缩水幅度达63%;东方高端制造混合A在2024年也因频繁调仓导致换手率高企,虽未披露具体亏损数据,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投资者持有体验不佳,规模同样呈下滑趋势。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张碧璇表示,主动权益类基金的高换手率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除了显性的交易成本,隐性的市场冲击成本也会侵蚀收益,若换手率异常升高,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转向短期投机,导致产品偏离既定投资风格,净值波动加剧,最终降低投资者持有体验。
从东方基金整体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数据显示,公司管理规模1234.05亿元,旗下基金数量123只,但权益类产品的表现却与千亿规模严重不匹配。固收产品撑起的规模“光环”下,主动权益投资能力的羸弱逐渐暴露,两位核心“老将”的业绩折戟更是让市场对公司权益团队的投研能力产生质疑。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权益投资团队调整、投研体系优化、产品业绩改善等问题,有媒体记者曾尝试采访东方基金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时未收到正面回复。这种回应缺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若公司无法及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改善权益产品业绩,修复投资者信任,未来可能面临更多资金赎回,千亿规模的“护城河”也将面临挑战。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已成为基金公司吸引资金、树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东方基金若想摆脱当前的权益困局,不仅需要重新梳理投研体系,提升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更需加强风险控制,避免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问题,才能重新赢得市场认可,否则将在行业分化中逐渐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