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一张中期业绩公告背后,中国头部药企的创新转型与国际化战略路径清晰可见。
8月18日,翰森制药(03692.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2025年上半年,翰森制药收入约人民币74.34亿元,同比增长约14.3%;溢利约31.35亿元,同比增长约15.0%;每股基本盈利约0.53元,同比增长约14.8%。
2025年上半年,翰森制药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约61.4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总收入比例上升至约82.7%,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成为报告期内驱动业绩上扬的主要因素。
根据财报, 对外合作方面,2025年上半年,自默沙东收取的BD许可费首付款计入合作收入1.12亿美元。2025年6月,翰森制药授予再生元(Regeneron)在研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S-20094海外独占许可,并已于2025年7月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取最高1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分析翰森财报可见,本土药企从“仿创结合”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成效,更折射出本土头部药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的成长路径。
“从行业对比视角看,82.7%的创新收入占比已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4年国内头部药企创新药收入占比普遍在50%~70%区间)。这一结构的优化直接带动了整体业绩的稳健上扬。”值得关注的是,合作产品(如License-in品种或联合开发产品)的同步高增长(预计增速与创新药相当),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管线多样性,可以降低单一研发管线失败的风险。
“引进与输出”双轨并行
从财报可见,创新药销售收入已经成为翰森制药业绩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创新药收入占比突破80%。
分领域看,2025年上半年,翰森制药在抗肿瘤、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及其他疾病领域收入分别为约45.31亿元、7.35亿元、7.68亿元、14.00亿元,占总收入比分别约为60.9%、9.9%、10.4%、18.8%。在创新药产品线中,阿美乐(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和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马替尼片)等核心品种市场表现亮眼。这些药物推动公司创新药收入以超过整体增速的步伐快速增长,成为业绩增长的主动力。
另外,研发投入方面,翰森也在逐年持续加大。2025年上半年,翰森研发开支14.41亿元,同比增长20.4%,占收入比例19.4%。
观察其今年来一系列动作不难发现,翰森采用的是“引进与输出”双轨并行路径。在创新药引进方面,去年8月,翰森与麓鹏制药就新一代BTK抑制剂LP-168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翰森获得该药物在中国所有非肿瘤适应症的独家权益,交易总额不超过7.29亿元人民币。
LP-168是一款小分子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截至目前,麓鹏制药正就LP-168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其在中国的最高研发阶段为肿瘤2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翰森制药表示,借由本次与麓鹏制药的合作和LP-168的引入,公司将进一步扩展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管线组合,从而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用药选择。
2024年3月,普米斯将许可翰森制药使用普米斯自主研发的抗EGFR/cMet双特异抗体HS-20117/PM1080用于开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根据许可协议,普米斯将获得翰森制药支付的首付款和基于ADC产品的开发、注册及基于销售的商业化里程碑潜在付款,合计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信息,HS-20117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HS-20117联合治疗在晚期实体瘤癌患者中的Ib期临床研究;HS-20117联合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中的Ib期临床研究;HS-20117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I期临床研究。
在创新药输出方面,2023年10月,翰森制药与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就ADC肿瘤新药HS-20089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根据协议,翰森制药收取85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取最多14.8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023年12月,翰森制药又与GSK就另一款ADC新药HS-20093达成独家许可协议,翰森制药获得1.85亿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多15.25亿美元的成功里程碑付款。
公开信息显示,HS-20093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疗法认定(BTD)。在国内,HS-20093也有三个适应证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用于小细胞肺癌适应证的治疗已进入三期临床研究阶段,还有多项用于治疗头颈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食管鳞癌及其他实体瘤的PoC概念验证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创新药占比超八成既是其转型成果的体现,也是本土药企在政策、市场、技术三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而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演进,则进一步验证了本土创新生态的成熟——从‘跟随式创新’到‘原创性突破’,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协同’,翰森等头部企业的探索,正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样本。”前述分析师认为。
撕掉“跟随者”标签
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通过引进高潜力早期项目可以降低自主研发风险,再通过对外授权实现研发投入的变现,为持续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这也是目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缩影。根据行业机构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创新药领域BD出海交易事件已超过50起,披露合作总金额合计高达484.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创新药企用半年时间,撕掉了“跟随者”标签,正式成为全球疗法的定义者。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创新药BD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与2024年同期相比,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大幅跃升。
具体而言,一方面,头部药企不再满足于单纯引进海外品种,而是通过“全球权益License-out”(如将中国区权益与海外企业共享)、“中美双报”联合开发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翰森近年来亦加速国际化布局(如其与海外Biotech合作开发针对亚洲高发瘤种的ADC药物),未来合作产品的收入贡献中,海外市场的分成占比有望提升。
另一方面,从“单一交易”到“生态共建”,产业链协同深化。药企与Biotech、科研机构、CRO/CDMO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种引进,而是向“早期研发共投+临床资源共用+商业化能力互补”的全链条协同延伸。例如,翰森可能通过与创新Biotech成立合资公司、共享实验室平台等方式,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靶点筛选效率。同时,借助跨国药企的全球销售网络,放大创新药的市场价值。
此外,从“财务投资”到“战略绑定”,合作深度决定长期价值。过去License-in交易多以“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的短期财务安排为主,而当前头部药企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合作、管线共研等深度绑定方式,与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引进品种的失败风险(通过共同承担临床开发成本),还能通过技术共享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如引入海外企业的AI靶点发现平台)。
不过,当诸多公司实现盈利主要依赖于商务拓展(BD),此种盈利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对此,高盛亚洲医药研究主管陈子易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Biotech而言,若其尚未实现盈利,那么仅有的一点利润可能全部来自对外授权许可(license out)收入,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较大。从整个行业板块来看,情况也较为分化,部分公司受商务拓展的影响较大,而部分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
“坦率地说,企业估值并非简单地依据授权许可费用,并套用市盈率(PE)模型来计算,而是需要综合考量资产本身的内在价值以及其在当前阶段的成功概率。”陈子易认为,关于对外授权,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性机遇。但我们所说的结构性机遇是针对行业本身而言,并非意味着所有结构性机遇都必然带来个股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包含着更多生物医药资产的证券化,因为资本市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出现大规模首次公开募股热潮时,企业应抓住这一窗口机遇。
“不过也需要强调,依靠BD实现的盈利不应被视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我们并不盲目地假定商业合作带来的盈利具有可持续性,我们仅会针对单个项目、具体公司进行评估。”陈子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