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动手,似乎并不令人意外。2025年8月15日下午,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空军基地的停机坪上,普京的专机舱门关闭的速度远超预期,比原定计划提前40分钟起飞,连原定的工作餐也未曾享用。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站在一旁,面对着福克斯新闻的摄像机,进行了一场长达30分钟的采访。在这场采访中,特朗普不止一次主动提到中国,显示出他对中俄关系的明显关注。
在第一次谈到普京时,特朗普称其“真够强硬的”,接着又补充道,“这一点和中国很像。”此时记者正打算转移话题时,特朗普再次谈到中国。当被问及是否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关税时,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软化了态度,“因为今天的事情,我现在不再考虑这个问题了。”他暗示如果俄乌谈判取得进展,这一威胁就可能永远不再提及。特朗普的这种态度转变透露了他对关税威胁背后的真正动机——并非真心想加征关税,而是将这一政策作为促使普京坐上谈判桌的工具。
此次峰会的筹备过程充满了波动。8月8日深夜,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宣布,“8月15日,阿拉斯加见普京!”不到12小时,克里姆林宫便确认了这一日程。此次峰会地点选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具备深远象征意义。这不仅避开了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的潜在逮捕风险,还纪念了沙俄时期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的历史性交易。
在峰会前的几天,普京拨通了北京的电话,这一通电话持续了近一小时。普京详细向中方通报了与美国代表的会谈情况,并特别强调了俄乌前线的局势。他还向中国保证,无论谈判结果如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始终如一。中方也明确回应:“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将坚守立场。”
会议于阿拉斯加时间8月15日上午11:30开始,美方代表团包括国务卿鲁比奥及总统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俄方则由外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尤里·乌沙科夫陪同普京出席。原定六小时的闭门会谈在不到三小时后匆匆结束,甚至连预定的工作午餐也取消了。会后的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表示此次会谈“富有成效”,而普京则称之为“及时且有益”。然而,两国领导人并未签署任何协议,特朗普也向媒体坦言:“虽然没达成协议,但我们至少为未来铺平了道路。”
在福克斯新闻的专访中,特朗普显然受到了此次会谈的影响。他直言:“普京真够强硬的。”然后他补充道:“这一点和中国有些相似。”虽然主持人并未主动引导话题,特朗普仍旧继续讲述,称普京告诉他,如果自己当时还在位,“俄乌战争根本不会发生。”他进一步批评前任政府,尤其是奥巴马和拜登,称他们做了“看似不可想象的事情——促使中国和俄罗斯走到了一起”,并直言“这不好。”
采访进行到关税问题时,特朗普第二次提到中国。他曾在峰会前一周威胁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二级关税”,并且已经对印度实施了25%的关税。然而,当福克斯记者问及是否对中国采取类似制裁时,特朗普却突然改变了态度,表示“今天的事情让我不再考虑这一问题”。他暗示,若俄乌和谈进展顺利,所谓的二级关税就永远不会再提及。特朗普的这一转变让人看出,他并非真心要对中国实施制裁,而是将这一威胁作为施压普京的工具。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似乎是在效仿70年代的“逆向尼克松”战术,即通过拉拢俄罗斯来对抗中国。然而,现实中的数据让这一构想看起来过于理想化。2024年,中俄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2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19.6%。与此同时,中国还为俄罗斯提供了90%的关键芯片,西方企业撤离俄罗斯市场后,中国车企在俄市场的份额从4%暴增至78%。这种经济上的紧密合作,使得特朗普的“分化策略”变得尤为艰难。
在阿拉斯加的峰会中,特朗普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建议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并提出俄方应出资200-500亿美元用于乌克兰的重建。然而,这一强硬的提案不仅未能得到俄罗斯的积极响应,反而引发了欧洲的担忧,波兰军队已开始向乌克兰边境集结。更重要的是,这一提案并未动摇中俄日益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
普京在会前已与中国就相关事务进行了沟通,明确表示无论会谈结果如何,中俄关系不会改变。他还提出,中国可以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的讨论,虽然特朗普对此表示质疑,但这一提议无疑凸显了中国在欧亚安全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普京的立场坚决,强调中俄的战略合作不仅仅是偶尔的交易,而是一个深远且不可逆转的战略选择。
总结来看,特朗普与普京的会谈无论结果如何,透露出的却是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朗普和普京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中国,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焦虑和对自己影响力衰退的无奈。而普京在面对这一变化时展现出的冷静与自信,则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提供了珍贵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