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GDP全省长期垫底,高校数量不多,产业结构单一……这些标签让外界对宿迁的评价始终不高。然而,在这个处处高压竞争、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存在感最弱”的宿迁蓄势已久,准备“洼地崛起”的契机。
一、“低起点”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机会
宿迁1996年才设立地级市,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基础薄弱,被外界戏称为“苏北小透明”。2023年,宿迁GDP约4400亿元,在江苏13市中排名末位,不及榜首苏州1/5。但宿迁人口约为500万,且年轻人口比例在全省靠前,具有劳动力优势。
低起点看似劣势,实则也意味着“负担轻、空间大”。相比苏南动辄几十年的产业固化,宿迁的产业结构更具弹性,可以根据时代需求快速调整。近年来,宿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与招商引资中采取“超常规”姿态——这正是“洼地”破局的关键。
二、“拼”出来的宿迁速度
宿迁虽然“年轻”,但拼劲十足。2023年,宿迁在全省GDP增速排名第三,仅次于南通和泰州;2024年上半年,其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江苏前列。电商产业是宿迁的一个亮点,以“洋河电商小镇”为核心形成完整链条,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的服务中心纷纷落地,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
更重要的是,宿迁在营商环境上的“较真”令人印象深刻。它是全国首批“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结”的城市之一,从注册公司到拿营业执照,最快只需几个小时;政策兑现有“阳光热线”,企业遇到问题可以一键反馈,政府专人跟进。这种“拼服务、拼效率、拼政策”的态度,为宿迁吸引外来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两年,宿迁GDP已由升至全省倒数第二。
三、文化与资源的“后发潜力”
宿迁其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也是著名白酒“洋河”、“双沟”的发源地。以洋河为代表的白酒产业,不仅为宿迁带来了稳定的财政收入,还让这座城市有了“国货品牌”的文化辨识度。
此外,宿迁地处淮河流域,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骆马湖、洪泽湖环抱之间的发展潜力巨大。相比苏南已经高度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宿迁在绿色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上的空间远未被开发。正所谓“高地太满,洼地自有潜流”。
四、“崛起”的难点在哪里?
“洼地崛起”并不意味着宿迁可以轻松翻盘。宿迁当前仍面临几大核心难题:
一是产业链短、集群度不够。虽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起步,但尚未形成如苏州那样的高端制造业链条;二是高等教育资源薄弱。缺乏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人才外流严重,限制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布局;三是区域认知度低。宿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话语权不高,招商难度相对较大;四是城市品牌缺失。年轻人对宿迁的印象模糊,缺乏强烈的“归属吸引力”。
宿迁起步晚底子薄,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没有机场也没有港口的劣势下,近年一举反超连云港,摆脱了江苏倒数第一的称号。宿迁人没有机场,要想坐个飞机,到附近的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都得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宿迁要不要建设一座自己的国际机场呢?
当苏南走向饱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向中西部延伸成为国家战略,“洼地”如宿迁,反倒成了新一轮资源配置的热土。关键不在于它是否“出身卑微”,而在于它能否认清自身优势,打破路径依赖,在制度、服务、人才、生态等多维度建立新的“增长逻辑”。
当宿迁38% 税收、24% 就业、65%电商流量系于京东一身。“宿迁人打电话给京东客服,可能会遇到亲戚或同学”。京东深刻改变了宿迁的经济结构、城市面貌和就业生态。宿迁崛起本质是场“与东哥的生死博弈”。“京东宇宙中心”的宿迁,白酒泡透的江苏“小老弟”!
宿迁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积蓄“势能”。当洼地之下的水位持续上涨,终有一日,它会冲破束缚,迎来属于自己的那场“崛起”。
上一篇:北上广深杭私募业绩10强出炉!北京仅1家百亿私募上榜! 北上广深杭私募业绩10强出炉!北京仅1家百亿私募上榜!
下一篇:居然智家“新掌门人”:70后王宁“藏锋”5年,去年薪酬172万 居然智家“新掌门人”:70后王宁“藏锋”5年,去年薪酬1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