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尤其是语文。我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经常让我造句。每当我期期艾艾地憋不出一句整句的时候,老师就会叹着气对我说:你连一句句子都造不出来,以后能靠什么工作来维生呢?
但是今天,我要大声地告诉老师:虽然我的确不擅长造句,但我擅长造词啊!所以我现在已经是一家汽车公司的营销总监了!这个事实恐怕会让我的语文老师大跌眼镜,所以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不禁扬眉吐气,很有一些发自内心的得意。
虽然我还是不会造句,也不会写文章,哪怕动手写一个简短的“道歉声明”,都要为这个“道歉声明”继续道歉,但是我的老板还是很器重我的,认为我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功能。
老板欣喜地当着全公司的面赞美我,表扬我懂得颠覆,夸奖我善于创新——这可比什么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牛X多也省钱多了。虽然老板说这话的时候,几个工程师看我的眼光有些不屑,但我认为他们是嫉妒。好在我并不拿这种无能者的愤怒放到心里去。
说实话,我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拿我的“专业”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很有些缅北电诈的嫌疑。但是老板的表扬听多了,我就觉得事实的确如此;而当我看到隔壁的同行们每次上市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争相造出闻所未闻的新词时,我坚信我已经找到了我的赛道,我也坚信我终于等到了一个风口——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哗众取宠者的时代!
我觉得在我们“造词界”难的并不是炮制新词,难的是炮制新的造词法。在这方面,传统汽车市场部的老古董们显然不如卖手机的脑筋转得快。当传统汽车市场部还在跟法务部讨论广告语是否合规的时候,新势力的市场部早就跑在了广告法的前头。
我大致总结了一些造词心法,今天讲给对汽车行业有兴趣的各位读者听。但请千万保密,特别不要传给我们那些同行。因为在我们这个行当,连车都可以抄袭,显然是没有什么版权意识的。就像牛群冯巩那个相声《小偷公司》里说的,“越是贼窝,越要加强防盗工作”,你们可以说我不懂车,可我还不懂同行吗?!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的汽车品牌玩的就是一个科技感。所有和科技沾点边的词儿对我们来说都是好词儿。
这么说吧,不管工科理科人事科,在我们这儿就必须都变成特高科—特别高级的科技的简写。我这么跟你说吧,我们整的科幻词儿,连刘慈欣来了都要眼晕歇菜。那些简单功能,经过造词人的妙笔生花,就显得那么高级,那么有仪式感,那么让人热血沸腾。
你看看,所谓的巴音布鲁克赛道防撞超级安全防护,可能就是基础的主副驾驶安全气囊加一个ABS防抱死系统,做这台车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巴音布鲁克;撒哈拉沙漠全地形超级自适应系统可能就是一个两驱加一个雪地模式,做这个车的人上一次玩沙子是在海南岛的亚龙湾;图书馆级深海孤独豪华静谧座舱其实就是加了一层普通隔音棉而已。而且不要忘记,图书馆的安静并不来自它的隔音墙,而是来自读者的有礼貌和不发声。
小时候学过语法没?如果学过,就要知道,在我们汽车界的形容词,从来就只有最高级,没有比较级。就算有比较级,那也只会和迈巴赫比较,而且一比就赢,一赢就麻。小时候学过数学没?如果学过,就要知道,我们汽车界的“遥遥领先”都是集合里唯一的最大值,除了一个自己,谁也没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就算有敢和我一起坐的,那也只能是劳斯莱斯,且我位在劳斯莱斯之右。
我们造词人的基本功就是不好好说话。我们不厌其烦地把一个简单事物肢解、重组、升华、凝练,从而达到面目全非、望之生畏、不明觉厉的效果。我们清晰地知道,“觉厉”是“不明”的效果,而“不明”是“觉厉”的前提。所以我们就是要让消费者“不明”——大家经常听说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就是我们最好的受众。
所以,我们总是把码字叫做“生物能指尖无脑机端口信息再生”,习惯把吐槽叫做“智能随机响应式负面评价创造”,经常把吃饭叫做“能量物质生命体转化工程”……好吧,如果有人告诉你我现在正在对那些莫名其妙的营销进行“贝叶斯攻击性语言文本不间断输出”——那就是我已经在骂人了。
造词人在一定时期内对贴靠某个概念的热衷,恐怕只能用成瘾来形容。这经常让我想起夏天在路边的西瓜皮上嗡嗡乱飞,却总也赶不走的绿头苍蝇。
比如,现在国家不让虚假宣传智能驾驶了,没有达到L3的硬说自己是智能驾驶的以后要负刑事责任了。但聪明的我就想到了L2.9的表达方式!我充分地利用消费者四舍五入的本能来宣传本公司的技术能力,简直是神来之笔。
本来,我今年要靠这个案例去竞争戛纳广告节金狮奖的,谁知道隔壁公司马上推出了L2.99的智能驾驶,说比我更接近L3,而隔壁的隔壁公司随即推出L2.999……于是,各个汽车公司开始玩起了小数点后保留几位的比赛,让我有苦难言。我只好把这种隔壁公司之间的无耻地码L的竞赛简称为码L隔壁的比赛。而且,在肉眼可见的将来,这种无聊的比赛恐怕还将继续下去。
在不需要专业的地方显得特别专业,是我们词人的一大技能。我知道一旦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车规级”的抽纸。这其实不算什么,我认为这只是小试牛刀。潜艇级的钢板我觉得也并无不妥,毕竟潜艇也是会沉的嘛。航天级的窗膜我觉得十分贴切,因为谁都知道宇宙飞船离太阳近,我们宇航员也是怕紫外线晒黑的。用了航天级窗膜的车主,每天一上车都给媳妇打电话:“我已经进入品牌智能座舱,皮肤感觉良好……”倍儿有面子。
我们之所以在不需要专业的地方显得特别的专业,目的是希望消费者可以认为我们在应该专业的地方会更加专业。可惜,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在需要专业的地方往往显得极其业余。怎么样?意不意外,开不开心?我们的信条是:当消费者开始运用联想,就是我们造词人大展身手的时候。因为当消费者靠联想思考时,他的逻辑能力和认知能力是最差的。
当我们造词人开始不厌其烦地创造概念的时候,你们就要小心了。因为我们正在瞒天过海,用抽象概念来回避实际技术能力的描述。
比如,当我宣传蓬莱岛巨鲸动力的时候,你就要小心我的发动机是否就是一个1.3的入门款;当我强调珞珈山灵龟底盘的时候,你就要开始警惕我用的其实就是一个非独立后悬架;当我赞美南天门玉帝龙椅座舱的时候,我其实就在说我的座椅其实不是真皮的……
在这个大家都卷起来的时代,卷不动价值了可以卷参数,卷不动参数的可以卷价格,连价格都卷不动了就只能卷概念了。毕竟搜神记、山海经、神仙传、西京杂记、聊斋志异,哪个都是版权过期的优质概念,只管放手拿来。以后大学汽车专业必修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研究也是顺理成章的。
的确,有很多人对我们造词人的事业不是很理解,甚至认为这种“造词”行为对消费者购车决策造成了严重干扰。他们说,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表示在面对众多复杂的车型命名和技术概念时,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某次购车访谈中,一位消费者表示,他原本计划购买一款主打智能科技的车型,但面对车企宣传的各种“智联系统”“智慧架构”等概念,根本无法判断其实际功能和优劣,最终只能放弃购买。
还有人跟我们抱怨,说当下车企层出不穷的生造名词,使得消费者难以形成对品牌的清晰认知。他们说当车企频繁使用生造词、晦涩缩写和玄幻名词时,消费者无法从中获取关于品牌和产品的有效信息,品牌形象变得模糊不清。长此以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辨识度和美誉度下降,品牌资产逐渐流失。
我觉得这种讲法挺可笑的。所谓“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岁忧”,我们只担心明年公司是不是还能继续干下去,什么品牌,什么长期主义,那都是类似于“一个半幅方向盘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学院问题,谁会去关心?
上面这些评论都是片面的,都是只建立在消费者视角上的评论嘛。为什么不能站在我们车企的角度上去思考营销造词的问题呢?我们现在的这个市场,是一个超级火烫、虚火上升的市场,大家都要用有限的钱去购买别人没有的特殊体验嘛!
可事实上,搞过汽车的人都晓得,哪里有那么多独有体验呢,以前的消费者买的是产品价值,可现在的消费者买的却是价格,还要附赠情绪价值。而且是那种九块九包邮送到家的情绪价值。我们这些新生公司,本来就是没有啥技术积淀,还不在情绪价值上动点脑筋吗?
更何况,开发技术需要大把的时间和大把的钱,可开发词藻只需要几个脑子里没文化肚子里没良心的所谓营销人就可以了嘛!我们就是要颠覆你们以前汽车市场死抠技术、死抠品质的坏毛病。这两年的汽车市场已经用事实证明了,“新词只靠嘴,流量不吃亏,扯淡一时爽,法务跑断腿”。
我是坚信我们公司的流量逻辑的。老板告诉我,这是用来区隔新汽车公司和传统汽车公司的根本差异。他以前卖手机的时候,起一个话题,炒一个概念,流量周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的产品周期。等到迭代要出新产品,那就再起一个话题,再炒一波流量嘛。
这样的战法,屡试不爽。现在的汽车行业,就应该套用手机的流量逻辑。就算流量周期都覆盖不了汽车的生命周期,那也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老板的营销逻辑有问题。不过据说,老板真正担心的是哪天抖音和腾讯造车——毕竟他们自己就是流量啊!
我今天讲得有点多了,再说就要涉及到我的知识付费了,赶紧打住。实话实说,其实我也承认消费者终将明白什么是好车,也终将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车;但也请不要忘记,在这天最终到来之前,他们付出的学费,总也能养活好几个不务正业的汽车公司吧!
所以,请喜欢我们的大家放心。我,是不会失业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土行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