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餐饮必须践行一个字:抠 做餐饮必须坚持的底线 现在做餐饮要结合什么
创始人
2025-08-23 14:01:09




总第4315期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王盼



看似“不相干”的行业消息

揭开了老板们的“集体伤疤”

最近有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热点——

一是“水火锅”在川渝两地兴起,大有风靡之势。其实就是“高汤+少油”的模式,锅底减少牛油,掺水(骨汤)变多,口味变淡,锅底甚至可以泡饭吃;小料台也变成了“原汤+葱花”的极简搭配。对餐厅而言,这样一反传统火锅的改造,成本低了,客单价也低了,吃的人更多了。



二是素有“汉堡届爱马仕”的高端品牌Shake Shake,在北京华堂·新辰汇开了一家外卖专门店。没有座位,不能堂食,仅支持自提和外卖,以更小的成本开店了。由于无需设置堂食区域,店铺选址无需临街,租金成本也大幅降低。

三是麦当劳积极聘用退休人员的消息,冲上了热搜。事实上,早在2018年,就有麦当劳招聘退休员工的报道。可见这并非临时策略,而是品牌长期以来的招聘策略之一。不过,叠加“社保新规”的动态事件,这波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麦当劳官方出面解释,但依然显得耐人寻味。

以及,前阵子突然风靡的“新疆人烧烤”模式,纯纯小破店,门口挂着羊肉现场串,串好了转身放炉子上烤,跟摆地摊差不多。门店就二三十平米,大部分顾客根本坐不进去吃,要么烤好了带走,要么就站在炉子边吃。可以说基本0体验,但是把顾客最关心的食材和手艺拿出来了。



几个品牌动态叠加在一起,巧合的是,纷纷指向了“成本”。

无论是火锅新模型,还是外卖新店型,或者是用人策略的优化,都在向全行业释放一个信号——餐饮创业进入精细化的“成本最小化时代”,用“更省钱”的方式打造一个健康运营、且有持续生命力的品牌,是每个老板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挺有意思的,近一年大家总是吐槽“顾客消费降级了”,事实上,现在开店也在降级啊!



环境变了!

比纸薄的利润还要给房东

什么都在涨,只有利润在跌!

2025年上半年,餐饮圈上演了一幕十分具有反差的“冰火大戏”。

大盘的A面数据似乎尚有“松弛感”:全国餐饮收入27480亿元,同比上涨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而B面却是:餐饮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特别是6月份,增速创造“历史新低”,只有0.9%。中国烹饪协会认为,上半年餐饮业呈现“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态势。

实体商家真实的体感更让人心碎:半年有超过160万家餐厅倒闭,相当于每天都有8800家店消失。那些尚且营业的餐厅,很多都在面临“营业额腰斩”的困局。

2025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利润下滑67%,较去年进一步收缩,737.8亿营收只赚到2.47亿利润,利润率仅有可怜的千分之三。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官网

上海也没好到哪儿去:1-6月,上海4211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行业合计利润只有12.55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只不过千分之三左右。

两座国际化的大城市相继让人大跌眼镜,无数身处其中的老板更是体感寒凉。为了增加收入,老板们不惜亲自下场,在直播间逗乐卖券,只为换取客人的到来。线上拼得头破血流,线下还要擦干眼泪,拿出200%的精力对顾客笑脸相迎……

以上种种,均说明了一个事实:今年,餐饮真是一门糟糕生意。

形式已经这么艰难了,餐饮的成本还在节节高升:2024-2025年,全国主要城市商业租金平均上涨8%,热门地段涨幅超过20%;北京餐饮租金同比再涨一成,部分商场餐饮铺位年租金甚至突破 200 万,逼的不少品牌从商场高层搬到负一层档口,只为租金腰斩。

食材端,肉、菜、食用油均价同比上涨12%,小龙虾、牛蛙等网红品类成本飙升:牛蛙价格从年初的“震荡式上升”到7月涨至高点,小龙虾进入6月下旬,一改上半年的低迷,突然反转,价格节节攀升。人力端,服务员月薪5000,厨师月薪8000以上已成常态,还需要给员工提供宿舍,加上社保等开支,占总营收的比重肉眼可见的攀升。与此同时,机器人传菜、AI点餐普及率提升20%…

上海某本帮菜的老板透露:“房租每年涨5%,食材每月涨3%,人工每季度涨5%,而菜价,三年都没敢动过了。”他的菜单上,红烧肉的标价58元与2019年完全一致,但成本已从28元飙升至47元。

不仅如此,还有各种杂费也咬人的很,空调水电、垃圾处理、外卖佣金。最后,再叠加禁酒令、外买大战、全员社保、监管收紧……今年的餐饮,就是在原本尚未愈合的伤口上,一层层往老板身上撒盐。



顾客变了!

“50块的聚餐不如回家吃三天”

如今的商业环境,并不是你做得多好就能成功。而是你如何帮顾客省钱,如何帮顾客解决真实需求,你才能成功。

水火锅的兴起,就实实在在的印证了这一点——人均50,能吃能喝。顾客的满意并不在于你用了什么稀有食材,或者做了怎样创意的摆盘,而是紧扣了消费的三大痛点:拒绝为过度包装买单、渴望真实自由的餐饮体验、追求物超所值的消费快感。

这届顾客,真的变了。

一是餐饮消费“下行浪潮”还在继续席卷。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订单均价同比下降42%,而“单人餐”的搜索量暴涨300%。同时,人均消费下滑明显,从2022年的43.2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9.3元。

北京国贸CBD某日料店,曾接待过外国元首,如今,撤下了“黑松露鳌虾刺身”的招牌,换上了“工作日午市定食68元”的促销海报,同时,靠着外卖平台9.9元的寿司边角料套餐维持现金流;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显示,超过40%的厨师被迫改行,某五星酒店主厨无奈转行做起了外卖厨师,时薪从200元降到50元……

与之相对的,是餐饮的“市井革命”轰轰烈烈。以长沙为例,这几年,笨萝卜、吴先生的破店、干蒸等一批苍蝇馆子走红,环境简陋、服务粗放,却凭借“实惠”成为排队神店。有时候为了抢一个座位,消费者还自己摆桌椅,甚至帮忙收拾餐具,主打一个不拘束。

客单价降低、消费降级是表象,这类餐厅的火爆,反映了顾客开始重新审视消费的意义——我们不再为“别人眼中的自己”买单,而是“为真实的幸福感和需求感”消费。



二是在减法中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消费降级的本质,是一场价值观的重塑。当社会用“精致穷”绑架年轻人时,主动选择“降级和克制”成了一种有态度的“反抗”。

这一点,我们大致可以从“餐饮网红时代的落幕”看出端倪来。曾经深受年轻人向往的“氛围价值”“打卡经济”“颜值消费”,在今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2025年,餐饮几乎没有跑出所谓的“现象级”,无论是网红品类,还是流量品牌,都变得更为低调。朋友圈里,也较少地看到老板们晒出数字惊人的排号单了。

这一切要拜消费者所赐:消费者变得理性、务实,对流量祛魅了。顾客在做减法,这种“去品牌化”(去流量化)的选择,让吃饭这件事也渐渐回归应有的本质。



形势过于艰难

倒逼餐饮寻找更优的生存法则

曾几何时,餐饮流行“高举高打”,开大店、做营销、搞人气。店还没开就豪掷千金,动辄好几千平,动辄好几百人等位,动辄“现象级黑马”。

然而,时代变了,今天的中国餐饮正处于“供给过剩、消费降级、通缩压力交织而成”的“死胡同”里。越来越多的餐饮人意识到——“三高三降”不是寒冬将至,而是一场大型的“温水煮青蛙”。高成本刀刀见血,低客单死气沉沉,低利润逼疯好汉。

武圣羊汤创始人曾公开表态:“为啥这几年做餐饮累?因为我们用最好的食材,跟消费市场的普通价格、人均消费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的成本是hold不住的。在食材上,我们省不了钱,或者说省下的钱不足以cover住售价。”

武圣羊汤的困局,就是大多数餐饮老板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烦恼。

承压之下,倒逼着餐饮老板们通过成本管控和效率优化,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出路。

西贝2024年经历了客流下滑、增长乏力的“暴击”后,贾国龙彻底清醒,决定重新挂帅CEO,将折腾了十年的快餐业务彻底叫停、零售业务大幅收缩,将个人精力分配从“九成折腾新业务”调整为“全力聚焦正餐”,连续推出变革举措。

全力聚焦正餐,这是“克制”,将分散的精力集中到一项主要业务上,是效率整合。

鱼你在一起,今年正式推出“Mini店型”,相较于传统门店120㎡以上的面积以及5人以上的人力配置来说,Mini店型的面积约为30-50㎡,直接砍掉普通店型75%的面积,门店配置3-4人,投资费用上也大大降低。

缩减门店面积,以退为进,提高坪效,把每一处空间都变成“黄金角落”。

上海一家社区烘焙店,停止所有平台推广费用。将省下的钱用于升级面粉和黄油品质,并在店内设置开放式操作间。店主每天在社群分享烘焙知识、新品预告和少量“老客专享”福利。依靠产品力和社区粘性,复购率和老客带新率持续攀升,月均利润反超推广时期。

营销祛魅,摒弃流量依赖,聚焦核心价值,创造真实效率。

蛙淘厚汁干锅蛙创始人刘总坦言:人工成本的下降,不是靠压榨员工去省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

“我们要去实现让现有的员工,能够一人兼职多个岗位,甚至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的岗位,同时提高他的收入,降低我们的总人工成本,这是我们要做的。当我们把杀蛙的、砍蛙的、炸蛙的、切配的、清洗的岗位都砍掉以后,自然我们的成本就下来了。”



一切以牺牲品质和体验为条件的低成本

都是耍流氓

环境在变,顾客在变,虽然餐饮行业不得不集体践行“抠搜原则”,但,无论低成本带来的利润增长如何诱人,对于餐饮来说,品质始终是底线。

成本最小化,可以是一个时代的群像,可以是策略,但不应是前提。它的底层逻辑,是效率的“向内优化”,而不是牺牲品质或者低价内卷。

对于餐厅来说,“成本的极致优化”不是万能钥匙,反而可能物极必反,过度压缩的结果大概率要被这种“低廉和功利”反噬。想要好生意,最核心的还是你的QSC(Quality-质量、Service-服务、Cleanliness-清洁卫生)是否扎实。这决定了顾客是否愿意复购。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去谈“极致性价比”,再去用高手的思路,不断挖掘效率潜力。

毕竟,顾客只是捂紧了钱包,并没有失去味蕾和判断力。

客流量下降,利润腰斩,行业内卷……种种现实压力短期内无法改变。困在周期里的品牌们,反而可以趁着这个时间去“磨内功”,比如提高厨艺,开发新的菜品,提高服务水平等等。只要把功夫练到家了,未来餐饮行业恢复元气之时,就是列位大放异彩之日。

最后,用柠季副总裁郜枫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餐饮行业,最终还是看产品力的,只要好吃好喝,从长远来看是不会有问题的。”

祝你在潦草而狼藉的时光里,稳住自己的底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卧龙系”泛而不精后遗症显现,... 本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8月中旬,绍兴富豪陈建成参加了浙江省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报告会,作为“卧...
和男友去四川成都四天三夜游需要... 四川,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对于情侣来说,这里无疑是浪漫...
原创 寒... 寒武纪5000亿这个价,确实像炒上去的,像吹了一个很大的泡泡,想一直维持住非常非常难。 2025...
2200亿央企将换届,总裁已空... 【高管】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或“中车”)在发布中报的同时,董事会还对新一届董事会成...
6000亿元!下周一,央行重要... 央行下周将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实现本月MLF净投放3000亿元,为连续第六个...
焦作万方拟319亿置入铝业龙头... 8月22日晚间,焦作万方(000612.SZ)公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通过发...
鲍威尔“鸽派”讲话后,加密货币...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发表“鸽派”讲话后,加密货币市场集体上攻。 8月22日晚间至...
三年持有期基金,还有产品在亏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 (ID:cailianpress),作者:李迪随着股市回暖,此前业绩不佳...
磷酸铁锂加工费薄如纸,龙蟠科技...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8月21日,龙蟠科技(603906.S...
中策橡胶披露上市后首份中报:上... 本报记者 李贝贝 上海报道8月19日盘后,国内轮胎龙头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策橡胶”,6...
妙可蓝多半年报:奶酪业务收入破... 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 文/图)8月22日,“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公布了上半年成绩单。从整体来看,其...
广告复苏乏力,净利润大降,“最... 芒果超媒寄予厚望的电商业务反倒让盈利能力承压。8月22日晚,芒果超美披露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
“三无”公司华芢生物两年三闯港...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华芢生物近日再次向港交...
天价离婚!微博寻夫4年后,实控... 记者丨刘雪莹编辑丨陈思颖微博“寻夫”事件4年后,丽人丽妆创始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黄韬与前妻翁淑华离...
迪哲医药称上半年已实现商业化盈... 8月22日晚间,迪哲医药(688192.SH)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
原创 四... 从精诚合作到针锋相对。 作者 | 刘钦文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昔日并肩创业的大学同学,...
太平湾风电新型材料制造基地项目... 自今年6月,太平湾风电母港在2025海上风电大会揭牌亮相以来,太平湾风电产业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取得新...
凯格精机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增 本报记者 丁蓉 8月22日晚间,自动化精密装备企业东莞市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格精机”)...
AI时代下的PCB大变局:胜宏... 今年7月,英伟达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8月12日,其收盘市值达到4.5万亿美元。“英...
科森科技被动开心 科森科技被动... 富凯摘要:工业富联的强势崛起,带起了产业链上的企业。作者|辛思路时隔一天,科森科技再次发布风险提示公...
创新药神州细胞涉嫌医保诈骗风波... 还是弄清楚比较好神州细胞涉嫌医保诈骗的消息最近再起。公司到底有没有涉嫌其中的问题,市场已经疑惑了有一...
布鲁可半年报:实现扭亏为盈,海... 8月22日晚,中国拼搭角色类玩具生产商布鲁可(00325.HK)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中期业...
亿万富豪双胞胎,要IPO了 亿... 数字货币企业带头复苏近期的美股IPO,且近期IPO企业上市日首秀均令人惊艳。比如Circle在6月上...
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10%股份,... 2025.08.23本文字数:1464,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作者 |第一财经 程程、冯迪凡22日,美国...
LP周报丨杭州,医药大佬又出手... 又一上市公司出手当LP。华东医药于8月19日发布公告,宣布作为主要出资人联合上海福广私募、杭州产业投...
奥特曼撑起的布鲁可上半年净赚近... “中国版乐高”上市后扭亏为盈。8月22日晚,拼搭角色类玩具生产商布鲁可(HK00325)发布2025...
邢自强:中国经济温度计——基本... 邢自强系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8月经济似在放缓,但流动性、反内卷和促...
对话孟晓苏、姚洋:房价如何止跌... 在本期《聊一波》节目中,姚洋、王波明、孟晓苏聚焦房地产领域,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在房地产及金融危机中的...
原创 美... 中国为何仍持续购买美债? 近日,一位美国社交平台的用户提出了一个带有明显挑衅意味的问题:“中国明知...
不战则退!中证A500ETF规... 财联社8月23日讯(记者 周晓雅)时隔十年重回3800点,A股迎来了又一次狂欢。 除了多只科创5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