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 (ID:almosthuman2014),编辑:Panda,作者:机器之心,原文标题:《「只参与,不参赛」奖牌数却仅次于宇树,这个幕后玩家如何做到的?》
2025年8月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可说是笑点与技术齐飞,荒诞与精彩共舞。我们看到了撞翻人类和机器人的机器人运动员以及足球赛场上机器人接连倒地摔跤,也看到了最前沿机器人技术的集中展现以及一个又一个新纪录的诞生。
如果单看获奖的机器人,宇树科技的(G1&H1)拿下了最多的奖牌,成为榜单上的最大赢家。紧随其后的,则是没有直接参赛的加速进化,这个初创公司旗下的T1机器人拿下了第三多的奖牌。
本来以为故事进行到这里,只不过是一个传统的商业叙事:年轻而又蓬勃的蓝海市场、早早占据用户心智的「老大哥」、初露头角的行业新秀……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从奖牌总榜移开,聚焦到赛场上技术门槛最高、对抗最激烈的纯AI足球项目时,我们发现:这并非是关于一个后来者思考如何居上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新入局者如何用「产品+生态」的新玩法快速跃迁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
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加速进化机器人在足球赛场上的统治力。打开榜单,更多人关注了参赛获奖队伍,却容易忽视参赛队伍后面的机器人型号。纯AI足球赛场上,无论是最终夺冠的清华火神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还是惜败的德国HTWK队和Sweaty队,亦或是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其他许多参赛队伍,经过对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筛选,他们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款:加速进化T1。这让这场足球赛不再是不同品牌机器人之间的对抗,几乎变成了一场在标准化平台上进行的「软件开发者大赛」。
不仅是这一次,时间倒回一个月,在全球瞩目的世界顶级机器人竞赛——2025 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同样是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帮助中国队(清华火神队)首次在AdultSize组别(一米以上机器人)夺冠,一举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该项顶级赛事上长达28年的垄断。更值得玩味的是,获得亚军的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获得季军的美国队和斩获KidSize组别(一米以下机器人)冠军的德国队,使用的同样是加速进化的产品。这不禁让人疑问:一家成立仅两年的新公司为何竟具有如此的统治力?
还有一个让众人惊讶的事实是,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不是宇树而是加速进化T1组成了首个入场的机器人代表。更值得一提的是,加速进化T1是全场唯一非遥控方式上场的队伍;这更是全球首次5x5 AI机器人走方阵。
一边是公众认知中的「名不见经传」,另一边却是在顶级实战中与行业巨头并驾齐驱、甚至在关键领域实现超越的「隐形冠军」。
这家实力与名气严重不符的加速进化,究竟是谁?
「南宇树,北??」已经有了答案?
声名不显
因为路径不同
在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行业,聚光灯下的主角们路径清晰:波士顿动力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图腾,每一次发布都定义着行业的物理极限——该公司最近才刚展示了全面自主决策自主行动的demo;宇树科技则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力和病毒式的营销,成功占据了用户心智,几乎已经成为公众眼中人形机器人的代名词——该公司最近正在为其身高一米八的新款机器人预热宣传。这些明星企业共同的特点是,走着一条以「明星产品」为核心的驱动路线。
而成立于2023年的加速进化,这家由清华大学机器人技术团队与前字节跳动产品高管联合创立的公司,从诞生之初就显得相当「低调」。他们很少发布炫技的demo视频,也很少以官方身份直接参与竞赛。
因为它选择了一条更底层、更艰难的道路:先让四肢健全,再让心智健全;同时软件层面重投入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坚定地最早建设开发者生态。或许也正是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与当前行业明星们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加速进化在公众视野中表现得「声名不显」。
其实,这也正是其低调务实的企业基因使然:不痴迷于营销造势,而是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了「产品+生态」的双轮驱动上,打磨内功。
先让四肢健全,再让心智健全
在AI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当前行业的主流范式是尽快为机器人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通过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让其快速学会执行复杂任务,从而在demo中呈现惊艳效果。这无疑是一条吸引眼球的捷径。
人形机器人以及基于视觉和语言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源:Morgan Stanley
然而,这条捷径通往的往往是「demo即巅峰」的窘境。公众对于机器人能立刻进入工厂打工等场景的落地速度存在严重高估,其根本原因在于demo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与大型语言模型拥有的海量互联网文本不同,用于训练具身智能的真实物理世界数据极其稀缺。这导致当前的大模型在物理泛化能力上依然脆弱,那些看似万能的机器人,一旦走出为它精心布置的实验室,面对真实世界的混乱与不确定时,其表现便时常拉胯。
加速进化判断:一个真正通用的具身大模型远未成熟,当前主流的技术路线(如VLA)很可能会在3-4年内被颠覆。现在就All-in「大脑」,无异于沙上建塔。因此,他们选择了一个更朴素的技术哲学:先让机器人的物理能力(即运动控制、动态平衡、抗冲击性这些「小脑」和「躯干」能力)锤炼到极致。
针对这个哲学,加速进化选择的试炼场并非一尘不染的实验室,而是充满冲撞、摔倒和不确定性的足球场,并且他们选择了纯AI控制的策略,而非目前常见的人类遥控。想要在这样的纯AI足球赛场上表现卓越,人形机器人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强悍的运动能力:足球无疑是一项需要强悍运动能力的运动,为了踢好足球,机器人需要在保持机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运动速度,还需要一双能有力踢球的腿。得益于端到端运动大模型突破,加速进化机器人的射门高度已从去年世界冠军水平的35厘米跃升至2米,能直接越过人墙。
卓越的恢复和续航能力:足球场上的机器人要能经受住剧烈冲撞,在摔倒后能尽快自主爬起(加速进化已能做到最快1秒爬起),并需要拥有超过一小时的续航能力。
环境感知与视觉理解:机器人需要像人类球员一样看清楚赛场,不仅要精准识别足球、队友和对手,还要实时感知场地边界、球门位置、障碍物等。这涉及计算机视觉、多模态感知和空间理解。加速进化已经将这一步纳入到其端到端运动大模型之中。
定位与导航:看清之后,机器人还需要知道「我在哪」和「要去哪」。在无法依赖GPS或北斗卫星的室内赛场,这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进化通过纯视觉的算法使机器人能够精确计算自身在场上的坐标,实现精准避障,并规划出最优的移动路径。
赛场上的动作决策:赛场上没有任何遥控器,机器人的一切行动都由其配置的策略完成。这背后是平台与开发者的明确分工:各参赛队伍作为开发者,负责编写决定机器人传球、射门或防守的战术「大脑」,即agent;而加速进化则提供了强大的执行「躯干」,其端到端运动大模型能将队伍下达的高阶指令,精准地转化为相应的物理动作。
多智能体协作:3v3乃至5v5的比赛,要求多台机器人之间通过无线通信实时传递信息,协同完成复杂的战术配合。加速进化通过群体决策等技术来支持机器人间动态传输位置、任务状态等信息,实现了分布式任务分派,让各个队伍的开发者,可以更低门槛地实现自己的多智能体协作算法。
至于为什么选择足球?答案其实很容易理解,相比于翻跟头这类「纯炫技」的场景,足球场景更具算法迁移的价值,比如遭遇冲击后自主爬起、识别其它机器人的动态并进行合作、自主规划等能力也能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据了解,加速进化已初步将相关技术迁移至家庭陪伴(自主跟随、互动陪伴)、工业巡检(多机器人协同巡检电网、风电场)、智慧物流(多AGV避障与路径优化)等场景。
目标是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苹果」
加速进化选择的这条路自然没有「明星产品」之路那样容易收获公众目光,但却更能赢得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而这条路径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造出一个更强的机器人,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苹果」。
在加速进化的战略蓝图中,硬件本体只是入场券,真正的护城河在于由「本体+系统+开发工具」构成的开放平台。他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万能的机器人,而是机器人时代的「iPhone+iOS+Xcode」,让成千上万的开发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
换言之,加速进化从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产品公司,其本质是一家以产品为地基、以繁荣生态为目标的平台型公司。正如加速进化创始人兼CEO程昊说的那样:「我追求的是让加速进化成为一个平台级的公司,搭建平台,让有能力的开发者或者具有编程能力的人可以在我们的机器人上更多发挥长处、创造价值,普惠越来越多的用户。」
这个平台的活力已经得到了印证:在北京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北京人大附中、十一学校、民大附中的高中生团队可以利用其开发工具,在短短数周内开发出能与顶尖高校队伍同场竞技的足球智能体——他们也是这场运动会上唯三的高中生战队;在巴西RoboCup 2025,德国的世界冠军队伍能将此前为其他机器人编写的算法,快速移植到加速进化的平台上并成功卫冕。
而现在,我们也可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了:加速进化,一家成立刚2年的新公司,为何竟具有如此的统治力?
全球顶尖足球机器人团队不约而同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在真刀真枪的对抗需求下,用脚投票的结果。原因既包括加速进化T1是兼具稳定硬件与成熟AI的强大底层平台,也包含其极致开放且易于上手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基于此,开发者面临的困难大幅降低,可以将精力聚焦于更高阶的战术创新。
至此,我们也便能理解加速进化「声名不显」背后的战略定力了。
宇树科技的成功是「产品驱动」路径的典范,它用一款款惊艳的产品赢得了市场与声名;而加速进化则在另一条「生态驱动」的道路上同样取得了成功,它用一个稳定、开放的平台赢得了开发者的信任。目前加速进化的软硬件平台已经沉淀了超过500名足球Agent开发者;未来,当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后,他们或将开发出一个个如抖音、小红书等的国民级机器人应用,服务于个人用户的多样性需求。
两条路径并无高下之分,但加速进化的崛起,无疑让行业长期以来「南宇树,北??」的疑问,第一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南宇树,北加速」
凭什么?
「南宇树」的行业地位早已是共识,凭借出色的量产产品和吸睛的营销,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机器人公司,俨然已经成为民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代表。但「北」之后的那个空位,长久以来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天工、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多家公司都曾试图填补这个空白,却始终没有一家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而现在,加速进化正用其硬实力,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它之所以有资格与宇树并列,凭的不是概念或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壁垒。
行业领先的量产交付能力
首先,自然是量产交付能力,这是验证一家机器人公司实力的「铁证」。加速进化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PPT选手」,它在成立一年内就实现了全球化的稳定量产交付。2025年上半年已交付数百台,7月也有100台以上的销量,其中超过50%销往海外,其交付量目前居行业前列。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加速进化即将推出更具性价比,但在产品定义上做得更极致的面向个人开发者的人形机器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持续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
出色的技术水平和复合型团队
加速进化的核心技术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全球顶尖。在硬件和运动控制这两个最能体现机器人「下盘稳不稳」的领域,加速进化拥有丰富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而这背后是其团队核心成员长达20年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硬件产研经验积累。
加速进化团队成员多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清华火神足球队,以及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大厂。团队核心成员不仅有深耕人形机器人研发20年的行业专家,还有具备深厚软硬件技术实力的青年极客,以及擅长将技术、产品转化为市场订单的商业化人才。这种「清华硬核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复合型架构,正是加速进化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加速进化其实是行业内唯一兼具顶尖高校硬件基因与互联网大厂系统软件工程经验的公司。这种独特的组合,让他们不仅懂技术,更懂产品、生态和市场。该公司坚信:「技术(Technology)、产品(Product)、市场(Market)三者必须协同突破。」
商业化路径清晰
此外,加速进化有着一条极为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图:
短期:深耕赛事、科研和教育场景,这是一个百亿级市场。
中期:从明年开始,切入家庭陪伴等场景,目标千亿级市场。
长期:结合繁荣的开发者生态,最终走向家庭管家、智能助理等通用机器人方向,那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广阔天地。
资本坚定支持
「清华技术+字节产品」的复合型团队背景和清晰的商业路径,也让加速进化获得了资本的坚定支持。
2024年加速进化获得了来自英诺天使基金、天创资本、真成投资、水木校友会种子基金、源码资本、水木创投、盈港资本、iCANX、中关村科学城、彼岸时代、民银国际的天使轮、Pre-A轮和Pre-A+轮融资;
今年6月完成了由深创投领投、金鼎资本跟投的A轮融资;
7月,加速进化完成A+轮融资——由首程控股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以及博华资本跟投。
「南宇树,北加速」的行业势头正在形成。
这两家公司代表了「产品驱动」和「生态驱动」两条不同路径的成功典范。据统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7.6亿元(包括非足式人形机器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暴增至6万亿元!在这个终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庞大市场中,不同的产品战略路径的企业,无疑将为整个行业注入更大的想象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趋势预测,图源:《财新周刊》封面报道:机器人来了
事实上,在不久之前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南宇树,北加速」就给观展的游客、媒体、行业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加速进化与宇树展台拥有全场最高的人气;一旦开始比赛演示,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强对垒」对峙之势。
围满观众的加速进化与宇树展区
当然,目前整个足式人形机器人行业都还处于探索早期,正如加速进化首席科学家赵明国说的那样:「目前所有研究都处于0-1的突破期。现在一年的进展抵得上过去五年,未来的发展速度只会更快。」
未来的市场格局究竟将怎么变化?是否还会新势力异军突起或有科技大厂入局搅动风云?只有未来能给我们答案。
机器人正在进化
并在加速进化
现在,回头去看,谁是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真正的赢家?答案早已不在那张奖牌榜上。当一家公司不再满足于赢得比赛,而是致力于搭建整个赛场时,它就已经在更高维度上占据了优势。
这家公司的名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其双重价值:一方面,它通过最务实的路径,在实战中「加速」着自身的「进化」,将技术锤炼得无比扎实;另一方面,它通过开放共赢的平台,赋能开发者,从而「加速」着整个个人机器人时代的「进化」。
加速进化的「赢」,不在于奖牌的得失和公众的喝彩,而在于赢得了参与定义未来的权利。它不仅在加速自身的进化,更在加速一个属于个人机器人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