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舆情风波令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千禾味业”)业绩受损。千禾味业日前交出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0.81%,其王牌酱油产品收入也出现收缩。公司坦承,业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是“零添加”舆情危机。
该事件源于3月,有媒体报道称,在标识为“千禾0”的千禾酱油中检测出微量镉元素,随即引发消费者对检测结果以及“千禾0”商标是否暗示“零添加”的广泛讨论。尽管千禾味业迅速回应,澄清“千禾0”商标仅用于区分其“零添加”产品与“非零添加”产品,并解释镉元素来源于天然原料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但此次风波仍对品牌造成显著冲击。
净利润下滑三成
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实现营收13.18亿元,同比下降17.07%;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30.81%。
千禾味业主要从事酱油、食醋、料酒、蚝油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酱油产品实现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16.09%;食醋产品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21.51%。
主营产品的收入收缩也反映在渠道表现上。上半年,千禾味业线上模式收入1.98亿元,同比下降29.2%;线下模式收入10.99亿元,同比下降14.06%。
近年来,千禾味业正是凭借“零添加”产品概念赢得市场青睐。尤其在2022年“海天味业食品添加剂双标”事件后,千禾味业2022年、2023年业绩均实现显著增长。然而至2024年,增长态势未能延续,却出现明显回落。该年度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30.73亿元,同比下降4.16%;净利润为5.14亿元,同比下降3.07%。这也是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
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戟此前向新京报分析认为,千禾味业2024年业绩下滑,在于“零添加”红利的消退及海天味业的强势入局。他指出,千禾味业多年受益于“零添加”,2022年的“食品添加剂双标”事件后达到高峰。然而,随着整个调味品行业形成全面转向“零添加”的趋势,千禾味业“零添加”带来的市场优势逐渐减弱,边际效应递减。
深陷“零添加”舆情危机
对于2025年上半年业绩下降,千禾味业解释称,主要是受负面舆情影响,收入下降,导致利润下降。
千禾味业所指的负面舆情,是2025年3月发生的一场风波。当时,有媒体称,向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千禾、加加等13家品牌的“零添加”酱油,测试结果显示,标识“千禾0”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测出0.011mg/kg的镉。该检测结果引发舆情。有网友称,“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
事件发生后,千禾味业两次发布回应,强调“千禾0”商标仅用于区分其“零添加”产品与“非零添加”产品,凡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均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产品仅以食品原料生产。公司解释称,涉事酱油中检出的微量镉元素天然存在于水、土壤及各类农产品中,其来源为原料本身。
对于此事件,6月26日,在千禾味业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事长伍超群曾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产品标识,以更多更加透明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企业和产品价值。
国家层面对于“零添加”标识的法规也进行了调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项规定给相关企业留出两年过渡期,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执行。
国家卫健委解读指出,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事实上,“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此举容易影响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知。
这对一直以“零添加”为主打概念的千禾味业而言,又产生了明显影响。公司随后回应称,将严格按照新规要求,尽快完成产品外包装设计的调整,优先移除额外标注的“零添加”中文字样。
有多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新规的实施将影响整个调味品行业,相关企业将放弃“零添加”这一核心卖点,竞争重心将回归产品本质,推动行业逐步走向以品质为导向的良性发展轨道。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