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方凤娇 上海摄影报道
“零食第一股”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业绩并不理想:营收虽然增长,但净利润由盈转亏,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近年来,消费市场风云变幻,零食量贩异军突起,传统零食企业来伊份被内外夹击,正历经转型阵痛。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得益于加盟的扩张、产品创新以及电商业务增长,来伊份营收表现不错,但传统的零食品牌备受成本压力以及模式的制约,因此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此背景下,零食量贩的利润也会相对偏低。
营收改观盈利难
8月26日晚,来伊份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19.40亿元,同比增长8.21%。但归母净利润为-5068.39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基本每股收益-0.15元。扣非净利润为-5661.32万元,同比下降536.9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39.54万元,同比下降78.68%。
对比往年数据来看,来伊份本次报告的营收数据有改观。此前公司营收数据都不尽如人意,2023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9.77亿元,同比减少9.25%;2024年营收33.7亿元,同比下降15.3%。
来伊份方面指出,上半年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新业务渠道拓展、新模式业务收入增加。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依赖加盟的扩张,在加盟模式下,来伊份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同比有明显下降;其次,部分创新产品的表现不错,给营收也带来了一定增长。此外,电商业务也有了明显增长,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收入有所增长。
虽然收入增长,但盈利能力并未改善。公司方面解释称,净利润下滑源于公司基于现阶段主要销售区域社会消费市场趋势,进行部分区域的门店店型及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直营门店店数及收入均受影响同比下降,导致当期利润不达预期。
汪洪栋认为,增收不增利说明公司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零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零食集合店(赵一鸣、零食有鸣等)的快速发展,对包括来伊份在内的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赵一鸣等量贩零食品牌以“低价+散称”模式快速扩张,对消费者有极大吸引力,尤其是在下沉市场。这些品牌的发展一定会对来伊份产生影响。同时,整体消费环境有待继续改善,今年很多线下实体店都面临挑战,零食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毛利率也有较大幅度地下降。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32.61%,同比下降8.67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27%,较上年同期下降3.00个百分点。而在2023年—2024年,其毛利率分别为42.23%、41.00%。
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0.21%,同比下降10.7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4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58%,较上年同期上升0.13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7.98个百分点。
对此,来伊份方面表示,其新业务毛利结构与传统业务存在差异,营业成本上升,导致销售毛利额下滑。
汪洪栋则认为,毛利率下降是因为上游成本提升,侵蚀了利润。
门店继续收缩
盈利难的背后,来伊份面临培育新业态的挑战,直营店数量持续收缩。
来伊份以线下门店为重心,早期曾在零食行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如今零食企业纷纷聚焦新零售,来伊份也不得不作出改变。
截至2025年6月30日,来伊份门店总数降至2979家,净减少门店106家,其中直营门店数量减少90家至1395家;加盟门店数量减少16家至1584家。而在2024年全年,其已经净减少门店数600家。
这与来伊份之前提出的“万家灯火”计划相距甚远。公司原本计划到2018年底实现超3300家门店,2023年门店规模达到1万家,未来目标加盟店数量占比将达到30%—40%。
在门店结构调整过程中,今年上半年,来伊份来自直营门店收入下降了78.69%至8.75亿元;加盟店虽然总体数量缩减,但是收入反而同比上涨了78.71%至7.22亿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29%至1.80亿元,特殊团购渠道收入同比下跌28.08%至8558.97万元。
来伊份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线下实体门店、直营门店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大部分为租赁经营,可能面临营业场所租金提高、销售费用增加的风险,从而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2025年上半年,来伊份营业成本同比上升24.20%。
汪洪栋对此表示,来伊份关闭了很多直营店,而新的业态尚处于培育期,新业态的模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距离真正开始盈利,还需要时间。
来伊份也在财报中透露,其积极架设第二增长引擎,在酒水饮料、乳制品、现制咖啡、锁鲜卤味、冷藏糕点、预制菜、水果生鲜、粮油调味等领域的布局成效显现,业绩实现良好增长。其仓储店与生活店的战略布局正有效驱动创新品类发展。同时,正在加强单品品牌化建设,已经推出的来吃鸭、居司令、嗨吃无骨等产品品牌化商品已成为各细分品类的大单品代表,同时今年上半年其还增设糖太妃、此茶、谷轻盈等品名品牌,未来将继续加强大单品的品名品牌化建设。
转型阵痛何解?
近年来,中国零食行业遭遇比较大的挑战,这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消费思维、消费行为发生深刻变化有关。
面对量贩零食爆火,来伊份选择了坚持不降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整体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信心持续下探的周期节点,消费者对性价比与质价比两者兼而有之的品牌会比较青睐,由于消费端倒逼产业端的创新与升级,零食量贩这两年大行其道,但是零食量贩的性价比尚可,而质价比不行,如何提升质价比是关键问题。
并且,在供应链的完整度、品质稳定性、食品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升级及客户黏性等方面,量贩零食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传统的零食品牌备受成本压力以及模式的制约,整体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但在此背景下,零食量贩的利润也偏低。因此,高端品牌零食仍有其市场。
那么,来伊份如何在此背景下突围?在汪洪栋看来,来伊份当前处于战略转型阵痛期,盈利能力暴露了公司供应链成本控制与价格竞争力不足的短板。
他建议,企业未来应该从几个方面应对:产品方面,要加大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及时洞察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要注意打造爆款产品与大单品,通过大单品来拉动盈利能力,与其他品牌在产品层面形成差异化,避免陷入低价内卷的陷阱;门店方面,对一些盈利能力一般的门店,要继续优化,调整。提升单店的盈利能力。在依托加盟扩张的时候,也要加强门店的选址、盈利能力的考察,避免后期陷入“开得多、关得多”的局面;渠道方面,除了线下门店,线上渠道也需要继续发力,尤其是一些新的渠道,新的业态更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外卖大战引发的即时零售市场已经引发市场关注,即时零售的市场空间巨大,需要企业高度重视。
此外,在供应链方面,进一步优化成本,提升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方面,明确品牌定位,摆脱“中间地带”的尴尬。通过营销推广清晰地传达公司与其他对手、与零售集合店之间的区别。在品牌重塑上,要花功夫。还要注意对于市场的研究,及时洞察消费变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打造竞争力,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低价内卷。
来伊份方面此前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致力于增强产品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和质价比的产品,不盲目进行价格战。在此基础上,公司将积极探索与外部渠道的合作模式。
总体而言,“零食赛道的刚需度在提升,基本盘没有太大问题,如何降本增效,是各个企业都要解决的难题。同时,零食量贩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解决。”朱丹蓬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