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存量竞争时代,一份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的财报,揭示了新乳业差异化突围与高质量增长的逻辑。
数据不会说谎。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新乳业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76%,销售净利润率提升至7.40%,同比增加超过1.72个百分点。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公司深耕“鲜立方战略”并通过“生物科技+数字科技”双轮驱动实现的结构性突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乳业低温业务上半年双位数增长,这也是“鲜立方”战略效益凸显。
“鲜立方”战略为基,业绩逆势引领增长
尼尔森IQ数据披露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而到了2025年6月,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
在行业承压的大环境下,新乳业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答卷,尤显亮眼。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乳业实现营收55.26亿元,同比增长3.01%,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大增33.76%。
和业绩一起披露的,还有新乳业的半年度分红计划,2025年实施的2024年中期分红和2024年年度分红总额较上年增加90%,2025半年度拟现金分红总额同比猛增100%,分红翻倍,体现公司现金流充裕及回报股东意愿,彰显公司对长期发展的信心。
目前,中国乳业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
据马上赢品牌CT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常温纯牛奶、常温酸奶销售额同比分别下滑13.44%和18.45%,而低温鲜奶、低温酸奶不仅市场份额同比提升,销售额也保持正向增长2.51%、2.58%。
这种分化趋势体现了消费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年轻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双重追求,正驱动低温鲜奶、低温酸奶等“鲜活”品类的需求增长和消费习惯养成。
新乳业洞察了行业分化中的发展趋势,用“鲜立方”战略瞄准结构性机会。
从新乳业坚持的“鲜酸饮三鲜鼎立”品类的发展策略来看,将“鲜”从企业战略落实构建为包含鲜奶源、鲜订单、鲜生产、鲜配送、鲜送达,以及鲜见、鲜享、鲜动的八项“鲜能力”。
今年上半年,“鲜立方”战略的效益,成为财报中增长的数字。
报告期内,新乳业低温品类销额同比增长超10%,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公司的产品矩阵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化特征。
“24小时”鲜奶通过持续升级,在中高端鲜奶市场站稳脚跟;“今日鲜奶铺”则凭借差异化定位实现双位数增长;尤其亮眼的是“活润”系列,抓住质价比、代餐、0蔗糖的消费趋势不断迭代创新,实现超40%的高速增长。
这种多品牌、多梯队的产品策略使新乳业能够在不同价格带和消费场景中获取市场份额。
公司旗下“朝日唯品”、西昌三牧“凉山雪”、“初心”等多个明星品牌,依托各自的产品与品牌特色,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
生物芯+数智化,双科技驱动
如果说“鲜立方”战略指引新乳业迈上了增长新台阶,那么新乳业在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的投入研究,则为后续长期高质量发展配备了“双重保险”,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投入正在转化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夯实“科技营养食品企业”的战略定位,新乳业构建了“科技研究院+四洲六国科研网络+技术转化平台”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
尤其值得探究的是,生物科技与数字科技在新乳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深度协同效应。
其中,生物科技研究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数字化系统进行分析管理,加速研发进程;而数字科技则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指导生物科技的研究方向。这种双科技融合的模式,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闭环。
一个典型案例是新乳业的乳酸菌菌株库建设。
公司建成超2000株特色乳酸菌菌株库并上线数字化管理系统,这种结合了生物资源积累与数字化管理能力的独特布局,使得新乳业能够在产品创新上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持续推出符合消费趋势的新品。报告期内,基于双科技融合的创新产品贡献了显著的收入占比。
这种双科技驱动模式也体现在新乳业的全链条“鲜能力”建设上。
从牧场的奶源管理,到生产的工艺控制,再到配送的冷链优化,最后到销售的市场洞察,生物科技与数字科技交织应用,共同保障了“鲜活”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为什么新乳业能够构建起八大“鲜能力”全链路体系。
实际上,从现阶段“数智化”转型成果来看,新乳业已超越简单的工具应用阶段,进入了全链路数字化运营的新层次。
以“流程在线、效率跃升”为目标建立包括冰柜在内的设备全周期管理,设备运行效率超95%。同时,新乳业坚持以“小数据、深运营”为主线贯通“业-数-财”链路,推动从应用数字化到决策数智化。
值得一提是,新乳业自主研发“鲜活go”平台,赋能用户运营与渠道渗透,实现用户数字化运营、线上交易、奶站管理一体化,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DTC渠道收入良好增长。
这种全面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著的:一方面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
目前看来,数字化能力已成为新乳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公司的精细化运营和快速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乳业样本
当前,中国奶业承受着来自上游和下游的双重压力。
在上游,原奶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调整滞后。虽然较低奶价降低了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对自有牧场比例较高的龙头企业而言,却形成了成本负担。过去行业普遍认同“得奶源者得天下”,多家企业曾投入大量资金自建牧场。
然而,在国际奶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较高的自有奶源成本反而拖累了企业盈利表现。
在下游,消费市场增长动力不足,同时渠道日益碎片化。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5)》显示,过去一年,奶及奶制品产量收缩,全国牛奶产量4079.4万吨,同比下降2.8%;乳制品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9%;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0.5千克,同比下降1.9千克。
除了传统竞争对手,现制乳饮及零售自有品牌等新兴势力也在不断扩张,正逐步蚕食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
新乳业的实践为中国乳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存量市场中,通过精准战略定位,企业可以实现价值增长,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通过避开与巨头在常温奶领域的正面竞争,专注于低温、新鲜赛道,通过价值创新获取溢价空间,新乳业的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为区域乳企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破局路径。
从上半年突围成绩来看,新乳业的利润增长得益于短期成本红利与长期结构优化的共同驱动。2025年上半年,原奶价格下降带来了明显的成本优化。
同时,公司高毛利的低温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推动了整体毛利率的提高。这种成本红利与业务结构优化的双重作用,成为业绩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低温赛道被看好,吸引力提升,各大乳企纷纷加码布局,细分领域的竞争加剧不容忽视。
幸运的是,新乳业目前已经具备先发优势,而“鲜立方”战略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市场验证。
从长期结构化来看,新乳业高毛利低温产品占比提升、DTC渠道占比提高共同驱动利润增长,在科技驱动下,渠道效益和成本控制同步改善,后者持续性更强。
对于消费领域其他行业而言,新乳业的生物科技创新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传统产业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DTC与用户运营,构建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是品牌应对渠道变革、提升利润的关键。
未来,新乳业能否在巨头环伺的乳制品市场中,凭借“鲜立方”战略持续实现高质量增长,仍需时间观察。但其目前的实践,确实为乳业乃至整个消费行业提供了一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样本。
通过对“新鲜”价值的坚守和科技赋能,将短期成本红利,转化为持续的结构性盈利优势,并构建长期的竞争壁垒。
功夫财经
胡润百富榜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透视财经事件,洞察商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