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用软件“管理”员工,效率反而越低? 为什么软件发展越久用户素质越差 员工效率低如何管理
创始人
2025-08-31 05:52:0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题图来自:AI生成

前段时间,在国内某办公软件大厂的年度发布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办公软件代理商。他常年在供应商与大客户间周旋,聊起行业现状时,一句话戳中了痛点:“国内企业用办公软件降本增效,往往连‘人效’和‘事效’都没分清。”

这个话题不算新鲜,甚至有些老套,却始终值得深究。如今不少企业斥资采购办公软件,最后却陷入“上了工具、没见效果”的窘境;更关键的是,问题本身已悄然错位——不是工具不够先进,而是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想明白:

自己要的究竟是“事效”(Process Efficiency),还是“人效”(Human Efficacy)?

先厘清一个核心分野:事效与人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要谈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把两个概念掰扯明白。它们看似都指向“效率”,内核却天差地别。

“事效”是工业时代管理逻辑的数字化延伸,核心是流程、控制与可预测性。

打个比方,它就像为企业修一条更笔直、红绿灯更少的高速公路,追求的是事务流转的速度与可靠性。传统OA、ERP、财务软件都属于这类工具,价值体现在“降本、可控、合规”——比如简化报销流程、统一库存管理,让重复的标准化工作少走弯路。

“人效”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核心是赋能、激发与创造性。

它更像给每个员工配了一台智能引擎加导航系统,目标是提升决策质量与创新速度。协同文档、知识库、AI助手都服务于这个逻辑,价值藏在“创新、敏捷、员工成长”里——比如团队实时共创方案、沉淀隐性经验,让个体能力转化为组织合力。

遗憾的是,当下市场正有意无意地模糊这两者的边界。几乎所有办公软件都宣称“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结果企业买到的往往是一艘功能臃肿的“数字航母”,员工真正需要的“轻快快艇”却不见踪影。

问题出在哪?厂商的执念与企业的误区

这种价值错位,本质是厂商与企业的双重偏差造成的。

厂商的“平台梦”,模糊了核心价值,办公软件厂商的首要诉求,大多是做“企业级唯一入口”,构建封闭生态——这是钉钉、企微、飞书等巨头的共同野心。为了实现这个“平台梦”,它们往往选择“大而全”而非“小而精”。

一方面,为了覆盖更多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厂商总在强调产品“全能性”,把事效工具的流程管控、人效工具的协同赋能一股脑塞进平台。

最终功能越堆越多,却陷入“大而不精、功能不合”的困境:审批流程里掺着知识库,会议软件里绑着工时统计,看似啥都能做,实则哪样都不精通,根本戳不中企业的核心需求。

另一方面,行业同质化早已成了通病。

在竞争红海里,比起投入资源研发人效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AI驱动的知识挖掘、适配本土文化的协同模式——“抄作业”式的功能复刻显然更快更安全。于是所有产品都堆砌着相似的“文档+会议+审批”矩阵,却没人说清:

这套组合到底是为“标准化事务”服务,还是为“人的创造力”服务?

更关键的是,厂商的商业逻辑天然倾向“管控”而非“赋能”。为了向管理者证明产品价值,它们热衷于打造酷炫的数据驾驶舱,用曲线、饼图展示工时、流程速度等可量化指标——这恰恰迎合了管理者对“可控性”的追求。久而久之,软件里监控报表功能越来越强,激发创新的赋能工具却越来越弱。

厂商的模糊定位之外,企业自身的认知偏差更让问题雪上加霜。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管理习惯都是“管控优先”。对管理者而言,“数据看板”“流程监控”“工时统计”这类事效功能很好理解——它符合传统管理惯性,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人效提升”的价值,比如员工满意度、创新想法、决策质量的优化,往往是长期、隐性的,没法用传统KPI量化。

这种“衡量失能”直接导致了采购错配:企业拿着“能不能管控”的旧尺子,去衡量“旨在赋能”的新工具。比如买了协同文档,却用“流程完成速度”“成本降低比例”这类事效指标来考核;上了知识库,却盯着“文档更新次数”而非“知识复用率”——既测不准工具价值,也让本应赋能创新的软件,变成了新的“管控枷锁”。

不同企业的需求本就该天差地别,生产型企业可能更需要事效工具来规范供应链流程,互联网公司则更依赖人效工具激发团队创意。可现实是,很多企业根本没厘清自身需求,就跟风采购“全能平台”,最后自然是“工具不对路,效率反打折”。

工具异化:当“降本增效”变成“数字表演”

我们近期调研了数十家企业,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办公软件越先进、管控越精细,员工的疲惫感越强,团队创新效率反而不升反降。

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说得很直白:“上新协同系统后,它更像个‘数据监工’——能追任务耗时、文档修改次数,连会议发言时长都算得一清二楚。”

如今团队做事的第一反应不是“怎么做好”,而是“怎么让数据好看”:大家都抢着做容易量化、能快速完成的琐事,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战略性工作,反而没人愿意碰。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飞书正在内部员工灰度测试‘个人动态’功能,在员工开启访问权限后,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属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档等工作进度,以及面试记录、差旅记录等信息。换句话说,在权限范围内,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员工的工作进度情况。”

我觉得太可怕了。信息过度透明,不亚于职场裸奔,做起事来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更缺乏向心力,这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是开管理上的倒车。

在我印象里,飞书主打的是先进的组织,也因此在很多企业客户看来,更适合中小型、创新、扁平的年轻企业,但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模式,让我觉得非常疑惑。

(当然,我没有使用过飞书的这些功能,他们好不好,先不先进,我更多是凭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也没法下定论。)

这就是工具的异化:当企业用衡量“事效”的指标(工时、流程速度)考核所有工作时,员工必然会优先完成“可量化”的任务,牺牲那些“不可量化却更重要”的价值——比如创造力、团队默契、深度分析。

说到底,很多办公软件不过是把100多年前泰勒的“科学管理”数字化了。

泰勒当年靠掐秒表优化流水线动作,如今的软件靠数据看板监控知识工作者——可这套逻辑在创造性工作面前完全失效:一个好创意可能诞生在散步时,没法填进“工时表”;一次高效的团队头脑风暴,也没法用“发言时长”来衡量。

更隐蔽的损失是“信任崩塌”。无处不在的监控预设了“员工不值得信任”,这种氛围只会压抑创新——员工为了合规要花大量时间填表、写汇报,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尝试新方法。这些“沉默成本”,远比软件节省的那点流程时间高得多。

AI该扮演什么角色?别再提“替代人”了

当下AI热潮席卷办公软件领域,可很多厂商仍在犯老毛病:把“AI替代人力”当卖点。这其实完全搞错了AI的定位。

“替代论”的逻辑看似诱人——AI能更便宜、更快地完成任务,就该取代人。

但放在复杂的知识工作中,这套思路漏洞百出:一个全AI客服能处理80%的常规问题,可遇到那20%的复杂、情绪化诉求就会崩溃,反而导致客户流失;把AI定位成“取代者”,还会引发员工抵触,让技术投资打了水漂。

AI真正的价值,是“延伸人、协助人、激发人”,而非“替代人”。

它可以是能力的延伸器。AI能7×24小时处理海量数据,弥补人类精力、记忆力的短板;更能让专家能力“平民化”——初级程序员靠AI助手能写出更稳健的代码,创意者靠AI设计工具能快速可视化想法,本质是放大每个人的认知能力。

它可以是决策的协作者。AI最擅长的不是做决定,而是推演可能性:它能分析数据、给出多种行动路径及后果,但最终决策仍需人类融入经验、伦理和战略直觉。未来的优秀管理者,一定是最会和AI协作的人——懂得提问、解读结果,再做出智慧判断。

它还可以是创造的催化剂。创造最难的是“从0到1”,AI能为作家写开头、为作曲家推和弦、为科学家提假设,通过生成无数可能性帮人打破思维定式。它不是“创作者”,而是点燃灵感的“火花塞”。

企业真正要的,并不是“全能工具”

和不少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企业客户其实很“清醒”:他们根本不关心飞书与钉钉谁先发新功能、谁在互联网上玩梗互怼——这些噱头在决策者(CIO、IT主管、业务负责人)眼里都是“噪音”。

企业真正在意的,是投资回报率(ROI)和业务风险:软件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真问题?事效工具能不能真的简化流程?人效工具能不能真的激发创新?数据能不能安全互通?

说到底,“降本增效”从来不是买一套“全能平台”就能实现的。对企业而言,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管好事”还是“赋能人”,找对工具的定位;对厂商而言,与其扎堆做“数字航母”、搞功能复刻,不如沉下心打磨核心价值。

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才会被企业记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54869.html?f=wyxwap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上协: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 【中上协: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微信号披露中国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经...
研学遇冷,订单缩减百分之三十,... 今年,被吐槽了两年的研学遭遇“最冷暑期”。卷低价、订单量缩减百分之三四十;海外插班项目也招不满学生,...
呷哺呷哺上半年同比减亏7成,下... 红星资本局8月31日消息,火锅品牌呷哺呷哺(00520.HK)近日发布2025上半年业绩,期内营收1...
从GPT-5到DeepSeek... 在AI大模型的激烈竞赛中,衡量标准正悄然改变。从美团最新开源的龙猫大模型,到OpenAI下一代旗舰G...
百济神州预计今年全年现金流为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阎侠)8月30日,百济神州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
4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莫迪为何如... 连续4次拒接特朗普的电话,莫迪为何如此硬气?印度的底牌曝光了。特朗普对印度50%的关税已经生效,但这...
年内最高81%!券商金股,金光... 8月行情在上涨中圆满收官。作为券商月度策略的精华,券商金股也在牛市中展现了较强的超额收益能力。每市A...
科技龙头纷纷“主动降温”!下周... 刚过去的交易周(8月25日至29日),A股迎来第四周连涨,但波动显著加剧,甚至可以说晃得人“头晕目眩...
TCL科技上半年净利增长近九成... 面板行业龙头TCL科技(000100.SZ)交出了一份回暖的半年度成绩单。8月28日晚间,公司披露2...
晓数点丨券商9月金股出炉:这些... 8月A股市场继续攀升,其中沪指累计涨7.97%站上3800点,深证成指累涨15.32%,创业板指累计...
原创 为... 电商双雄争霸:拼多多价格优势的深度剖析 曾几何时,手机购物的启动选项几乎等同于淘宝。然而,近年来,越...
国羽5项进决赛!羽毛球世锦赛-... 北京时间8月31日,2025年羽毛球世锦赛进入倒数第二日,国羽在五个项目均闯入决赛,石宇奇救赛点逆转...
原创 中... 澳大利亚在中美贸易棋局中游刃有余:昔日“代价”化为今日“红利” 近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脸上洋溢...
原创 一... 能源革命重塑全球格局:中国以低成本清洁电力驱动高端制造东迁 当欧洲大陆因飙升的电价而步履蹒跚,其工业...
山东港口青岛港打通“巴西-青岛...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8月25日,满载巴西纸浆的“传威丽娜”轮稳稳靠泊山东港口青岛...
大曝光!中央汇金,大举增持ET... 【导读】基金半年报显示,中央汇金大举增持股票ETF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今年上半年,中央汇金首次明确...
吴京,咋又火了? 最近,只要拥有手机的人大概会产生同一个疑惑:吴京,咋又火了啊? 这位中国队长、最骁勇善战的狼、绿色痛...
最新披露!两大赛道火爆,这些股... 医药生物和计算机两大行业个股扎堆毛利率榜。食品饮料行业毛利率居首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剔除金融行业...
志存集团不服一审判决上诉,五矿...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五矿新能(688779.SH)近日公告...
AI周报 | 寒武纪成A股“股... 寒武纪成为A股“股王”8月27日,寒武纪股价盘中涨10.01%,股价1462元/股,超过贵州茅台,成...
让好内容有确定性,快手给出了答...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作者 | 张星星编辑 | 方展博8月末的成都,一场大雨将连续...
莲花全球整合战略进行时:上半年... 当地时间8月29日,路特斯科技(LOT.US)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成绩单。今年上半年,路特斯科技共...
物业巨头扭亏为盈,雅生活率先复... 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压力可谓是有目共睹,似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日子都不好过,然而就在最近知名物业巨头...
原创 暴... 暴增660%,对美稀土出口怎么越来越多了?中国稀土管制失灵了吗? 暴增660%,对美稀土出口怎么越来...
6名90后,非法荐股被罚! 近日,北京证监局发布了对6名90后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据悉,6名90后在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质的...
龙芯、汉芯傻傻分不清 龙芯和华... 在中国的芯片史上,汉芯必然有一席之地,只不过是一个耻辱。2003年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发布了汉...
光峰科技:上半年营收9.61亿... 8月29日晚间,光峰科技(688007.SH)发布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
金标联盟携手多家巨头,正式成立... 近日,中国通信工业协会迎来了一位新成员——金标联盟,该联盟携手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宣布成立了“移动智能终...
李宁赌上三把牌 李宁赌上三把牌...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作者|柳柳编辑|苗正卿题图|AI生成李宁再次站在十字路口。这家曾凭借“国潮”浪潮...
为什么越用软件“管理”员工,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题图来自:AI生成前段时间,在国内某办公软件大厂的年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