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咋又火了?
创始人
2025-08-31 09:44:14

最近,只要拥有手机的人大概会产生同一个疑惑:吴京,咋又火了啊?

 

这位中国队长、最骁勇善战的狼、绿色痛衣推广者,男人中的男人,编外军人,纯血统北京爷们儿,因为尘封多年的采访语录重新成了为B友们的乐子来源。



 

之所以会拿他找乐,是因为京子最近遭了难。

 

新出品的电影《再见,坏蛋》票房惨淡,之前讲话又太狂,一些好事者就开始拿他的经典发言开始做反讽,整活了。

 

 

这次翻红的,是一段2017年《战狼2》上映时央视的旧日采访。

 

在采访的前半部分,吴京的回答还算中肯。他不仅把电影比作“精神股东们的小火柴”,还谦虚地说:“当文化作品变成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多的已经是运气。”

 

 

到后面的时候却初见端倪。

 

主持人提问在电影的拍摄中有哪些难点后,吴京先是眯眼,然后开始挥舞签字笔:“对于这种国产军事动作类型片里,我有别人没有拥有过的经验。这份经验,不是拿钱、不是拿票房能够换得来的。“

 

 

秉承着三句话暖人一整天,吴京以身作则,又一口气吐出三句箴言:

 

“坦克里没有后视镜的”

“枪炮是不长眼的”

“还有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通的”

 

这一段语调激烈的谜语让主持人轻蹙眉头:毕竟无论是谁在唱,都听不懂他到底想讲什么。

 

 

内容基础,动作就不基础。这些话单看的话也许只是逻辑不通,但吴京被观众们集火的原因是,他在每句话的结尾处都特意安排了一段诗意留白。

 

话音将落时,他下巴微微后缩,佐以小幅度的摇头晃脑和嘴角旁边的蜜汁弧度。这一瞬间,吴京的抖动频率和社会摇子们在异空间同频。

 

知道的人明白这是采访,不知道的以为吴京刚刚喝美了。

 

 

众所周知,B友们的攻击力自古以来都是T0战队。视频常居热榜之后,脸上浮出邪笑的不只是吴京,还有一群蓄势待发的观众们。

 

“吴京不是在摇脑袋,而是在躲子弹。”

“主持人就像我过年听三大姑八大姨指点江山。”

“请问吴京和EXO谁当过兵的?”

 

 

而这段几十秒的片段,只是吴京热梗的复刻风潮中的第一站。在开局枪声响起后,各路网友争先恐后地整活,生怕自己落后于趋势就要挨打。

 

首先,我们迎来的是著名的吴京渲染大赛。

 

短视频软件里的各种滤镜或是最方便的零成本妆造,这也让早已熟背原片的观众们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体验。本来已经看腻了这段讲话,加上无数种变装,好像又能再看两遍。

 

 

这是双方不相上下的对抗路。可以和看客们的调侃能力抗衡的是,吴京也是一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件。

 

有人去深挖了他之前的其他发言,发现这抽象事竟然只是冰山一角,著名的场面多了去了。

 

比如下面这段字字珠玑的扪心八问。

 

  1.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2. 我被坦克轧过,你被轧过吗?

  3. 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

  4. 野外生存我把人干了,你干过吗?

  5. 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6. 我能开飞机,你会吗?

  7. 我能坦克漂移,你会吗?

  8. 我干了两件之前中国电影没人干的事,你干了吗?(摊手)

 

 

虽然这段话的原语境是,吴京为表示自己所追求的成就和外界认为的不一样,用排比句的形式向记者演示“如果之前真是吹牛的话,自己就这么说了”。

 

结果说完之后,吴京自己信没信不知道,观众们倒是都听进去了。人们早就忘了这段话的初心是什么了,只是一味地致敬、再致敬。

 

 

还有他在另一次《战狼2》的采访中,关于“Frank why not 不打我,这可是吴京Style”的生动吟唱:

 

“我让那个Frank打我的时候——来从这打我——No!我说Why not!他说这在好莱坞是不允许的,演员是不可以打脸的。”


结果就成了:吴京一颦,观众就乐;吴京一笑,观众也乐。

 

 

除了采访,人们也开始复盘吴京之前电影中的夸张表演。在当时的银幕上,他的演技或许恰到好处。但在当下渴求高语境和微表情的观影偏好前,就显得用力过猛。

 

在《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里,吴京有一段在电椅上受刑的场景。原本为了表达战士在面对敌人的虐待时誓死不从的精神,在现在加上特效后,却变得十分浮夸。

 

这一幕也被网友们誉为“吴京狂欢椅”(狂欢之椅是《第五人格》中的核心道具,用来淘汰求生者)。

 

 

在屏幕上经历过多场战役后,吴京的发言也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而他的胃袋也和本人一样顽强。

 

在电影《战狼》中,他举着一瓶茅台,扭成了一个十分阴间的姿势。

 

面对女性,吴京大放厥词:我从来没喝醉过。我三岁开始喝酒,五岁灌趴下两个比我大六岁的男生,十二岁酒壮怂人胆,偷看女生洗澡。十七岁……然后邪魅地对瓶口豪饮一口。


试问谁还能有如此张力?

 

 

这只是京学中的冰山一角。如今,事态已经发展到将近失控的境界。我的社交媒体基本上被这个男人所占据。可谓万花丛中过,听闻十遍“贱不贱啊”。

 

即使大家热情至此,各位京学家们的心中却一直有一团未解之迷:吴京到底拽啥呢?

 

 

由于吴京的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我愿称之为吴言京语。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核心体制,而京语的核心只有一个字——狂。

 

我们暂且不讨论男子气概方面或言论对错。仅从语气和发言风格来看的话,你不得不承认,吴京有种在当下难得一见的自信。

 

比如,他善用一切笃定的词语和感叹号。包括但不限于:

 

“贱不贱呐!” 


“看不惯别看!”

 

“我就是要怼这个,我就怼,即使有人反感我这个态度我也怼。“

 

 

在人们都习惯说话兜圈子和叠甲的今天,吴京说话之直,不给听者留下任何模糊的空间。


所以才导致舆论的两极分化:同意他的人赞美他,不喜欢他的人也从这里贬低他。

 

从事实上看,吴京的狂不是没有道理,他比很多人都有这个资本。

 

单单凭冷锋这一形象,吴京在中国影史上开创的成就和在大众中传播的爱国情绪在当下无人能敌。《战狼2》已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无数人在电影院中对着《长津湖》泪洒现场。

 

而他自己也成为了精神上的中国IP。无论是之前穿着的绿色运动服,还是那些爱国言论,都把吴京当作了一个有强烈意味的符号。

 

吴京的模仿者:昊京

 

但现在,吴京被全网黑的由头还是因为成绩。人们觉得他有些“德不配位”的油腻感。

 

观众们认为,吴京的自我感觉太好,甚至到了让人讨厌的地步。


就拿坦克那个采访来讲,他的摇头晃脑的姿态和嘴唇的弧度都充满爹味儿。一连串反问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你不知道了吧,让我教教你。

 

在众多谩骂声中,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吴京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把电影拍摄当成了真的战场体验:拍完《战狼2》跟刚从二战回来一样。

 

这是是吴京专属的沉浸式体验。电影灯一灭,结束了,人却一直没走出来。不仅把自己演进去了,还要出来教育别人。这能不招骂吗?

 

 

也有网友在替吴京愤愤不平。有人觉得,吴京在镜头前表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周围众人们的群嘲是一种网络式解构与讽刺。讽刺对象与其说是吴京本人,不如说是其代表的一些意识形态的集合。

 

这里的意识形态大概有很多种解读的角度。而我觉得,是因为他太把自己之前吃的苦当成现在的意识圣经和说教资本了。

 

 

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有一个与吴京热度并肩的话题,叫做“敬自己一杯”。

 

具体内容是,人们一边猛猛喝水,一边对着镜头回忆自己之前经历过的事。主要的诉说集中在童年阴影、家庭创伤和之前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上。

 

博主们每说一件事,就对着镜头灌一杯,颇有种好汉不记当年过、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但最开始这个梗并没有这么沉重,只是一个搞抽象的新噱头。无论真话还是假话,博主们跟风讲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糗事。

 

有人吐槽和朋友们旅游瞎折腾了一顿,结果还是被锁在了房间外面;有人说自己小时候一头扎狗窝里被咬了,一针狂犬疫苗没打却好好地活到了现在;

 

更多的则是让谁听了都能咧一下嘴的屎尿屁笑话:说自己之前在哪憋不住了、拉裤兜了、放臭屁了,完全是一场低俗版的真心话挑战。

 

 

而在发展后期,视频内容突然峰回路转,变成了一场大型的伤口披露大会。

 

比如,博主@胡楚靓在视频中袒露了自己在成长时的压力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托举。她讲述了自己从贵族学校里卖瓶子补贴家用的小镇青年,到成为百万博主前的艰难十年,最后因为粉丝的善意而哽咽在场。

 

 

这条视频获得了近350万的点赞,人们都在评论区共情她的过去,并留下自己被激励的痕迹。

 

更多的人对着镜头露出柔软的肚皮。有在母亲怀孕时赌气喝卤水却幸存下来的、有在初中或者高中被同班同学长期霸凌的、还有和男友订婚后发现出轨而流产的……

 

在东亚的语境中,袒露旧时的创伤一直是脆弱的表现。

 

博主们争相对着镜头诉说自己的伤痛,也会让观众们产生共鸣的感觉。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所以我们也会觉得这些人足够真诚,因此对他们的好感度不断上升。

 

 

图源@讨研人类

 

实际上,像敬自己的诉苦叙事在之前也流行过很多次。比如,那句特火的话:那不是我的黑历史,那是我的来时路。每个人都用自己之前的落魄照片来和现在做对比,传递着蜕变后的欣喜。

 

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之前的TikTok上也有类似的话题,叫作#onethingaboutme#,用说唱的形式调侃自己成长过程中吃的苦头。

 

 

比起互相怜悯,有的人却把苦难当成了自恋的途径,甚至成了一种道德优越感的显化。在一些评论中可以看到,有的人会连挫折都要分级管理,进行高下立判的道德攀比。

 

“因为我之前经历的痛苦非常大,所以脱胎换骨后,是更高等级的人类”,这种逻辑在这种话题底下并不少见。

 

面对霸凌、死亡、阶级等现实问题,人们都觉得自己真诚地袒露伤口,就能成为流量中的最大引力。这也让自恋的情绪不再是这场潮流中的稀有产物。


一些让“敬自己”爆火的人设 图源@编导小田


吃苦的能力或许是自身性格使然,但人们对苦的程度感知来源于出身和环境。

 

例如,创业失败这件事对一些人来说是灭顶之灾,但其他人可能觉得只是一次无关痛痒的试错。一次轻微的犯错,可能有人转头就能忘记,也可能成为某个人情绪上的最后稻草。

 

苦难的程度本就不能客观进行评判,认知差异更是让这个话题里的事情沾染上了太多的情绪。在浏览更多相似的话题后,看客们的底线终将越来越低。

 

 

轻量级的挫折终将与趋势不合,这也会让发布者们会对其中的“难”产生一种诡异的攀比心理。

 

有评论已经表示,自己现在很讨厌“敬自己一杯”这个话题。不是因为负能量太多,而是他察觉在这个话题热度上来后,新发布的内容越来越“假”了。有的网红也许仅仅是为了跟风而塑造自己的人设,或者有意编造悲惨的身世。

 

当人们开始为了吃苦而假装吃苦,这到底图啥呢?

 

 

无论是吴京还是社媒上的热潮,都始终有着“吃苦”的烙印。而我们都清楚,这一观点早已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嵌入文化中。

 

从中国社会的地基来看,这种思想来自农耕文化的培养。当时的劳动和收获呈直接的正比关系,老祖宗们相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此产生了勤奋是美德的思想根基。

 

日照农民画 图源@中国农民网

 

发展的进程中,吃苦几乎是一种必然的事。当物质和文化生活都不富裕时,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些苦难的磨练,才能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可以说,辛苦是一种旧时的群体生存策略。

 

在现在社会中,相似的话也十分耳熟能详。

 

比如那些苦口婆心的励志老话:“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学校中,老师会教育我们只有寒窗苦读才能考上好学校;在职场中,领导会觉得各种难题是成长的磨练;甚至在亲密关系中,有些旁人也会用“为了你”好来掩盖真正的难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一直认为“努力就有回报”。

 

因为周围的熏陶,人们的潜意识里早已埋下了一条根深蒂固的脉络:吃得苦越多,过得就能越好。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迭代,这一观念并没有被淘汰掉,反而一同生长。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个的世界,人人心中都清楚努力并不能获得等比的成功,却又被之前大量的努力逻辑所浸泡。

 

现实来看的话,我们明知“付出就有回报”在当下只是口号。但无法避免的是,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种强烈的侥幸心理。

 

就像意林中的那些鸡汤小故事,看完嘴上说着是乐子,但谁都愿意相信自己能凭借努力成为上位者。

 

在阶级趋于稳固的今天,苦难似乎成了普通人的必修课,而身处高位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那份滋味。

 

因此,越吃苦就越想吃苦,越不吃苦就越不吃苦。这种矛盾是代际和时代的差异,如今也成为了人类的囚笼。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能得偿所愿的世界。

 

吴京也好,博主们也罢,都秉承着忆苦思甜的逻辑。大家好像都默认一个逻辑,那就是“我经历的事情越多,话语权就越强”。这是没有由来的刻板逻辑。

 

吴京觉得自己经历的够多,所以了不起。他的成功不只有努力,还有运气,至少是时代的运气,但他硬要把所有的成绩归于自身能力。

 

观众都不是傻子,大家都看出他的自命不凡已经超过了实际能力。于是,反噬到来。

 

短视频中所隐含的情绪也正是如此。

 

我们需要明白,经历困难和成功原本就是两条纠缠但独立的道路。上几代人之所以吃苦,不是因为自己愿意,而是没有选择、不得不的事。

 

 


正因如此,有的长辈会认为,让自己难受是一种必需的修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抱怨,自家的老人只吃剩菜不吃肉,不愿意更换用久了的衣物,硬认为节俭是种美德。

 

这是他们那个年代遗留下的美德,但在现在却是无意义的事情。在当下的社会中,自己的出身、家庭所在的阶级、地域等,才是影响成功几率的更大因素。

 

至于吃苦,在如今也只是一个选择罢了。

 

若真是吃苦就能成功,那那些仅靠活着就已拼尽全力的人,早该是世界首富了。

 

 

@胡楚靓在敬自己的视频最后说了一句颇为煽情的话:如果一切到最后都没有变好,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人们之所以仍相信吃苦,并非愚钝,而是因为它大概是当下最有可能成功的童话。

 

毕竟在灰暗的地方,我们总想抬头看见月亮。

文章标题:吴京,咋又火了?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52096.html

阅读原文:吴京,咋又火了?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大券商看后市|A股向上趋势不... 8月A股涨势喜人,进入9月,行情将如何演绎?澎湃新闻搜集了10家券商的观点,大部分券商认为,经历前期...
阿里云:阿里采购寒武纪 15 ... IT之家 9 月 1 日消息,阿里云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传...
德力佳与客户采销不一,研发占比... 文:权衡财经iqhcj研究员 余华丰编:许辉德力佳传动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力佳)拟在上...
百亿级私募持仓曝光 把握上市公... 上市公司半年报,曝光了百亿级私募截至今年6月末的调仓动向。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共有2...
奇瑞汽车二次递表港交所;八马茶...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NO.1 奇瑞汽车二次递表港交所 据港交所8月29日消息,奇瑞汽车第...
中央汇金大举加仓股票ETF;吴... 上周A股过去一周(8月25日—8月29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截至8月29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8...
半年净赚77亿!“逆变器之王”... 穿越周期,才能更好地成长。作为一家成熟的龙头企业,周期的洗礼不可避免,在穿越周期的过程中,企业会在不...
冯仑:不做勉强之事 一问:冯叔,我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时常听一些前辈说,“做生意,谦虚的态度非常重要,别觉得自己在一个行...
1300亿芯片巨头公布重组方案... 记者丨刘雪莹编辑丨曾静娇8月31日,芯片龙头华虹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
精打细算的年轻人,还进电影院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桃子酱,编辑:詹腾宇今年,你一共看...
刚拿到2亿融资,这家创新药公司... 文|胡香赟编辑|海若镜创新药企涌向港股的热情还在持续,近期递表的应世生物就是其中之一。应世生物成立于...
中国汽车市场整合持续推进,汽车... 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激进,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媒体曝出中国汽车市场整合持续推进...
诺和诺德5.5亿美元引进代谢药... 这里是《21健讯Daily》,欢迎与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团队共同关注医药健康行业最新事件!政策动向...
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上篇文章《我的个人成长系统方法论》中,我们探讨了个人成长是一场对抗“熵增”(混乱与无序)的持久战。...
华为,搞了个大动作 华为,搞了... 华为和上汽的跨界合作,再次使得原本已经逐渐平静的新能源汽车格局掀起涟漪。尚界仅仅开启预售1个小时,小...
辞任副行长及董秘,国有大行再添... 继中国银行之后,“宇宙行”工商银行也基本走完专职党委副书记的设置程序。8月29日,工商银行银行发布公...
中金公司迎新总裁,50岁“投行...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601995.SH,3908.HK)迎新任总裁。8月29...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今日开闸!多家... 每经记者:宋钦章 每经编辑:魏文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将于9月1日正式开闸,多家贷款经办机构已经提前吹响...
自营等业务挑大梁 42家上市券... 2025年上市券商半年报全部披露完毕,整体业绩明显回暖。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直...
长久系喜忧参半 长久系喜忧参半 手握A股公司长久物流(603569)、港股公司长久股份(06959.HK)两家上市公司,薄世久、李桂...
基金自购热情不减 多家公募低位... 证券时报记者 赵梦桥年内,无论是在行情低位还是在回暖过程中,公募基金自购热情较往年均有明显抬升,且主...
基金公司“中考”放榜!谁表现强... 基金公司经营业绩分化显著。2025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完毕,一批上市公司控股参股的基金公司经营情况随...
我这个中国人略有不适:上半年,... 内容提要:2025年上半年,外资对日本房地产投资额创新高,同比增长45%,超过1万亿日元。日元疲软、...
创立5年业绩狂飙,CXO明星公...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张珏在创新药的下一轮浪潮里,抗体偶联药物(ADC)正成为各大药企争相押注的新战...
网传照片系误用!没赚50亿?“... 近期,寒武纪股价大爆发,造富潮随之上演。大家最为熟知的则是牛散章建平,他 2024年底建仓了534万...
业绩、财务双重压力 迈威生物急... 迈威生物正面临业绩与财务的双重压力。8月29日,迈威生物披露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1....
盘前必读丨证监会重磅发声;中芯... 【财经日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电动自行车...
决定关税和美联储命运!特朗普最... 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和对库克的免职起诉正面临美国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最新的进展是,据央视新闻,当地时...
8月重挫17%,“比特币持仓溢... 作为“比特币财库公司”模式的开创者,Strategy(原MicroStrategy,MSTR)正在经...
华为造空调,最慌的不是雷军而是... 华为杀入白电领域,或将搅动空调行业格局。8月27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和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又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