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洁茹
“生物制造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的出现。”8月30日,在2025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制药工程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围绕“生物制造与未来物质制造”作主题分享,系统阐述了生物制造的原理逻辑、技术路径与战略价值。
作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未来产业代表,生物制造连续多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生物制造发展指明方向、夯实政策支撑。
“所谓生物制造,就是以细胞或其组成部分为催化平台,完成对原材料的绿色转化和高效生产。”应汉杰表示,生物制造突破传统制造对石化路径和高能耗流程的依赖,具备低碳、安全、可持续等优势,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当前,生物制造已在农业、能源、医药、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重点,应汉杰表示,我国每年粮食产量虽超6.5亿吨,但仍需进口超1.6亿吨,其中饲料用粮占比最大。“如果用非粮生物质制造替代蛋白,将有效缓解饲料粮紧张。”他说,国内已具备将秸秆、合成气等资源转化为饲料蛋白的技术基础,是生物制造可率先实现突破的领域之一。
他进一步介绍,通过生物制造提升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同样具备增产潜力。“光合作用效率若能提升10%,全国粮食年增产可达六七千万吨。”这一路径有望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生物制造同样大有可为。以冬虫夏草为例,依托合成生物学技术,可实现主要有效成分虫草精华含量的成百上千倍提升,并通过现代循证手段验证其功效,为传统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标准支撑和产业路径。
在“双碳”背景下,生物制造还将在推动基础化工原料绿色替代方面发挥作用。“大宗原料过去主要依赖石化路径,未来可通过生物路线实现绿色合成,助力产业链清洁转型。”应汉杰表示,发展生物制造体系,应聚焦国家战略导向,结合我国资源禀赋,从非粮资源开发、微生物底盘构建、绿色分离提纯等环节持续攻坚,系统布局,梯次推进。
“生物制造不仅是一项前沿技术,更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他认为,只有政府、科研机构、产业主体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推动生物制造真正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